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有黑点晃动,中医辨证治疗飞蚊症秘方任何人都不想患上眼科疾病,因为这类的病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而飞蚊症就是其中的一种,一般患有飞蚊症的患者会出现异常闪光、视线有被遮挡的感觉等。
玻璃体是特殊的凝胶体,在眼腔内呈类球形状。
玻璃体混浊是玻璃体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亦称为“飞蚊症”是由玻璃体内漂浮的混浊物,在光线照射下投影到视网膜上形成的阴影,其形态可以呈点、线、蜘蛛网等。
要想治好该疾病,主要靠中医中药治疗。
一、中药辨证治疗飞蚊症方法玻璃体混浊,中医又称云雾移睛,是指眼外观端好,唯自觉眼前似有蚊蝇或云雾样黑影飞舞飘移,其病变在神膏,相当于西医学之玻璃体混浊。
中医辨证论治可予以下方药治疗:1、四物汤加味:生地黄12克,生白芍6克,当归9克,川芎3克,炒蒲黄9克,藕节9克,龙牙草9克、钩藤6克。
同时加用维生素C、K,乳酸钙片、安特诺新等。
此方治疗玻璃体出血效果较好。
2、山萸肉、枸杞子联用:山萸肉酸涩微温,为补肾气、养肝阴之要药。
枸杞子补肝肾,尤以养肝明目善长。
菊花、车前子均能清肝明目。
诸药合用,有补肾养肝、清热明目之妙。
此方适用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而致的飞蚊症。
3、归脾汤:党参9克,炙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白术9克,生黄芪12克,龙眼肉、茯苓、当归各9克,红枣4个,酸枣仁9克,陈皮3克。
此方适用于脾虚气衰性飞蚊症。
4、六味地黄汤:肝肾亏损用六味地黄汤,党参9克,生地24克,丹皮9克(或地骨皮9克),麦冬、山药各12克,泽泻9克,五味子3克,茯苓、陈萸肉(或女贞子9克)各9克。
此方适用于肝肾亏损性飞蚊症。
二、玻璃体混浊(飞蚊症)中医医案和偏方中药(一)退行性玻璃体混浊1、湿热风蕴证:眼前黑影飘荡,如蚊飞舞,伴口苦心烦,头重困乏,舌红苔黄,脉滑。
治宜清热利湿。
猪苓散加减治疗退行性玻璃体混浊:猪苓10g、泽泻10g、茯苓10g、扁蓄10g、白术10g、车前子10g、木通10g、益母草10g、白茅根10g。
2、肝肾亏损证:眼前黑影飘浮不定,时隐时现,视物模糊,眼干涩不适,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动细弱。
治宜补益肝肾。
杞菊地黄汤加减治疗退行性玻璃体混浊:枸杞10g、菊花10g、熟地黄10g、桑椹10g、茯苓10g、泽泻10g、丹参10g、猪苓10g、牛膝10g、益母草10g。
(二)炎性玻璃体混浊1、湿热内蕴证:多因湿热内蕴,浊气上犯,熏蒸神膏;眼前黑影浮动,多呈法状、絮状混浊,视物昏矇;胸闷纳呆,头重、神疲;苔黄腻,脉滑。
治宜清热化湿。
三仁汤加减治疗炎性玻璃体混浊:薏苡仁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竹叶10g、法半夏10g、厚朴10g、益母草10g、猪苓10g、泽泻10g。
2、阴虚火旺证:多因肝肾阴虚或久病伤阴,眼前黑影飘浮,如蚊蝇飞舞,视物模糊,眼干涩,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地黄汤加减治疗炎性玻璃体混浊:生地黄15g、山药10g、山茱萸10g、楮实子10g、丹皮10g、决明子10g、木贼草10g、菊花10g、知母10g、黄柏10g。
(三)玻璃体混浊辨治六法1、祛湿清热法:肝胆湿热,上扰神膏,浊气上泛,阻塞经络,蒙蔽清窍。
症见眼前黑花茫茫,如有蛛丝飘浮,或蚊蝶飞舞,随眼而动止。
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内有尘状、丝状或网状混浊物飘动。
头重胸闷,心烦口苦,大便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祛湿清热。
方剂:加减猪苓散(经验方)。
药物:猪苓10g,狗脊10g,木通10g,大黄10g[后下],栀子10g,萹蓄10g,苍术10g,车前子10g[包煎],决明子10g,滑石20g[包煎],玄参15g,桑椹15g,女贞子1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案例:男,26岁,农民,于1983年6月20日初诊。
