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
进展
摘要:各行业发展,使聚氯乙烯应用更加广泛,为了提高聚氯乙烯可加工温
度范围,需要在加工期间添加增塑剂。
由于增塑剂存在迁移问题,容易使PVC制
品出现发黄、变脆、变硬等现象,降低PVC制品效能。
研究发现,部分增塑剂潜
藏着化学危害,具有诱发癌症风险,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由于化学性质和难降解
问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本文将深入探究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原理,明确影
响迁移的因素,结合现有技术及相关文献,探寻PVC制品中抑制增塑剂迁移方法。
关键词:聚氯乙烯;增塑剂;迁移;抑制
为了提升工业、医疗、日常用品等工具质量,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各行
业当中,其中较为常用的材料为聚氯乙烯(PVC),日常使用量成递增趋势,逐渐
成为通用塑料。
PVC制品属于无定形高聚物,由于分子中存在极性较强的C-CL基团,所以分子间作用力较大,熔点较高,为了提升材料可塑性需要选择合理的增
塑剂降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降低PVC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提升PVC可塑性。
目前,市场上的增塑剂常被选用难挥发的化合物,种类多样,用量较大的PAEs
类增塑剂,它能够很好的与PVC混溶。
1.
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原理
由于增塑剂与聚氯乙烯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且该力属于微弱的范德
华力,还存在氢键,加工融合时,容易造成增塑剂迁移问题。
研究显示,目前增
塑剂迁移、扩散常表现为以下几种:(1)直接从PVC表面中挥发;(2)被PVC制品
接触的液相抽出;(3)在与PVC接触的固体接触时,发生迁移扩散;(4)受到压力
作用,出现渗出问题。
发生迁移扩散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增塑剂向内
表面扩散;(2)在内表面进入“横卧”状态;(3)最后发生扩散,离开PVC表面。
增塑剂迁移可看作是聚合物内部自由完成小分子物质传递工作,实现在聚合物链段间的空隙间迁移。
1.
影响增塑剂迁移的因素
1.
温度
实验证明,增塑剂更方便在聚合物非晶区出现扩散问题,如果外界发生温度变化,会使非晶区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在温度持续增高过程中,布朗运动逐渐强烈,使增塑剂分子脱离PVC制品分子链的能力增强,极其容易造成增塑剂分子脱离PVC制品表面。
温度高低直接影响增塑剂扩散概率,温度越高,原子产生的热激活能就越大,加快迁移发生速率。
如果玻璃化转变温度低于外界温度,会使分子链呈现“橡胶态”,此时动能和自由体积较大,使得主链中单键内旋,进而改变分子链段结构,最终出现扩散现象。
如果玻璃转化温度高于外界温度,此时分子链处于“玻璃态”,该时刻克服主链内旋的能量高于PVC分子链动能,降低扩散可能。
1.
PVC制品特性
PVC制品主要具备链段自由体积和链段运动两个特性。
如果PVC制品分子链段大于增塑剂分子移动所需要最小自由体积,说明增塑剂分子能够发生扩散通过高分子链段。
增塑剂的分子迁移效率将随着PVC自由体积的增大而增大,PVC链段运动主要包括链段结构、交联程度等问题。
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分子链段整体结构,之所以说增塑剂扩散速度与PVC链段结构存在关系,是因为其中间存在扩散系数,扩散系数越大,增塑剂扩散速度就越快,线性PVC扩散系数最大,交联型PVC扩散系数最小。
除此之外,增塑剂是否容易发生扩散还与高分子链饱和程度有关,越不饱和的高分子,发生扩散的可能就越大。
图1高分子链结构示意图
1.
增塑剂含量
通过Fick定理和扩散定义发现,控制其它条件一致时,迁移发生效率会随
着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增塑剂含量增加,PVC制品当中的分子数量也会随之
增加,最终扩散脱离表面,由于表面与内部存在浓度差,会出现高浓度向低浓度
方向移动,促进迁移扩散发生。
随着时间增高,迁移速率逐渐下降,最终达到平
衡状态。
在增塑剂含量增加的同时,增塑剂分子发生碰撞概率增大,逐渐削弱增
塑剂分子与PVC分子间结合力,导致增塑剂分子更加活跃,促进迁移和扩散。
1.
