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消极与积极作用1.前言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中国的近代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积极性的影响,也有消极性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击和抑制中国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但同时鸦片战争开括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对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推动我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此外,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
2.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2.1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消极作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赋予西方国家特殊的权利,扩大西方国家在我国的资本势力,占领中国市场,打压中国的民族资本,抑制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使中国失去经济命脉。
据相关资料统计,1894年,在我国资本总额中,西方国家在华资本占60.7%;1913年,在我国资本总额中,西方国家在华资本占80.3%;1920年,在我国资本总额中,西方国家在华资本占70.4%;1936年,在我国资本总额中,西方国家在华资本占78.3%。
从总体来看,在我国资本总额中,西方国家在华资本约占60~80%。
这些资本主要集中于中国近代企业中,处于半垄断即垄断的地位,相反,中国民族企业,由于其占有的资本较少,因此其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遭到西方企业的多方排挤,其处境十分困难。
广州、上海是英国等西方国家最早侵占的地方,英国在广州与上海等地创办多个近代船舶修造厂,这些船舶修造厂长期垄断广州与上海等地的船舶修造工业,使中国旧式造船业纷纷陷入破产的困境,同时对中国民族资本所创办的新式造船业也有着沉重的打击,抑制其发展与壮大。
发昌机器厂是我国上海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但由于英国船舶修造厂的垄断与抑制,最终在1899年被英国耶松船厂吞并。
福州与武汉也出现早期外国资本,如俄国人在福州与武汉创办多个茶砖厂,打击与抑制福州与武汉的民族资本茶厂。
20世纪后,西方国家逐渐垄断我国的近代煤矿,大力打击和抑制我国民族资本所经营的中小煤矿企业,使其面临着破产和被吞并的处境。
除了民族资本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外,北洋政府与清政府所创办的中大型煤矿企业,也因为西方资本的打击与抑制,而面临着破产和被吞并的处境,其中,滦州煤矿与开平煤矿被英国资本吞并的过程便是典型的代表。
据资料显示,1896年至1914年之间,在中国铁路运输方面,西方国家所投入的资本总额超过2.92亿美元。
在1万多公里铁路的修筑中,有超过90%的资本为西方资本。
即使是北洋政府与清政府所修筑的铁路,其资本的大部分也是借外国资本。
对此,中国出现“商办铁路”的呼声一浪高一浪,但西方资本过于强大以及清政府勾结外国,致使呼声虽高,但仍无任何作用,中国境内的民族资本铁路仍然比较少。
在金融市场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汇丰银行长期垄断我国的金融市场,致使我国的民族金融市场发育缓慢。
鸦片战争使西方国家控制我国的经济命脉,严重阻碍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2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积极作用2.2.1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一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无需与其它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因此出现“夜郎自大”与“惟我独尊”的思想。
鸦片战争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的落后,探索“师夷长技”与“西学东渐”等多种救国之路,走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道路,引进机器,带动中国近代工厂的发展。
2.2.2引进机器,促进中国近代工厂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经济社会主要为自然经济,即传统的家庭手工经济,机器使用程度非常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量的机器被进入到工矿以及交通等多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我国近代化的步伐。
据相关学者研究,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其经济从简单的手工操作逐渐发展为机器工业,从手工到机器约用了三个世纪的时间。
而对于中国而言,近代机器工业的的产生直接跳过了前两个世纪,直接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移植过来。
比如,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局,从筹备工作至工厂建成,约用3年的时间,与英国机器工厂的创办时间相比,其时间缩短100倍以上。
中国近代机器工厂创办过程中,除了引进西方国家先进机器,参照西方国家创办工厂的相关经验外,中国人还经历一段摸索历程。
对于西方国家的炮船,曾国藩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投入使用,即“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7卷,第6页。
)因此,1860年,曾国藩于安庆内军械所处,正式委托华蘅芳与徐寿等人,对西方国家的炮船进行“简单”的手工仿造。
之后手工仿造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架蒸汽发动机,紧接着又仿造出木壳轮船,即“黄鹄”号,手工仿造看似很顺利,但试航结果显示“行驶迟钝,不甚得法”,证实其简单的手工仿造的思想是错误的,因此,曾国藩不得不改变工厂发展的策略。
1863年,曾国藩派曾在美国留过学的容闳前往美国购买相关的机器,即“制造机器之机器”,正式引进西方国家生产的机器,创办中国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
