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做法总结特色亮点5篇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做法总结特色亮点5篇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经验做法总结特色亮点5篇以“四个抓手”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xx县积极按照上级党委安排部署,从优化人居环境整治布局、夯实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营造人居环境整治氛围、建立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入手,动员2.5万余名农牧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助力建设美丽乡村。

抓统筹谋划,优化人居环境整治布局。

各乡镇召开环境整治专项部署会,组建以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包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乡镇党员干部包街、村“两委”成员和驻村工作队包户的网格化“层级责任制”,确保整治责任落地落细、落实到人,签订“六乱”整治“五带头”承诺书2000余份。

结合各村实际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测评工作的通知》,修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分解表》《保洁手册》等,建立《环境卫生整治督查台账》《乡村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实现各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高标准和常态化。

采取“支部推动、党员促动、党群互动”的工作方法,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倡议书、入户走访、大喇叭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抓综合治理,夯实人居环境整治基础。

以“垃圾革命”“三区分离”“门前三包”“厕所革命”等为抓手,实施“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提升工程,统筹推动“两大革命”“三大行动”“五清一改”行动,拆除危旧房272宗,拆除牛羊栏和露天厕所284宗,拆除乱搭建和违规广告牌等371宗。

针对部分不理解、不愿意配合整治拆违工作的农牧民群众,采取“2+X”管理模式,结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由结亲户与乡镇村干部联合走访,通过讲政策、说道理的形式,协调解决“门前三包”,农户散养行为、粪污处理、生活垃圾、塘沟河渠、畜禽养殖粪污等影响环境整治的各类问题189个,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

工作队按照村内常住人口基数配备扫帚、垃圾桶等卫生基础设施2.4万份,有效推进公厕保洁、户厕改造工作。

抓宣传教育,营造人居环境整治氛围。

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微信群、村级大喇叭、村务公示栏等载体,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的、意义、措施、要求等相关政策以及好典型、好经验198场次,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马背党课、党员红书包、喝茶日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开展进村入户动员活动,宣传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

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和“整治积分”兑换活动,累计发放“六乱”整治倡议书3.7万份,悬挂标语280余条,引导群众签订“门前三包”承诺书5万余份,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六乱”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抓整改落实,建立人居环境整治机制。

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将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成效作为村党支部及工作队年度考核重要指标,在年度考核中对提升人居环境工作排名靠前的党组织进行表彰,对排名靠后、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党组织启动问责机制。

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4个重点区域,分别建立了“路长制”机制、“保洁员”机制、“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机制、“田长制”机制,把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专项整治与发动群众结合起来,推动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章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美丽家园、五星级文明户、最美人物创建评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

严格落实周末环境卫生大扫除制度,组织2200余名干部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16场次,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党建赋能破解“六乱”整治难题近日,在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专项行动中,xx省xx县积极创新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党群联动的“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党建+网格管理”强化责任落实。

全县22个乡镇第一时间召开“六乱”整治专项部署会,制定“时间表”,画好“作战图”。

形成了以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包片、党委班子成员包村、乡镇党员干部包街、村“两委”成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包组、党员包户的网格化分工管理模式,确保整治责任落地落细、落实到人。

强化纪委的监督执纪作用,成立由各乡镇纪委书记为组长的“六乱”整治监督组,不定期到各村对照整治目标开展督察检查,促使“六乱”整治工作按时取得成效。

“党建+示范引领”凝聚先锋力量。

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迅速开展行动,签订“六乱”整治“五带头”承诺书20000余份。

全县设立“党员先锋岗”183个,成立“党员突击队”156支,形成了以党员干部为主的“六乱”整治先锋力量。

广泛开展“亮身份、作表率、树形象”活动,积极为党员户悬挂“党员示范户”牌子,以党支部为单位开辟“六乱”整治公开践诺专栏,营造了“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浓厚氛围。

各乡镇领导干部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统筹抓好系统治理和重点推进,在整治工作中既当好指挥员,又当好战斗员。

广大党员从自身做起、从自家做起,带头落实要求、带头攻坚克难,评选“最美党员庭院”238户,形成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党建+发动群众”营造浓厚氛围。

