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参评 浅谈随班就读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论文参评 浅谈随班就读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论文参评——
浅谈随班就读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普及率较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同时也存在着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专业化不够高,缺少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依据。

结合我校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予以探讨。

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青少年学生自杀、杀父弑母、残害同学案等,几乎都能从当事者身上看到病态人格的特征,也可以看到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弊端。

因此,重视和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多元综合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

就学校而言,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要强化教师自身人格的表率作用
教育是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事业,教师就意味着无处不在的责任和无时不有的示范。

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学生做,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同时,教师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地从时代的发展和先进的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发现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的闪光点,努力提高人格素养和专业水平,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每块金子都闪光。

二、要大力挖掘教材内容中的人格因素
各科教材内容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是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资源。

教师在备课与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掘这些资源,以之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的健康人格。

比如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很多文学名篇都闪烁着耀人眼目的人格美,我们要引导再引导、不厌其烦地引导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深入领会其精神内涵,用杰出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去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使之形成健全的符合身心发展和生活需要的人格精神。

三、要满腔热忱地关爱随班就读学生
对待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无论家庭贫富,家长地位高低,无论学业成绩好坏和品质优劣,教师都应该和班内其他学生一视同仁,更加关心爱护。

尤其要注意发现有智力障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使之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的温暖,领会到教师对他的期待,从而唤发出积极的心理效应,促其向善好学,不断进步。

四、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专题教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
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由于生理上问题,而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

心理健康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及学业上的成绩,影响着他们心理能量发挥的程度。

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班级教育工作实践中,我通过大量的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发现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逆反、嫉妒、焦虑、抑郁、激怒、恐慌和各种不良嗜好。

学业差的学生往往在心理发展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障碍。

学业差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占绝大多数,这些学习差的学生被老师视为“后进生”,经常为失败所困扰,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久而久之,“厌学”、“自卑”“嫉妒”,“逆反”等心理油然而生,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常遭教师的白眼,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落,甚至社会的歧视。

他们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身价值被人忽视,随之带来巨大的极作用。

许多具有某种天赋的学生,在各种心理障碍中堕落带人情者之流。

带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步入社会,同样会以消极情绪特待生活,以而影响人的一生。

在调查研究中我还发现:心理障碍大多存在于人的非智力因素之中,感情脆弱、意志薄弱、毅力不足、经不起挫折、面对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甘愿沉沦等,严重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教师、家长、社会所忽视,成为教育的空白点。

此外,"随班就读"的弱智孩子还面临自尊心的巨大考验,“样样不如别人,总是被人嘲笑”,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刚从外校
转来的弱智孩子,刚进学校时连教室都不敢进,见到同学就害怕得哭,上课时总是一言不发。

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帮助下,孤独压抑的性格才有改变。

为了还随班就读弱智及其他不健全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培养知识丰富、体格健康、心理健全的下一代,在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首先从自己所带的班级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

多与随班就读学生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谈心是心灵沟通的渠道和桥梁,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是进行心理引导的有效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促进他们养威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要谨防把心理问题当成品德问题,按照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问题的具体方法,区别对待,妥善处理。

彩排的人生
我开车经过西京医院,看见住院部门口站着一个穿着白色病号服的老人。

他见了我就挥手,示意我把车开过去。

我拐进一段小坡道,里面是一个停车场,稀稀拉拉坐着或站着一些腿脚打着石膏、头上裹着纱布、臂上打着点滴的病人。

老人和周围的几个人挥手告别,一副慷慨从容的样子。

在零零落落的道别声中,他打开了车门。

费了很大劲儿,他才坐进车里,一边还自嘲:“当你老去时,一切都变得可笑。

”我问:“您的健康出问题了吗?”他说他患的是肝衰竭,来做透析,正在等待做肝移植手术。

他还说,这是医疗事故造成的,所以医院给了他优先权。

“特权,我一生都在反对它。

”他喘了口气,需要歇一歇才能继续说下去,“没想到要死了,却获得一个特权。

”我笑不出来。

他说话带着河南口音,吐字清晰,语调富有弹性,看来受过良好的教育,我就顺便把话题岔开:“你是从河南来的?”他哈哈笑了,高兴起来:“不是的,我是教戏剧朗诵的,辅导别人怎样在舞台上念台词,我说的是标准英式英语。

”车内的气氛顿时轻松、随意起来。

我又问:“大概要等多久才能做肝移植?”他说:“你问了一个我不忍回答的问题。

”我一时没听懂。

他变得严肃起来:“这是一个残忍的问题,我的幸存将基于另一个人的不幸死亡。

我的任何盼生的念头,从理论上说,便是盼另一个
人死。

”我不禁肃然起敬:自己的命都不保了,他还在钻“生存还是毁灭”的牛角尖。

我竖起大拇指,说:“我尊重你的观点。

”生死本是一种日常,囿于自己的原则而不能有任何期盼,则是一种无可奈何,有点儿像曹操的临终之叹:“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好几年前,我曾为一个单身犹太老妇做家庭清洁,她住在海边,总是很忧郁,常对我说,人老了,最好一要有钱,二要有健康。

我就把这话跟他说了,他听后轻轻一笑,说了句:“愚蠢!你想,人老了身体怎么会好,身体好就说明你还没有老。

”我说:“但钱总得有吧?有钱好办事,吃好的、住好的,还有许多人可以随叫随到……”未等我说完,他就非常干脆地抢白道:“要钱干什么?”我以为接下来他会慷慨激昂地说出一大堆道德“鸡汤”,他却有点儿动情地说:“钱对老年人没多大用处,因为老年人其实并不真的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回忆中。

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过去。

”他表现出一种老年人才有的伤感和深刻,“年轻的时候做任何你能够做的事,到老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好像有一点儿道理,年轻时的丰富经历,会使老年的你拥有多彩的回忆。

他的家到了,是内西区靠着大马路的一幢旧公寓。

二十五元的车费,他哆哆嗦嗦地摸了半天。

我下车绕到他那一边,为他打开车门。

他用双手抱住双腿,把它们挪到地上,然后,再扶着车门站起来。

他走到围栏边坐了下来,并挥手让我先走。

他在黑夜里坐着,白发在风中飘着。

他或许还有许多想法,还有一些未竟之愿。

“我还在彩排中。

”他朝着我离去的背影朗诵道,半谑半真,却用力很深,力求“字正腔圆”,一如他曾在舞台上那样。

我没有回头,只是背对着他举起手,竖起大拇指。

有人说,只要还没有盖棺,人生就仍在彩排中;也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彩排的舞台——各自倾情,各自精彩,尽兴而后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