左眼羞明流泪,眼珠坠痛,眼前黑影晃动,视力下降,曾在外院诊为葡萄膜炎、玻璃体混浊,经治疗半月余,羞明、眼痛已愈,但眼前仍见黑影,视物昏蒙,胸闷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
查视力右眼1.5,左眼0.4。
左眼瞳孔药物性散大,玻璃体内可见尘状及丝状混浊物飘动,眼底图像不清;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左眼玻璃体混浊(炎症性)。
辨证:湿热蕴蒸,浊气上泛证。
治法:祛湿清热。
方剂:加减猪苓散。
药物:先去大黄,加昆布10g,海藻10g,丹参10g,石决明10g[先煎]。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共服25剂,左眼前黑影消失,玻璃体混浊吸收,视力提高到1.2。
2、除湿化痰法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而上贯于目。
脾失健运则痰浊停滞,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神膏失养。
症见眼前黑花茫茫,或如蛛丝飘浮,蛇身环绕等现象,其色或青或白或微黄;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内有絮状,或点状,或块状混浊物浮动。
头重,目不欲睁,痰多胸闷,神疲乏困,纳呆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除湿化痰。
方剂:加减温胆汤(经验方)。
药物:法半夏10g,陈皮5g,枳实1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0g,竹茹10g,胆南星5g,茯苓30g,甘草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案例:杨某,女,36岁,教师,于1983年5月6日初诊。
自觉双眼眼前有蚊翅状黑影飘动,目不欲睁,经普罗碘铵注射液等治疗2月余不效,黑影反增多,伴心悸失眠,痰多胸闷,纳呆便溏。
查视力右眼0.1,左眼0.2;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
双眼玻璃体内有雪花样混浊物飘动,眼底呈近视改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诊断:①双眼玻璃体混浊(退变性);②屈光不正(双眼)。
辨证:痰浊上泛证。
治法:除湿化痰。
方用加减温胆汤14剂,患者自觉眼前黑影较前明显减少,余症皆平。
检查玻璃体混浊减轻,矫正视力右眼1.2,左眼1.5,改服加减明目汤调理月余而痊愈。
3、凉血散瘀法热病耗损真阴,目失濡养,或热伤气血,迫血妄行,溢于络外。
症见眼前有黑影,形如旌旗飘拂,其色或青或赤,或微黄。
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内有厚薄不等的棕红色,或棕黄色尘状、点状或絮状的弥漫性混浊,甚或大量积血;口苦咽干,舌质红或有瘀斑,苔黄,脉弦数。
治法:凉血散瘀。
方剂:加减清营汤(经验方)。
药物:水牛角15g[先煎],玄参15g,麦冬15g,金银花15g,生地黄15g,丹参15g,黄连5g,三七3g[冲服]。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案例:刘某,男,19岁,学生。
于1983年8月18日初诊。
6月13日左眼被篮球击伤后眼前出现黑影,犹如喷泉涌出,继而视力骤降。
曾在外院诊断为玻璃体积血(左眼),经治疗视力增加,但眼前仍有黑影,如龙蛇蟠卷,口苦、口干。
查视力右眼1.5,左眼0.8。
检眼镜下,可见左眼玻璃体内有棕黄色点状混浊物飘动,眼底正常;舌质红,舌尖有瘀点,脉弦数。
诊断:左眼玻璃体混浊(出血性)。
辨证:外伤致瘀,郁久化热证。
治法:凉血散瘀。
方用加减清营汤,加桃仁10g,红花5g,三棱10g,莪术10g。
共服30剂,左眼玻璃体混浊吸收,视力提高到1.5。
4、疏肝理气法肝主疏泄,喜条达,开窍于目。
若为七情所伤,则肝郁不舒,疏泄失职,致气滞血瘀,目失所养。
症见眼前如云雾游移,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内有点状或絮状混浊。
伴胸胁或乳房、少腹胀痛,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剂:加减逍遥汤(经验方)。
药物: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白术10g,牡丹皮10g,栀子10g,郁金10g,茺蔚子10g,茯苓20g,丹参15g,甘草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案例:女,24岁,工人,于1982年3月13日初诊。
