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江苏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


系,要贯彻把农田留给农业,城镇发展另外选择建设用地的方
职 针,注意利用劣地,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 三是城市占用土地 业
技 和提高土地产出利用效益之间的关系,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和空
术 学
间布局。要提高土地产出利用效率,对达不到产业率指标的企
院 学
业,采取不供地或压缩建筑用地等措施,限制建筑用地的扩
报 张; 四是新增土地供给和存量土地挖潜的关系,严格限制新增
A41
0 化水平由 1991 年的 13.70% 增长到 2000 年的 31.84%。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镇
0 六
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2000 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比 1991 年增长了 3.14 倍。2000
年 年江阴城区户籍人口人均建设用地 119.5 平方米,比 1998 年(98.9 平方米)
第 五
增加了 33.52%。 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人们对基础设施以及生活质
954.42
1998
5036.54
27.08
960.22
1999
5024.22
18.26
967.19
2000
5008.9
21.15
972.39
2001
4974.12
39.87
966.91
2002
4905.02
78.77
957.01
资料来源:杨家栋.《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促进江苏省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河道等中型水面养殖面积,提高集约化水平。 五、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一、科学、合理、超前编制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严格控
制城市用地规模和性质。应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根据城市
地域特征、人文经济优势、科技发展水平、生态条件等各种因
素及前景进行综合考虑,合理编制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发展规
加。由于房地产的增长,居住用地面积呈增长态势,再加上经济发展所带来
的交通用地需求的增长,所有这些都使该市耕地面积日渐减少。
二、城镇占用的土地质量好,占用耕地率高,加剧了人地矛盾。江苏省 /
城镇地域分布具有“南密北疏”的特点,城镇主要集中在沿长江一带,尤其
上 海
是在苏锡常地带,这也是江苏省优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历来是绿地千里,水
之一,人地矛盾历来非常尖锐。1996 年年末江苏省实有耕地面积 506 万公顷,
到 2002 年年末江苏省实有耕地面积 491 万公顷,七年之间减少了 15 万公顷耕
地。从人均占有耕地来看,以 2002 年末的耕地面积,按全省人口计算,人均
耕地不到 1 亩; 按全省农村人口计算,人均耕地也不过 1.4 亩。(见表 1)苏
杨家栋、秦兴方.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M].北京: 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孔令平.江苏省土地利用初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3)
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切实加强土地有形市场的建设,促
二 进城镇土地的有效利用,增强城区的活力和内涵开发。