增塑剂分子性质
从增塑剂分子性质出发,相对分子质量与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聚合物扩
散速率。
研究表明,增塑剂相对分子质量直接影响迁移能力,分子内部集团体积
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使得分子难以从PVC制品中扩散出去,很难到
达产品表面,最终降低迁移概率。
如果相对分子质量相同,增塑剂分子体积一致,但形状存在差异,也容易造成不同程度扩散现象,研究证明,圆球形分子相比于
扁平或长形分子增塑剂发生扩散的几率更低。
与橡胶态相比,该两项影响因素在“玻璃态”下效果更加明显。
1.
抑制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方法
1.
PVC制品表面处理法
1.
表面交联
采用PVC表面交联法,主要功能是为了降低PVC链段间空隙,进而达到抑制迁移和扩散问题发生。
所谓的PVC制品表面交联主要是形成二维网状交联结构,将增塑剂分子“包裹”在PVC制品内,阻断扩散迁移路径。
交联改性实验常选用叠氮化物或硫化钠作为反应物,之后进行等离子处理和紫外光照射。
国外研究人员尝试将获取的叠氮化合物涂附在PVC制品表面,利用紫外灯使二者发生交联,通过数据显示,PVC中的DOP迁移率显著下降,约在50%~80%。
1.
表面涂层
目前在PVC制品中抑制增塑剂迁移、抽出、扩散问题,常在聚合物表面上涂附一种非迁移物质。
将取代好氯原子的改性PVC溶解于有机溶剂当中,利用科学手段均匀涂抹到PVC制品表面,利用加热或紫外灯照射灯方式使其固定在表面,研究表明,该方法形成30μm涂层就能有效防止增塑剂迁移。
1.
与高分子增塑剂共混
选用该方法时,保证高分子材料与PVC存在相容性,能够有效降低PVC玻璃化转变温度,增强PVC制品柔性,在作用上与小分子增塑剂较为相似,可以形容成PVC制品的高分子增塑剂。
市面上高分子增塑剂成本价格偏高,在共混后会降低PVC制品清晰度和透明度。
除此之外,还存在塑化效率不高问题,需要同小分子增塑剂搭配使用后才能提升塑化效率。
现阶段高分子增塑剂主要包括聚酯、乙烯共聚物和弹性体。
1.
添加纳米粒子
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表面附着较多原子,且原子周围缺少相邻原子,存在比较多的空间,不饱和性较强,纳米粒子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周边物质,常见
的有极性小分子增塑剂。
受性质影响,纳米粒子在PVC制品中不易迁移,能够有效阻碍PVC分子链和增塑剂分子运动,进而防止纳米粒子增塑剂迁移。
李树材等通过研究发现利用纳米粒子能够有效降低PVC制品中DOP迁移损失率,且纳米粒不同,使得抑制迁移能力存在差异,实验证明纳米级二氧化硅效果要明显高于纳米级碳酸钙。
1.
与PVC建立共价键
从分子间结构上看,PVC分子链与增塑剂分子间不存在任何化学键,相互作
用的可能较小,但加工或使用时,增塑剂依旧容易发生迁移,如果增塑剂分子与PVC分子链形成共价键,让二者建立联系,混为一体,能够有效降低增塑剂扩散
和迁移现象,有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接枝手段完成实验,一般将PVC分子链上的CL 作为被取代目标,让小分子增塑剂完成亲核取代。
结束语: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诞生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降低增塑剂在PVC制品中扩散或迁移方法日益广泛,但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还存在一定难度,现阶段还未发现一种既能降低迁移率,还能减低生产成本、操作简单的方法,很难保证大规模生产。
未来发展中,研究领域依旧要不断深入研讨,尝试新型解决办法,充分融合环保理念,完成增塑剂推广工作,促进相关经济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阳.聚氯乙烯材料中增塑剂迁移率测试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塑料助
剂,2020,(03):31-37.
2.
李秀峥,李澜鹏,曹长海,程瑾.PVC制品中增塑剂迁移及抑制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9,47(05):148-152.
3.
许建锋,邱欣斌,陈国华.软质PVC中增塑剂迁移的抑制研究进展[J].塑
料,2018,47(05):17-21.
4.
潘文平,康永.聚氯乙烯制品中增塑剂迁移机理及抑制影响因素[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7,43(06):20-26.
5.
杨鹏坤,赖贞贞,徐元清,徐浩,房晓敏,丁涛.聚氯乙烯用增塑剂的研究新进展[J].化学研究,2016,27(05):65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