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

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

(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

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

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

2.财政基本形势。

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

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

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外部效用的调节:(一)市场机制矫正:1、一体化与外部性矫正;2、科斯定理及外部性矫正(二)政府对外部性的矫正:1、政府直接管制;2、矫正性税收;3、法律禁止(三)政府与市场:外部性矫正协同作用7、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及目标效应1.资源配置领域方面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及公民意愿选择公共品,侧重于市场失灵领域2.决策原则方面需要遵循民主抉择,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国的原则3.成本—消费补偿方式方面以非对称税收补偿公共消费,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补偿关系4.决策时效方面因政治程序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决策相对缓慢。

目标效应:人民主权论、权力分立与制约理论、代议制理论的有机结合;从经济角度考虑,则是以公共选择寻求成本效益最佳结合、市场补充最佳和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8、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价值工程应用答: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两个方面:公共资源与财政制度的优化配置。

1.公共资源配置系统优化:公共支出的系统配置;税收负担的系统优化。

2.制度的规范和调节:制度规范范畴的合理分工;制度之间的外在性及矫正;制度的目标与手段的协调性。

3.公共资源:价值工程配置即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实现产品或者项目的必要功能,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

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供产品或作用的价值(v),而不是单纯追求提高功能(F)或降低成本(C),提供价值的基本途径有以下五种:①功能不变,成本降低。

②功能提高,成本不变。

③功能提高,成本降低。

④功能略降,成本大降。

⑤功能大增,成本略增。

9、怎样把握公共支出增长规律及结构变化趋势?公共支出增长规律: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不断扩大法则”2.皮科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4.鲍莫尔法则。

结构变化趋势:在经济发展早期,由于公共品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经济设施供给不足,往往政府公共性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因而此时经济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较高比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的供求趋于平衡,而公共保障需求、公共教育需求开始上升,这时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支出开始上升,并占较高比重。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采用哪些方式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并阐述各种管理方式的内涵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是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借助一定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把预算资金分为若干项目与方案,在考虑物价、利息的基础上核算效益、成本并择优选用。

社会净效益=(内在效益+外在效益)-(内在成本+外在成本)=(社会总效益-社会总成本)(1)影子价格(2)社会贴现率(3)项目支出效益评价标准2.最低费用选择法,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主要针对社会效益不易或不能用货币来计量等领域3.财务分析法:通过单位财务运行状况的比较分析,反映单位的支出执行情况,并评价支出效果。

11、从经济角度分析推进财政供给体制改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一)宏观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政府职能范畴及机构配置3.物价水平4.社会一般消费水平。

(二)微观决定因素:1.财政收入水平2.预算管理方式。

12、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国际趋势答:1.从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渠道发展为渠道筹措教育经费2.从免费加助学金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逐步发展为由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分担部分培养成本,并辅之以奖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的财政体制3.公私立高等教育系统并存,并成交相辉映的状态4.公共财政拨款方式由以协商拨款为主,逐步发展为以公式拨款为主再逐步发展为以绩效为基础拨款为主的模式。

13、我国的财政性支农政策及战略目标财政性支农政策:1.不断加强农业投入政策2.不断优化农业补贴政策3.进一步利用好支农财政贴息政策4.不断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5.积极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战略目标:取消农业税、各项涉及规费;建立系统支农补贴政策;全面实施农业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14、掌握社会保障模式的分类、内在特征及差异P16415、简述WTO框架下的补贴分类及原则性调节规则补贴:1.禁止性补贴(红灯补贴),指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任何成员不得实施或维持此类补贴。

2.可诉补贴(黄灯补贴),指那些不是一律被禁止,但又不能自动免于质疑的补贴,此类补贴往往要根据其客观效果才能判定是否符合WTO原则3.不可诉补贴(绿灯补贴)是允许的补贴,包括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和符合特定要求的专向性补贴。

运用规则:1.绿箱措施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

2.黄箱措施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3蓝箱措施是指,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的补贴,按基期生产的85%或以下给予的补贴,按固定牲畜头数给予的补贴。

16.财政补贴效应的经济分析(书P175)17、掌握我国现行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18、财政收入无谓损失的经济分析19、我国财政收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革重点我国财政收入的四个特征:我国已建立起以“税收、公债”为主体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体系;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倒U”型变化趋势;我国财政收入体系具有较强的超经济聚敛功能;财政收入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

我国财政收入的宏观问题:1.财政超经济增长,收支政策目标相互掣肘2.收入双轨制,抑制着财政收入秩序的规范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制约着政府公共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近期的改革重点:1.改革预算内外资金并存的格局2.推进税制改革,增强收入弹性,改革财政收入严重抑制企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局面3.探索建立依法相对独立功能互补的分级收入体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财政收入的体制稳定性,同时进一步解放地方财政内在活力。

20、什么是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是以穆勒的“牺牲说”为理论出发点,主张对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二是寻求一组特定效率和公平基础上的最适商品税;三是假定收入体系是以所得课税而非商品课税为基础的,如何确定最适累进程度,以便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

就直接税收与间接税合理搭配理论,他们强调:1.直接税与商品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就最适商品课税理论,他们提出了逆弹性命题、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