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典型案例的图片、表格及新闻报道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发展变化,学会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核心和地位,理解并掌握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一、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温馨提示]自然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
这就决定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
2.作用: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和空间。
3.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4.分类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温馨提示]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漫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5.战略性矿产资源: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2)案例——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资源枯竭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①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②衡量指标:既需要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又需要有所侧重。
(2)案例——土地资源的质量①含义:土地资源的质量就是一个综合指标,包括地表形态、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土地平整状况、土地区位条件等方面。
②体现:在农、林、牧业生产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在工业、交通、城镇等非农业建设中,土地质量主要是指土地区位条件的优劣。
③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南方地区利用充沛的水源发展了水田农业;北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旱作农业;西北地区主要发展了畜牧业、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对我国人口、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也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西部非季风区受水资源限制,人口稀疏,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应对措施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三、维护资源安全1.资源安全(1)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核心: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在此基础上,追求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源,以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
(3)地位: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资源安全又与生态安全息息相关。
2.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主要途径(1)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4)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5)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一、判断题1.汽车燃烧的汽油属于自然资源。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使用能源的数量减少,种类增多。
(×)3.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4.南水北调工程可以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5.资源供给减少就一定导致资源安全问题。
(×)二、选择题6.下列陆地资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又属于能源的是( )A.生物资源B.水资源C.石油、天然气资源D.铁矿资源答案:C7.造成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有限性的原因是( )①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②受地质作用的制约③可再生资源的循环、更新需要一定周期④受资源之间相互制约限制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答案:A三、填空题8.读下面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自然资源是直接从__________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______和______。
(2)由图可知,自然资源具有______属性和______属性,图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____(填字母)。
(3)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数量是__________的;铁矿有富矿和贫矿之分,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存在__________之分;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说明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是________的。
答案:(1)自然环境物质能量(2)自然经济 D(3)有限优劣高低不均匀探究点(一)|认识自然资源————————从生活中学————————一、地理情境激趣2021年1月25日,2021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
会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
二是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三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
四是加强生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如图是某地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1.指出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的主要自然资源类型有哪些。
(综合思维)提示: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2.指出常见的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原因。
(综合思维)提示: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在一定区域、一定地质条件下,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在人类历史时期几乎不可能再生。
3.分析确定一种物质和能量是否是自然资源的方法。
(地理实践力)提示:一种物质和能量是自然资源,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和经济属性(用于生产和生活)。
否则,就不是自然资源。
————————在探究中悟————————一、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能源之间的联系1.自然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自然要素。
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直接取自于自然环境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3.能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有些能源属于自然资源,但有些能源不具有自然属性(如水电、焦炭、核电等),不属于自然资源,总之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方法技巧] 自然资源的“三看”判断方法(1)看来源哪里。
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以自然的方式存在。
如我们用于生产生活的电能,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属于自然资源,再如小麦、棉花等人工种植和饲养的一些农产品等。
(2)看有没有用。
自然资源关键是要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不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属于自然资源。
如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子目前不能够被人们利用,不属于自然资源,而东部地区的河沙等广泛用于建筑等生产领域,所以就是自然资源。
(3)看能不能用。
在现有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下,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人类能不能使用。
如闪电中的电能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收集利用,所以闪电就不是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历史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资源依赖程度强较强减弱主要资源气候、水、土地、生物矿产资源后天性资源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发展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
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弱化————————到实践中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 ) A.甲B.乙C.丙D.丁2.下列选项属于图例乙所示的是( )A.铜矿、焦炭B.雷电、沙漠C.化肥、大米D.森林、淡水解析:1.B 2.D 第1题,自然资源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甲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但没有用于生产和生活;丙和丁是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但不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表示自然资源,结合选项可知,森林、淡水属于自然资源。
可燃冰常见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天然气水合物)。
中国于2017年5月在南海首次试采可燃冰成功。
据此完成3~4题。
3.可燃冰属于( )A.生物资源B.可再生资源C.非可再生资源D.水资源4.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可能集中在( )A.江南丘陵B.云贵高原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解析:3.C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上永久冻土中,属于矿产资源,因此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正确。
第4题,由材料可知,陆地可燃冰多分布在永久冻土中,我国的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都位于亚热带地区,没有永久性冻土,A、B、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存在永久性冻土,因此可能存在可燃冰,D 正确。
故选D。
探究点(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从生活中学————————一、地理情境激趣2020年10月23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0)》数据,2019年,铁矿石产量8.4亿吨,较上年增长4.9%,消费量14.1亿吨(标矿);粗钢产量10.0亿吨,增长7.2%。
我国铁矿床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31个省市均有分布,但是大多又集中分布于辽宁、四川、河北等地,三地总储量共104.57万吨,占全国总储量的52%。
此外,我国大型矿区少,中小型矿区多。
我国有大型以上矿区101个,中型矿区470个,小型矿区1 327个,而其中超大型铁矿床仅10处。
此外,我国铁矿的平均品位仅34%,比世界平均品位低15%,且在已探明的储量中97%铁矿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仅占探明资源总量的2.7%。
如图是2017年我国铁矿石分省市储量分布图。
二、核心素养培优1.分析我国铁矿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认知)提示:分布广泛但又相对集中,具有不均匀的特征。
2.分析怎样正确认识我国铁矿资源的查明储量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