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古诗,都是望远之作。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远眺依山的落日和奔腾的黄河有感而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前两句写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形象而高度地概括了进入广大视野里的万里山河,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后两句寓理于诗,含意深远,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折射出其不平凡的胸襟和抱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气势充沛,没有丝毫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融入其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而遗芳千古。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

这首诗紧扣“望”之一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奇与壮丽。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地描绘了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展现了一幅绮丽壮美的图景。

后两句诗人把艺术的夸张和想象运用到了极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瀑布的雄奇气势。

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语言生动形象、洗练明快,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在课文里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

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

二、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插画,将生字与事物结合起来或借助熟字比较辨析、换偏旁联系熟字等方式,会认“楼、依”等生字,会写“楼、依”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通过理解诗意背诵、想象画面背诵、游戏背诵等方法背诵古诗。

3.借助图画,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初步感受和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描绘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望远,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物。

四、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揣摩诗歌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1.预学单。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诗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的地方可多了。

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第四单元,就展现了祖国各地的优美风光。

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图片,展示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这四大名楼。

2.引出课题:今天首先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去看一看。

(板书:登鹳雀楼)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登/鹳雀楼。

3.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

4.学生简要进行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学生欣赏鹳雀楼图片,拉近与鹳雀楼的距离,交流图中之景,为后面想象诗歌画面做铺垫,通过画节奏斜线,先读好题目,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感。

二、初读诗歌,感受节奏1.引导自读: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见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打开课本,一起读读这首诗吧!教师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

3.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感受朗读的韵律。

4.请学生练读古诗,教师指导评价。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让学生对诗有一个整体感知,有节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头脑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诗境,为后面品读诗句做铺垫。

三、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引导读诗。

写景的诗就像一幅画,作者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学生圈画后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景物图片:白日、山、黄河、海。

2.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理解诗词含义。

“白日”的意思是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

“依”指依存、依靠。

“尽”是消失的意思。

“入海流”就是流入大海。

这句话的意思是: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落下去了。

滔滔的黄河水滚滚流入大海。

(2)学习“依”字。

点拨:本诗中“依”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太阳依偎在群山的怀抱里。

①交流识字方法:同学们,“依”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加一加”)②字理辅助识字。

课件出示“依”的字理演变图: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

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组词:依靠、依赖、相依为命。

③写好“依”字。

提示: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占格,如何才能写好它呢?范写指导:左窄右宽,右半部件“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竖提在竖中线上,末笔捺从竖中线起笔。

学生练写,评价,再写。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诗词含义。

“欲”是想要。

“穷”是穷尽。

“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用夸张的手法来形容看得远。

(2)感悟道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想象画面,总结哲理。

(1)提问:诗人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什么?在楼上又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同学们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下沉,滔滔的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引导:诗人想把所有美景全部都看完,所以他踮起脚,伸长了脖子,使劲儿地向远处看,可是怎么都看不到,怎么办呢?预设:再登上一层楼就能看到更远了。

追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呢?预设: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教师总结:傍晚时分,落日依傍着山峦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

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极无穷。

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进取。

(4)试着背诵《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借助插图想象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诗人所描绘画面的壮美。

多次引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理解。

四、指导书写“尽、黄、层”1.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2.范写指导(1)尽:上宽下窄,两个点被“尺”字罩住,斜向平行,竖中线处收笔,撇和捺写舒展。

(2)黄:上部扁、宽,第四笔横长,在横中线上侧,“由”字的竖落在竖中线,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相平。

(3)层:左上包围,“云”字的上横在横中线上,下部的撇和点上合下开,底部持平。

3.学生描红,临写,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观察,关注易错部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再范写,渗透抓关键笔画把字写工整、美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把字写规范,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登楼所见融情于景登鹳雀楼寓理于事登楼所思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初读感知1.课件出示不同瀑布的图片,带领学生欣赏瀑布。

2.导入诗题:在江西庐山有一座著名的山峰,因为常年云雾缭绕,就像燃烧着的香炉升起的烟一样,于是人们给它取名“香炉峰”。

这座山峰上的瀑布可美了,诗仙李白看过都赞不绝口,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据义断音,读好停顿:望/庐山瀑布。

3.这首古诗对很多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一起来背一背,如果背不下来,打开课本,大家一起读一读。

指名读整首诗,相机正音正字。

4.教师范读。

提示:古诗是有韵律美的,读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读这首诗,注意节奏和韵律。

5.学生自主练读古诗。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结合学生的朗读情况,通过范读、领读、跟读、借助手势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提醒注意诗句的停顿。

7.思考:《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从字数上看有什么不同?预设:《登鹳雀楼》是五言诗,《望庐山瀑布》是七言诗。

【设计意图】出示庐山风光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庐山之美,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借助学习第一首古诗的方法,读好停顿,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二、品读释意,背诵古诗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

预设: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

2.学习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理解诗词含义。

“香炉”指的是香炉峰,因为形状尖圆,像座香炉得名。

“生”是升腾的意思。

“紫烟”瀑布附近的水汽在阳光下呈现紫色。

“遥看”是远远地看。

(2)请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

预设: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川之间。

(3)学习“炉”和“烟”。

①点拨:这两个字都与火有关,所以都是火字旁。

出示火炉、香炉和壁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②指导书写“炉”“烟”“挂”。

这首诗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哦,看这三个字,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试着写好它们吧。

(4)学习“川”。

提问:作者远远地看到瀑布挂在哪里呢?(面前的山上)“川”在这里指山川。

课件出示字理演变图,讲解:“川”是象形字,本意是指河流,两边是河的两岸,中间是水流。

(5)欣赏图片,展开想象。

出示前两行诗以及瀑布的图片,点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觉得它像什么?(一条大河、一块布)(6)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3.学习第二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理解诗词含义。

“飞流”形容山高水急。

“直”形容瀑布直泻。

“三千尺”指很高。

“疑”是怀疑。

“九天”指九重、九霄,形容很高。

(2)学生交流诗句大意。

(3)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问:“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尺约等于0.33米。

这瀑布真有那么长吗?诗人为什么这么写?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这么写是因为看到眼前如此壮观的瀑布,心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之情,因此用夸张的数字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4)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问:“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写的好吗?好在哪里?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银河”比喻瀑布,用“九天”形容瀑布之高。

描绘出瀑布从高处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宏大景象。

(5)教师点拨:三、九在古代都表示极多的意思,是虚指。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赞美瀑布的恢弘。

(6)诵读古诗。

(7)交流:读了这两行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①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再和同桌说一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