大怒后,右眼突然失明,经治疗2月余,视力提高,但眼前仍有黑影,形如旌旗飘拂;伴胸胁胀痛。
检查:视力右眼0.6,左眼1.5,右眼玻璃体内有棕黄色絮状弥漫性混浊,颞下支视网膜静脉充盈迂曲,周边部有白鞘伴行,视网膜有2PD淡黄色机化物及1/2P暗红色出血斑;舌质淡,苔薄黄,脉弦。
诊断:①玻璃体混浊(出血性、右眼);②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右眼)。
辨证:暴怒伤肝,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用加减逍遥汤,先后加泽兰10g,茺蔚子10g,三七粉3g[冲服],丹参10g。
服药15剂后,诸症悉减,右眼视力提高到1.0,唯头晕腰酸,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此肾阴不足,治以补肝益肾,连服加减明目地黄汤20剂,诸症悉除,右眼玻璃体积血吸收,视力提高到1.5。
5、养血滋阴法外伤或产后崩漏亡血过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肝失所养,精气不能上承于目。
症见眼前有蝇蛇绦环等状黑影缭绕,或如萤星乱散,检眼镜下,可见玻璃体内有尘状、丝状或网状混浊物飘动,眼珠干涩,牵引眉骨作痛,视久更甚,面色无华,唇色淡白,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滋阴。
方用加减芎归补血汤(经验方)。
药物:川芎5g,当归10g,生地黄10g,熟地黄10g,白术10g,天冬10g,防风10g,牛膝10g,白芍10g,酸枣仁10g,茯苓20g,炙甘草5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案例:王某,女,35岁,于1983年2月12日初诊。
双眼前有黑影,眼珠涩痛,牵引眉骨,视久更甚3月余。
伴心悸失眠,月经量少、愆期。
查视力右眼0.02,左眼0.3;近视力右眼1.5,左眼1.5。
双眼玻璃体内有数个大小不一的混浊物飘动,眼底呈近视改变;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诊断:①双眼玻璃体混浊(退变性);②屈光不正(双眼)。
辨证:肝虚血少,目失所养证。
治法:养血滋阴。
方剂:加减芎归补血汤。
先后加丹参10g,青皮10g,山楂10g,神曲10g,炒麦芽10g。
共服35剂,眼前黑影消失,玻璃体混浊吸收,矫正视力右眼1.2,左眼1.5。
6、补益肝肾法肝开窍于目,瞳神属肾,神膏为瞳神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肝肾亏损,则精血不能上荣于目。
症见眼前黑花茫茫或萤星乱散,视物昏蒙,检眼下可见玻璃体内有白色雪花样的点状物飘荡,或见闪辉样结晶体沉积。
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夜间尿频;舌质红,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肝肾。
方剂:加减明目地黄汤(经验方)。
药物:生地黄20g,熟地黄20g,茯神20g,山茱萸6g,山药15g,菟丝子15g,泽泻10g,牡丹皮10g,柴胡10g,当归10g,枸杞子10g,菊花10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体会:本病的病因病机虽较复杂,且其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但按辨证归纳,不外乎实证、虚证和虚实夹杂三大类型。
实者多属湿热蕴蒸,痰浊上泛,肝郁气滞,血热瘀滞;虚者多属肝肾不足,肝血亏虚;虚实夹杂者则以两证兼见。
从局部来看,一般炎症性、出血性早期为实证,中期多为虚实夹杂,后期多为虚证;退变性多为虚证,亦有虚实夹杂或实证者。
故临床须探本求源,分辨虚实进退,察定病所,认证准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实者以祛邪为先,缓者以固本为要;遣方用药,既要灵活应变,又要不废准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五苓散加减治玻璃体混浊(飞蚊症)医案①男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