除了曾国藩,李鸿章也经历过一段摸索阶段,在江南制造局创办的前几年,李鸿章前后共派丁日昌、韩殿甲已经英国人马格里,于苏州和上海等地创办多个洋炮局,通过手工仿造开花炮弹等多项军用品,以备清军使用。
此外,左宗棠也在不断的摸索,在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前几年,左宗棠已经在杭州西湖等地想通过手工仿造创造出小型轮船,但结果失败。
因此,可以说西方国家的机器设备、近代生产技术大大缩短了我国创办近代工厂的摸索时间,在引用西方国家的机器设备后,于19世纪60年后期,曾国藩及李鸿章成功创办江南制造局,左宗棠成功创办福州船政局。
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是我国近代史上大型的军事工业基地,对我国近代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南制造局与福州船政局的成功带动了我国近代工厂的发展,紧接着,兰州织呢局、开滦煤矿局、上海织布局、轮船招商局等多个大型的近代机器工厂逐渐投入使用,为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近代工厂的发展,为我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2.3外国企业对中国企业的示范作用鸦片战争结束后,在中国境内出现的企业主要为: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北洋政府与清政府经营的企业、西方国家在华投资企业。
其中北洋政府所经营的企业,即洋务企业在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创办,但那时西方国家在华投资企业已经有26家,包括3家机器铁厂,10家船坞船厂。
这些企业在机器设备、人才培养以及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后面所产生的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企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洋务企业与民族资本企业起着示范的重要作用。
比如,186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洋炮局,其工厂的部分工人来源于西方国家在华投资企业;1863年,其创办的苏州洋炮局,也有部工人来源于西方国家在华投资企业。
1863年,美国在上海创办旗记铁厂,李鸿章则用6万银两将其买下,工厂所有的机器设备以及部分工人都成为李鸿章后来所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的基础,为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军事工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1866年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民营机器厂,即发昌机器厂,其发展主要依靠向西方国家投资的船厂承接装配船用零件。
除了外国工厂外,西方国家在华投资的铁路、银行以及航运等多个方面,对中国铁路、银行以及航运的发展也有着示范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2.2.4促进我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培养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尤其是英国,其所投资的在华企业因为要雇佣中国工人,因此不得不对中国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接受中国留学生等等,从而为我国近代史培养大量的人才,以福州船政局为例。
1867年,左宗棠筹备并建成福州船政局,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左宗棠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商定在5年时间内,培养中国员匠能,使其可以独自按图监造,同时可以自行驾驶船只。
1873年,福州船政局5年期限的人才培养圆满结束,中国员匠可以独自按图监造,独自驾驶船只。
之后,这些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才,主持并成功制造出10多艘兵商轮船,至此,福州船政局已基本具备独立制造船只的能力。
3.结束语综上所述,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市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史,由独自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这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事实上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进程,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过程。
一方面,鸦片战争使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以及司法等多个领域遭到干预与破坏,使中国人从此踏上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道路,同时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打击和抑制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使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同时,引进西方机器设备,促进中国近代工厂的发展,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参考文献:[1]计裕人.以政带工: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再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365-366.[2]于稳立.李鸿章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233-234.[3]于泽,林颖清.十六世纪与十九世纪的对决试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军火器的差距[J].现代兵器.2009(06):56-57.[4]刘鸿亮.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火炮发射火药的技术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412-413.[5]朱更勇.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与中国近代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