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
抗战前十余年间,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一方面是城市内在发展的动力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加大, 城市接受农业劳动力的能力也加大;另一方面则是农村的 推力加大,迫使大批农民离村,进入城市,造成了所谓 “都市膨胀”。
(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衰退与曲折发展 (1937-1949)
1.中国城市化整体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城市人口比重从12-15%下降到10.6%。很显然造成 城市化停滞乃至衰退的原因是战争。
2.局部地区的城市化出现较快地发展
东北地区:由于工业化的畸形发展,城市也出现畸形 发展。从城市总数来看,据伪满统计,1937年为299个, 1941年为312个,其中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1937年为8 个,1941年则达15个。从城市人口比重看,1937年为 17.5%,1941年则为22.5%。
(2)城市类型多元化:
综合性多功能中心城市:上海、天津、武汉、广州、 重庆
新型工矿业城市:唐山、焦作、萍乡、抚顺、本溪、 鞍山
新型交通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徐州、蚌埠
双重功能的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西安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初步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衰退与曲折发展
2. 施坚雅:“中世纪城市革命”
(一)放松了每县一市,市须设在县城的限制;(二) 官市组织衰退,终致瓦解;(三)坊市分隔制度消灭, 而代之以自由得多的街道规划,可在城内或四郊各处进 行买卖交易;(四)有的城市在迅速扩大,城外商业郊 区蓬勃发展;(五)出现具有重要经济职能的大批中小 市镇。
(二)中国的近代化与城市转型
城市化的含义:
1. 人口的城市化 2. 地域、景观的城市化 3. 经济活动的城市化 4. 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步 (1840-1895)
1.历史起点
中国的城市在历史上增多此达到相当繁盛的水平,唐 宋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0%,但到清代前期,尽 管城市人口的绝对数量仍在增加,可城市人口的比重相对 下降(5%)。
一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兴起:20世纪以来,部分大 中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加速。
民国年间中国城市统计
等级规模/万 大于200 100-200 50-100 20-50 10-20 合计
1915 0 2 12 11 18 43
1933-1936 1 4 5 18 48 76
边疆省份城市化的较大发展,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城市 发展迅速。1907年,东北1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37个,没有 一个20万人以上的城市,10-20万人的城市仅有2个;1930 年,城市总数达75个,另有120余个县城人口在2000人以上, 其中20万人以上城市3个,10-20万人的城市2个。沈阳、大 连、鞍山、抚顺、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成为区域的经 济中心。
城市规模的扩大:民国以来,部分城市开始拆除城墙, 到20世纪20年代,在全国许多城市中兴起了一个以推倒旧城 墙,建设马路,拓宽城市建成区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建设运动。
“直到1895年,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 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从上海开埠到此期间,由于外国人 创办经商机构的结果,上海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与 1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制度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 增相比,那么早期的人口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
3.城市化缓慢的原因分析
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在外贸带动下所兴起 的“商业化”,刚刚起步的工业化对近代城市所产生的拉 力十分有限。
社会动乱是造成城市化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初步发展 (1895-1937)
1.初步发展的表现
城市人口的较快增长:从19世纪末的7-8%到20世纪 30年代中期12-15%。一些大城市人口增长尤为显著,如 以1843年人口数为100,那么到1933年时,上海为1520, 天津为600,南京为560,北京为150,长沙为190。
(一)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
在政治上,农村依附于城市,城市对农村有着绝对的支 配权与控制权。在经济上,城市则依赖于农村而存在和发展, 城乡间的物质流动呈现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实现近代城乡关系变动的趋势
1.城乡经济的双向流动
一方面,随着近代中国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缓 慢发展,尤其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客观上需要农村向其输 出更多农业剩余,以维持扩大了城市生存和发展需要。另 一方面,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原有的狭小城市市场已 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城市 去开拓更为广泛、更有吸引力的农村市场。
第九章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 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
(一)传统城市的特征及其变异 (二)中国的近代化与城市转型
(一)传统城市的特征及其变异
1. 特征 (1)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墙、政府机构占据 城市重要位置、驻军)。(2)强烈的规划性、封闭性。 (3)城乡关系:政治上城市统治农村,经济上城市依赖 农村。
西部地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区的政府机关、军 队、学校、工厂企业以及大批居民向西南、西北内迁,如 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以及集中了五六个流亡“省政 府”的陕西虢镇、交通枢纽宝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
(一)前近代时期的城乡关系 (二)近代城乡关系变动的趋势 (三)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与影响
“以1843年中国城镇人口2072万计,比北宋增加近 1倍,比盛唐增加约1.5倍,但同期内全国总人口增加幅 度更大,因此城镇人口比重下降了大约一半,即从10% 左右降至略高于5%。”
2.近代城市化的起步
人口城市化的比率:从5.1%上升到7.7-7.9%。 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 化进程缓慢。
1.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的近代化 (1)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扩大;(2)近代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发展;(3)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2.城市的转型
(1)从传统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转化成为区域或全 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
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经济部门在城市中逐渐占主导地 位。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