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跌打损伤治疗方法:1. 局部按摩。
2. 受伤初期用冷敷,最好用冰水、冰块,防止出血。
3. 擦跌打药酒或扭伤灵。
4. 外敷草药,大接骨草、水泽兰、冬青、柚子叶、柑果叶适量捣烂外敷。
5. 抬高患肢。
处方一:大罗伞15克,小罗伞15克,七叶莲20克,两面针10克,九里香20克,田七须15克,寮刁竹20克,泡米三花酒1000ml,既可外擦,又可少量内服。
处方二:鹅不食草、马鞭草、泽兰、八角枫、九节风、苏木叶、刘寄奴、韭菜根、田七叶、大风艾、香辣蓼。
捣烂如泥,外敷或浸酒外擦。
处方三:外伤瘀血,苏木叶500克,五月艾叶500克,捣烂醋炒热装袋外敷。
二. 烧伤治疗方法:1. 虎杖2500克,煎成浓汁外涂,可加适量冰片。
2. 将蚯蚓洗净,待水干后,拿白糖少许,将蚯蚓和白糖放入一只杯子内,待白糖溶解后用羽毛蘸药,涂患处。
如烧伤不太严重,可用此方。
多涂几次,伤口即愈合。
3. 将绿豆粉放铁锅内炒至橙黄色,然后与酒渗和,使液体不要稠,也不要太稀,用鸡毛蘸汁涂患处,一日三次。
三.毒蛇咬伤总的治疗原则:清热解毒,通关开窍,祛风活络等。
不管哪种毒蛇咬伤均可根据“毒不进,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实则泻之”的蛇毒伤治则,以清热解毒为原则,采用通便利尿之法,使吸收到体内的蛇毒迅速被“解”和“排”。
1. 慈菇叶(三叶半夏),从汉朝一直沿用至今,是治蛇咬伤的良药。
2. 七叶一枝花:民谣“有了七叶一枝花,不怕深山大毒蛇”。
3. 半边莲草,既能外搽又能内服,是治毒蛇咬伤的特效药。
4. 凡毒蛇咬伤者最好即时饮醋一碗,使蛇毒不致扩散。
根据毒蛇咬伤情况,选以上药品1-3种进行处理,配合其它措施同时应用。
四.创伤身体受到外来暴力或刺激,皮、肉、内脏受到破坏,并有全身或局部反应者称为创伤。
包括软组织挫伤、关节扭伤等。
治疗方法:1. 早期可用冰块或冷水进行冷敷,防止出血。
2. 如有血肿,可用三棱针刺加拔罐放血。
3. 局部按摩。
4. 外用水泽兰、大小驳骨、五色花、大风艾适量捣烂外敷。
一)热毒病(壮名:Binghdoegndat)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热毒内生,侵犯肌肤,成肿、成脓、成疮,发于外的一系列疾病称为热毒病。
包括无名肿毒、疖子、瓜藤痈、落头疽、蛇头疮、蛇眼疔、疵疔、黄水疮、鸡屎疮、对口疮、裤口毒、有头疽、无头疽等。
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煎炒,使热毒内生;或外感热毒之邪,侵犯肌肤,郁结于皮肉之间或龙路火路之中,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
临床表现无名肿毒:身体局部聚发肿痛,随处可生,范围可逐渐扩大,疼痛逐渐加剧,局部皮肤发烫、紧张、发硬、压痛明显,红肿范围边界不清,最后形成脓肿,局部波动,常伴有发冷、高热、严重者可引起败血证。
疖子:开始皮肤出现1个发红而疼痛的凸起,逐渐向四周扩大,数天后,于中央出现1个黄白色脓头,破溃后可逐渐吸收愈合,亦可逐渐扩大加重,严重者可发展成败血证。
瓜藤痈:初起皮肤出现硬结,边缘清楚,发红疼痛,逐渐成脓、破溃,流出脓液而留下小疤痕。
落头疽:好发于背部及颈后部,多发于体弱之人,局部呈一片较广泛的红肿凸起,疼痛剧烈,发展迅速,表面出现多个黄白色脓头,中央组织坏死,愈合慢,伴有发冷、高热、食欲不振,甚至引起败血证。
蛇头疮:初起指端感觉麻痒,继而刺痛,肿胀红肿不明显;中期肿势扩大,手指末端像蛇头状肿胀,酿脓时剧烈跳痛,患肢下垂时疼痛更甚,局部触痛明显,可伴发冷、发热、头痛、不思饮食、全身不适等。
蛇眼疔:初起甲边红肿热痛,继而成脓,剧者指甲脱落,可伴发冷、发热、头痛、心烦口渴。
疵疔:生无定处,以面部及手足多见,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危险性较大,初起如粟米大,坚硬根深,形小,随后局部变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可伴发热发冷,胸闷烦躁,恶心呕吐,舌硬口干,甚则神昏、谵语、痉厥。
黄水疮:又名脓疱疮,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易患。
