第1课学会尊重1.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拥有生而为人的(尊严),都应得到(尊重)。
2.中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只有尊重自己,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包括(自尊)、(自重)、(自爱)和(自我接纳)。
5.尊重自己还表现为:维护自己的(形象),爱惜自己的(名誉),信守自己的(承诺)。
6.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7.尊重他人不仅表现在(话语)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
8.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他人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
第2课学会宽容1.(宽容)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2.(宽容)能让我们心胸开阔,让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
(宽容)让我们面对他人的无心之失大度、不计较。
3.在别人伤害了我们时,要做到宽容,必须先找出我们心中的三条“虫子”:(心中有怒气)、(想要报复对方)、(不愿原谅对方)。
4.(报复)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反而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5.宽容不是无限制的纵容和姑息迁就,而是有(限度)的、有(原则)的。
6.学会(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不同),是宽容的必修课。
第3课学会反思1.当我们思考过去的事情,并从中得到(经验)或(教训)时,就是在反思。
2.反思作为(内心活动),是(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能帮助我们回顾、分析和总结过去。
如果主动反思,则能更好的把握现在和未来。
3.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4.掌握反思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进行反思。
5.反思的(过程)很重要,反思的(结果)更应该记录下来,以便提醒自己。
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
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空间) 、 (环境) 和(资源) 等。
2.自古以来,人来就在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地球是人类美好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
3.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地球越来越不堪重负。
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对默默奉献的地球不去珍惜而是随意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4.不可再生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5.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协定)、(制定法律)等方式来限制人类对地球的伤害。
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6.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众多国家在巴黎制定了一个协定:(《巴黎协定》)。
7.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8.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9.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让我们行动起来,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1.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灾)、(台风)、(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和(病虫害)等。
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旱涝)。
2.除自然的原因外,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也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具备(防灾避险)的意识、(自救自护)的知识和能力,可以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减轻其带来的损失。
4.在人类防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法律)是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自然灾害危害的重要手段。
5.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
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1.追溯人类文明发祥地,我们发现人类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
2.四大文明古国(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3.(长江)和(黄河)是我国最主要的两条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4.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
黄河流域的(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
5.我们发现早期文明区域都有(文字)出现。
6.河南安阳的(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7.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
8.(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金字塔是安葬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最高大的一座为(胡夫)金字塔。
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部)。
9.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古巴比伦。
10.在交相辉映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未曾中断。
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第7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
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29)%,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2.七大洲是指(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州)、(北美洲)、(南极洲)。
3.四大洋是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礼仪),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是约定俗成的,人们用它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尊重)。
5.(握手)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
6.(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与各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反映。
7.在全球化时代,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我们首先要了解差异,学会(尊重)差异。
8.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尊重)。
我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求同存异)。
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要(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9.善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10.(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第8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1.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6世纪之前,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太阳、月球及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旋转。
2.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的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哥伦布航海)。
3.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对自身的认识。
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
4.(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结束了人们只能使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的历史,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
100多年前,(电力)逐步取代蒸汽动力,成为机器大生产的主要动力,人类社会跨入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人类的(科学发明与创造)标志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5.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
(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创造了发布信息、阅读新闻报道、娱乐、交流等的新平台。
我国的(天眼)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6.(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世界。
人们要善用科技,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7.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8.多姿多彩的世界,激发着人类无穷的梦想。
为实现梦想,需要更多的人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9.我国从2001年开始,把每年5月的第三周定为“(科技活动周)”。
第9课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1.按照地理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世界性国际组织的成员来自全球各地,区域性国际组织的成员限于特定范围。
2.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是五个套接的圆环,代表(五大洲)的团结、(全世界运动员)的会聚。
3.按照职能范围,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一般性国际组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开展活动。
专门性国际组织大多只在某些特定领域开展活动。
4.(联合国)是当代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增进各国友好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
5.(联合国大会)是主要的审议、决策机构,拥有广泛职权,(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由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
6.(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之一,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
1995年1月1日成立,截至2019年1月,该组织有164个成员国。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
7.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利益。
8.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参与了联合国的筹建过程。
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有关键话语权。
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中国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10课我们爱和平1.(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终将取代战争。
2.20世纪前50年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创伤。
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精神)和(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遗产)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3.世界人民热爱(和平),(和平)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趋势。
4.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在国际上都有同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尊重别国的(文化)、(制度)和(价值观)。
5.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中国反对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家争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7.中国始终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通过发展促进和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