聚焦转变群众观念和卫生习惯这个关键,充分利用流动宣传车、大喇叭、微信群等宣传媒介,合理运用党史夜校、道德讲堂、恳谈会等载体形式,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和“整治积分”兑换活动,累计发放“六乱”整治倡议书20万余份,悬挂标语280余条,引导群众签订“门前三包”承诺书5万余份,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六乱”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整改过程中群众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党员干部主动靠前,积极协调解决各类问题189个,及时有效回应群众关切。

各村根据“六乱”整治的实践经验,及时完善健全村规民约、村级清洁监督制度、清洁积分制度、卫生评比红黑榜等制度内容,为推动“六乱”整治常态长效奠定了基础。

打好“党建+”组合拳助力乡村振兴xx县绍水镇全面总结运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深入实施“党建+”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精准对接、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党建+红色旅游”,描绘乡村振兴发展新画卷。

xx镇紧紧围绕“党建+红色旅游”工作思路,结合自身的红色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党建+红色旅游”党建品牌。

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积极向上级申报项目资金,完成红一军团水头指挥部旧址的修缮,将红色文化学习、红军生活体验、党性党风拓展融于一体,通过“常态化”与“多样化”相结合,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结合红军长征渡江遗址的红色文化资源,以xx古民居等为主线,打造一条融乡村休闲旅游、长征体验、培训教育为一体的红色休闲旅游线路。

“党建+特色产业”,走出乡村振兴致富新路子。

xx镇坚持将党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引领产业走特色、创新、富有活力的发展路子。

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引领发展能力,采取“党建+”工作模式,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做法,加强村企合作,做大做强食用菌、大米加工、水果等集体经济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2020年,全镇1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

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体验农业、品牌农业,同时结合各个乡村的特色,用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基石,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加大产业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化,进一步推动全镇产业不断向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迈进。

在柳甲、下柳各创建1200亩连片,1000亩连片的优质柑桔种植核心示范区,在塘口村委东古头村建成全县最大的优质柑桔苗圃基地。

加大调整水果产业结构,在“一村一品”基础上建立一批优质名、特、新水果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葡萄、猕猴桃、百香果、罗汉果等高效水果产业,加快由水果大镇向水果强镇转变,引领带动特色优势产业长足发展,让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党建+综合整治”,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新面貌。

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和广大党员示范带动作用,以“风貌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拆除危旧房272宗,拆除猪牛羊栏和露天厕所284宗,拆除乱搭建和违规广告牌等371宗。

狠抓基础硬件建设,实施“硬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提升工程,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美丽乡村、农村道路项目建设等形式,仅2020年我镇就争取到54个项目,涉及道路建设、村屯亮化、小水利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村屯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等。

全镇各村(社区)党支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清理路面、疏通渠道等志愿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红色血脉铸就乡村振兴之“魂”xx省xx县xx镇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着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努力让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坚守红色信仰,深挖红色资源,让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彰显新的时代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擦亮红色底色,人居环境美起来。

xx镇将“美丽乡村”创建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农村“户改厕”专项整治活动等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村庄“五化”水平。

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把基层治理工作做到深入民心。

同时,充分运用广播、大喇叭、流动宣传车等方式,传播美化人居环境的必要性和长远性,动员号召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走进大街小巷、广场、超市等公共场所进行广泛宣传,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共建清洁斑竹园镇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坚守红色信仰,乡风民风美起来。

让文明乡风在农村落地生根,xx 镇创新宣传方式,组织开展“走进新时代欢乐进万家”“送戏下乡”等活动,用浓厚的方言腔调、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以接地气、带温度的“微宣讲”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同时,深入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倡导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俗。

利用“红黑榜”将好人好事、榜样模范进行公示公开,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有效遏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风。

传承红色精神,文化生活美起来。

为满足群众经常性和多样性文化需求,镇党委紧密结合红色文化特色,大力推出《八月桂花遍地开》《歌唱大别山》《送郎当红军》等文艺作品,依托群众文艺队,把“红色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文化”品牌。

同时,通过推进新时代文化广场建设、文体器材配送、广播“村村响”、广场健身舞、文艺社团培育五项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打造集红色文化熏陶、乡风文明宣传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走出了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路,让群众获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