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皮损初起为红斑或黄豆大(甚者更大)的水疱,迅速变成脓疱,奇痒,抓破后流黄水,干结后成边缘翘起的黄痂,黄痂下是红色的糜烂面,愈后不留疤痕,常反复发生,可伴发冷发热。
鸡屎疮:好发于儿童。
症见头额及发际、耳周生出小疖肿,数日后成脓溃烂,多蔓延至满头都是,缠绵数月不愈。
对口疮:生于脑后枕部之下、大椎之上。
初起红肿疼痛,逐渐成脓,易溃易敛;若局部漫肿,皮厚色暗,则难溃难敛。
裤口毒;又名臁疮、老烂脚、远年烂脚、烂脚、黄鳝漏。
指发生于小腿部的慢性溃疡,好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内侧多于外侧,溃疡日久不愈,疮口内陷,常流黑绿色脓水,臭秽难闻,反复发作。
有头疽:初生白粒如粟,痒痛,继而微红肿痛,3~4日后根脚红晕逐渐展开,局部微温,甚则发热,疽顶白粒如粟,间有大如莲子蜂房者,皆有脓不易畅流排泄,可向四周蔓延扩展变大。
无头疽:初起无头,为发于筋骨及关节间的脓疡,具有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之特点,脓出淡薄,淋漓不尽,甚至导致关节畸形。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排脓消肿。
治疗方法无名肿毒内治法①金银花、板蓝根各12克,地丁、苏叶、木黄连、苍耳根、茅根、大青叶、藤黄连、刺苋菜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生地12克,铁树叶、鹅舌草、细叶榕、青藤叶、大罗伞、小罗伞各10克,水酒各半煎服,外治法①蒜泥、蛤蟆皮外敷患处茄艾灸。
②了哥王、红龙船花、假南瓜叶各适量,捣烂,酒炒热后敷患处。
③生桐油、生石膏粉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④木芙蓉叶或花、犁头草、葫芦菜捣烂外敷患处。
⑤已有脓者,切开排脓,切口宜稍大,放入引流条,每天用桉树叶煎液外洗,换引流条,直至无脓为止,外敷木芙蓉膏⑥药线点灸局部梅花穴及结顶穴。
⑦活蚯蚓10条,洗净,以适量盐浸渍即化为粘液,取粘液适量加蜜糖适量,混匀,外涂患处。
⑧韭菜叶、雷公根适量,捣烂敷患处。
疖子内治法①金银花、野菊花各30克,鲜车前草、鲜马齿苋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木黄连、一点红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木芙蓉花或九里明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②生桐油、生石膏粉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③生大蒜头捣烂外敷患处加艾灸。
④七叶一枝花膏外敷或七叶一枝花酊外擦患处。
⑤成脓者,切开引流,每天用桉树叶或九里明煎液清洗后敷七叶一枝花膏。
⑥用冷开水喷淋于疖面上,然后用艾条在疖面上施灸,同时徐徐吹风于肿面上,肿面水将干时再喷水,每次15分钟,每天2次。
⑦青蛙皮贴于疖肿处。
瓜藤痈内治法金银花藤、板蓝根、一点红、野菊花、蒲公英、木黄连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犁头草、木芙蓉、木鳖子叶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或水煎外洗患处。
②墙上陈石灰和陈年酸笋水(年代越久越好)适量,加鲜犁头草、落地生根各50克,捣烂外敷患处。
③已化脓者,切开,将脓液挤净,用苎麻根或棉花根捣烂外敷患处及其周围。
长期不愈者,用九里明、木黄连、苍耳草、番桃果叶,水煎外洗,洗后再撒上一些头发灰在疮口上。
落头疽内治法穿心莲、甘草各10克,一点红,九节茶各5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鲜雾水葛适量,捣烂敷伤口周围,每日换药1次。
②生姜适量,捣烂,用芭蕉叶包好后煨热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苦丁茶叶、了哥王叶水煎外洗或捣烂外敷患处。
③成脓者,作十字切口或廿字切口切开,切口宜大使引流通畅,每天换药1次,用九里明、火炭母煎液外洗后敷七叶一枝花膏。
