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修约”讹诈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所谓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长久闭锁的国门。
西方列强通过逼迫,与清政府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特权。
一、1他们利用这些不平等条约,大肆倾销其机器化生产的廉价商品,掠夺中国传统的丝、茶等农产品原料,把中国变成其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基地2更有甚者,西方列强在进行所谓的“合法”贸易的同时,不改其殖民主义侵略者本性,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贸易。
二、当英、美、法等国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最初的一批不平等条约之际,西方殖民主义者曾经一度为止欣喜若狂,他们认为从此便可以无限度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谋取高额利润。
英国纺织资本家就曾充满幻想地认为”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棉织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在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然而,事实并未像西方资产阶级预料的那样美好。
1在五口开放通商的最初数年间,英、美对华贸易额总数高达70%以上者,只是机器棉纺织品,西方国家依然没有改变其逆差地位。
2鸦片走私所产生的贸易额,虽然能够弥补其对华贸易逆差,但这种非法的罪恶贸易即使在“文明世界”中也受到道义的谴责,更重要的是其产生的利润,绝大部分也仅仅落入了那些鸦片贩子们的私囊之中。
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扩张海外市场,倾销其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意图有所背离。
三、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在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之久,同样形成了其独特的生命力。
在五口通商最初的十多年间,中国传统经济远未达到土崩瓦解的地步,其对西方商品的抵抗也同样表现得极为顽强。
1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对洋货的需求量仍显微乎其微2另一方面,肆无忌惮的鸦片走私贸易造成了中国社会财富的巨大消耗,普通民众日益贫困,中国市场购买力日趋低下,从而形成了对中外所谓“合法贸易”的严重排挤。
正如马克思在其<<鸦片贸易史>>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过高的估计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购买力。
在以小农经济和家庭手工业为核心的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制度下,谈不上什么大宗进口外国货。
”但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列强对国际市场的扩张要求日趋迫切,而它们对华贸易的被动局面正与这种迫切要求不相符。
于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约10年后,英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的要求,企图以此形式,实现其新的侵略要求。
四、1 1853年,英国训令它的驻华公使文翰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英国的企图是迫使中国毫无保留开放全国城市和港口给英国人通商。
但此时正值太平军“扫北”部队挺近到天津附近,文翰认为在中国将由太平天国还是清朝来统治的局面尚无法判明时,向清政府提出修约是不合适的,便将此事搁置起来。
2 美国也在同年提出修约,要求和英国大致相同。
美国还表示,如果清政府满足了这些要求,可以援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但是,咸丰帝对外国武装干涉尚心存疑惧,并未答应美国的要求。
【本来,在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并未作出有关修约的规定。
但是清政府却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对美、法作出了“变通修约”的承诺。
而英国认为,既然清政府在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给予美法“变通修约”的权益,则根据“一体均沾”的原则,英国也享有同等的权益。
同时,由于在欧洲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合对俄作战,两国在远东关系方面也更趋密切。
这样,在对华修约问题上,形成了以英国为首,并由美法两国积极支持与合作的局面】3 1854年,时届中英<<南京条约>>满12年,英国首先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约要求,主要内容是中国全境开放和鸦片贸易合法化,而美法两国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
4英国方面首先致函当时清政府负责夷务的大臣、两广总督叶名琛,要求修约。
叶名琛未予回复,同时奏报了清廷。
咸丰帝告诉叶名琛:“尤当不动声色,加以防范。
”而叶名琛对外国情形其实毫无了解,而他“不动声色”的办法就是以“天朝臣下无权,但知谨守成约。
其重大事件,必须奏明请旨”为由,婉拒了侵略者的修约要求。
5几个月后,美国方面又来到昆山向两江总督怡良提出修约要求,
并对其施展利诱和威吓手段,怡良则以五口通商事务向归广东钦差总理大臣,自己无权代奏为由让他们回广东商办 6 之后,英美法又来到了上海同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会谈,吉尔杭阿也劝他们回广东办理,自己无权代奏7就这样,三国公使决定与清朝全权大臣叶名琛交涉修约。
而叶名琛仍然故伎重演,不予接见。
8三国公使只得又回到了上海,与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会谈。
此次会谈,三国公使坚持修约,并以协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补交外商欠税为诱饵。
吉尔杭阿见无法阻止,便将情形报告给了咸丰帝。
而疑惧甚深的咸丰帝再一次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请求。
9眼看修约事宜毫无进展,英美法三国终于失去了耐心,三国公使率领300多名侵略军,乘大船3艘,小船2艘驶抵大沽口。
大沽口官员闻讯大惊,立即将情况上报清廷。
而咸丰帝依旧件坚持之前的态度,对列强的修约要求,严予拒绝。
同时,在津城内外部署了大量水陆兵力,严密设防。
10此时,英、美公使提出了更为苛刻,更为广泛的修约要求,而清廷对此依旧予以了拒绝。
11 英国方面眼看交涉无果,虽以武力相威胁,但当时英法正陷于对俄作战的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在华兵力不足,也无力单独发动战争,只得离津返沪。
到此为止,英、美、法联合挑起的对华第一次修约讹诈活动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五、客观上讲,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国家办理日常外交事务时,虽然没有完全抛弃夷狄观念及对列强的恐惧之心,但总算从中学习到了一些外交辞令和手段,从而在修约问题上与英、美、法等国虚以委蛇,倒也使它们暂时达不到目的。
但是中国并未因此获得长久的安定,所谓弱国无外交。
英美法眼看通过外交途径无法逼迫清政府修约,便借1856年的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达到它们全面扩大在华侵略特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