四、充分利用水域,大力发展水产业。江苏省水域面积大
间 苏州市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并不均衡,个别县市的城镇用地
和独立工矿扩张速度太快,影响苏州整个土地利用结构的协
调和效益。比如,昆山市 2001 年后城镇用地和独立工矿呈现
高开低走趋势,而居民点面积减少微小,导致用地更趋紧张。
域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已利用的水域也往往因管理不善而生 产量很低。应注意创造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促进良性循环, 挖掘生产潜力。具体措施是: ①注重对工业废水、污水,农 业排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分流,以防渔业水面遭受污染,提 高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②注意清理水底淤泥、防止湖泊、池 塘和水库变浅、富营养化和沼泽化,做到既有利于水利生产, 更有利于调节水资源。③扩大池塘蓄养面积,扩大湖泊、水库、
公里,约占全国滩涂总量的 1/3,居全国之首,相当于全国现有耕地的 1/7,为
省内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尚有 3/
4 的滩涂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已利用的 1700 平方公里的滩涂质量不高,产
量较低。
四、城市用地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尚未充分发挥。以城镇
化发展得比较快和质量较好的苏州市为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期 量提高的巨大需求,这又促进了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以及绿地等的迅速增
A39
表1 江苏省近几年耕地面积减少情况
年 份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 年内减少面积
(千公顷)
(千公顷)
城 乡 之 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 间 (平方米)
1996
5061.70
16.21
954.13
1997
5055.67
16.58
足于我国、我省的基本情况,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
计划对土地利用的宏观配置,特别是要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 上 的战略目标,在城镇规划建设中,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 海 系: 一是保护耕地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绝不能以牺牲耕地来换 城 市 取城镇的无节制扩张; 二是城镇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关
管 理
模。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严
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优化用地结构和建设布局”的要求,加
强对各类园区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严格控制新建或扩大
各类园区,防止出现新一轮圈地热。
二、加强城镇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
规模。城镇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要立
学 院
不充分。江苏省水域面积大,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1993 年水面养殖面
学 报
积为 4.134 × 105 公顷,水面利用率为 28.4%。由于管理粗放,单产仅有 524 /
千克 / 公顷,水域较大的水面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渔业资源浪费严重,致使捕
捞量下降; 水面种植面积为 2 × 10 公顷,合计已利用的水面占总体水面面积
在制度改革中,政府必须着重从政策上解决两个问题。一 是合理界定政府作用。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市场的监管者,而不 是市场直接的参与主体。政府应退出对土地的直接经营,而将 此责任交由企业性质的机构负责。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地方政 府官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将受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 业的约束。同时,机构的行为也会受到政府管理的限制。二是 完善城乡土地制度。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划拨土 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步伐; 规范增量土地使用权市场,提高 增量土地市场化的程度。农村土地使用要约束征用权,明确界 定公益事业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征地的程序; 强化规划权,科 学地制定土地规划,而且还要保证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 衔接性以及规划实施的强制性。
六 年
地从 63674.63 公顷减少到 61469.63 公顷,仅减少 2205 公顷,减少的农村居 第
A40
民点用地仅占 1996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 3%,说明在人口进城的同时,土地
五 期
城 并未相应的城镇化,城镇在扩大的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未相
乡 之
应减少,这是城乡用地增加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体现在土地城镇化速度滞后于人口城镇化速
度。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资料,苏州市农业人口从 1996 年的 398.12 万减少
二 0
到 2004 年的 297.27 万,8 年共减少 100.85 万人,不考虑自然增长的原因, 0
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业人口占 1996 年农业人口的 25.33%; 而同期农村居民点用
改革应围绕以下几个方向来展开: ①明晰土地产权关系,实 行土地全部国有制。当土地实行国有后,产权关系非常明晰, 即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国家,使用权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农民离 开乡村到城里,他们所使用的土地就交给国家,然后由国家转 包给其他农民,这样产权关系明确,而且操作简单可行。农村 土地国有后,还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利益。目前存在比较突出的 问题是一些乡村的村长或者村委会少数人出租或变相出卖集体土 地,从中寻租、侵占、挪用国家征地的补偿,多留机动地和集体 田,频繁进行土地承包的调整,从中牟利等。这些问题当由国家 替补所有者来解决和克服,这不仅对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具有现实 的经济意义,而且对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等。②建立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的价值评价制度。建立土地使用权 商品化的价值评价制度,主要适宜在不同用途的土地转换上以促 进土地流转。为此,要建立健全地籍调查,土地信息和合同管理 等制度,建立包括基准地价,标准地价为基础规范而科学的土地 价格体系,以有利于土地的流转和交易。
南地区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土地资源非常宝贵,随着城镇的扩张,大量耕地被
占用。据统计分析,苏锡常三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自 1986 年~1998 年的 12 年间
扩大了 2.53 倍,其中小城镇的人均用地量是江苏省规定的人均用地规划控制
指标的 2 倍以上。

以小城镇发展较快的江阴市为例,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江阴市城镇
/ 建设用地的供给量,采取优惠政策,引导用地者对城镇内部存
量土地的挖潜。
三、转换土地利用机制,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益。按照国
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和
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切
实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①全面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利
用地租、地价杠杆,既可对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进行有机调
的 42.1%,尚有近 2/3 的水面未被利用。再有江苏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
内分配及年度变化较大,70% 的降水量及地表量较大,占水资源总量的约 70%。江苏省对水资源拦蓄能力较弱,
洪涝灾害也使水资源浪费严重,这使得水资源相对不足成为农业全面高产的
主要障碍。②沿海地区滩涂资源利用不充分。江苏省滩涂面积达 6520.6 平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