蛇头疮①泥锹鱼捣烂外敷患处。
②猪胆1只,放入少量冰片套入患指,每日1只。
③蛤蟆皮或大蒜泥外敷患处加艾灸。
④葫芦茶、犁头草适量,共捣烂敷患处。
⑤苍耳子全草烧灰或芭蕉叶烧灰,醋调涂患指,每日3~4次。
⑥红龙船花、酒糟各适量,捣烂煨热,敷患处。
⑦药线点灸患指梅花穴及结顶。
⑧川乌、草乌、天南星、雄黄、冰片、猪胆,共研末,水调敷患处。
⑨成脓者在患指两侧切开贯穿指端之切口,用桉树叶、九里明煎水外洗后放入引流条,外敷七叶一枝花膏或木芙蓉花膏。
蛇眼疔外治法①沙姜、有毛一点红各适量,共捣烂如泥状(忌接触铁器),外敷患处四周,用干净树叶或菜叶包裹,再用纱布和胶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②仙人掌150克,生盐20克,醋适量,共煮,外敷患处。
③猪苦胆1个,装入雄黄0.3克,套在指上,扎紧勿让苦胆汁外溢。
④蜈蚣1条,雄黄1.5克,共研为细末,取鲜鸡蛋1个,将蛋的一端打破约患指大小,从破口处倒出一部分蛋液,将药粉倒入蛋内搅拌均匀,将患指插入蛋内,用小火沿蛋壳周围烘1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湿热感为度,每日1~2次。
疵疔外治法①药线点灸局部梅花穴、手三里,结顶,每日1次。
②九里明、蒲公英、地丁草适量,煎水外洗患处,并用三药鲜品捣烂敷患处。
③复方二苦(苦参、苦地胆)煎液外涂患处。
黄水疮内治法①木黄连、野菊花、一点红、金银花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木黄连、野菊花、金银花各15克,淡竹叶、刺苋菜、板蓝根、大青叶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①九里明60克,桉树叶60克,苦楝树皮40克,水煎外洗,每日1次。
②扛板归150克,三角泡300克,酸醋200毫升,煎水外洗。
家燕窝适量,研末水调外敷。
③外涂壮药止痒酊或止痒膏。
④苍耳草、桉树叶各60克、九里明50克、火炭母30克,水煎外洗。
若有黄水渗出,则用火炭母、番桃叶各适量,煎水外洗,每日2次。
鸡屎疮外治法①药线点灸葵花穴(点患处如葵花状)、结顶穴,每日1次。
②大桉树叶、满天星、苦楝树叶、明矾适量,煎水外洗,再用枯矾粉撒于患处。
外涂七叶一枝花膏。
对口疮内服法鱼腥草20克,老君须、龙胆草各15克,水杨柳、麦冬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①蛤蟆酊外涂患处。
②先将蚯蚓捣烂,凉水调敷患处,再用象贝母研末敷患处。
③野菊花、雄黄、冰片各适量,捣烂敷患处。
裤口毒外治法①桑叶捣烂外敷或白萝卜丝煮熟热敷。
②黄芪、轻粉、乳香、没药、血竭、铜绿适量,研末,麻油调敷患处。
③热黄牛粪适量外敷。
有头疽、无头疽外治法①初起用蒜切片3毫米厚,置于患处,隔蒜施灸,每日1~3次。
②巴豆去壳炒黑,研末以麻油调为膏,涂患处。
(二)血毒病(壮名:Binghdoeglwed)由于热毒之邪侵犯龙路引起的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症的疾病。
包括红丝疔、蛇肚疔、烂疔、破伤风等。
病因病机皮肉破损,热毒之邪趁隙而入,侵犯龙路,使龙路不通,气血凝滞,血热互结,搏阻于皮肉之间而致。
临床表现红丝疔:又名“红绿疔”,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管炎。
多发于四肢(常有皮肤破损或湿气糜烂),因疔呈红色或红绿的细丝样而得名。
初起四肢远端有疮疖感染,继而局部成红线一条,多见于腋部及腹股沟处,常伴局部瘰疬肿痛,发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周身无力。
蛇肚疔:又名“蛇腹疔”、“泥鳅痈”,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腱鞘炎。
症见指腹部肿胀如蛇肚,手指屈伸困难,灼热,痛连肘臂,局部皮肤色红光亮,逐日加剧,7~10日成脓,难自溃。
烂疔:又名“水疔”、“脱鞋疔”。
起病急骤,局部肿胀灼热疼痛,皮色暗红,继而腐烂,范围逐渐扩大,疮形呈凹形(如匙面),溃后流出脓液,稀薄如水,气味恶臭,可混有气泡,按之可有捻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