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摘要:社会舆论,林林总总。
既有正确、进步的舆论,也有错误、反动的舆论。
这样,要求进行舆论引导之前,对诸多舆论,进行鉴别和筛选。
对错误、反动的舆论进行驳击和引导,并向正确的方向转变;同时,对正确、进步的舆论予以积极有力的支持。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神圣使命。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社会利益大于经济利益。
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我们坚持的影响是政治方面的保证,而不是市场或者商业行为的保证;应该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公众利益的损害。
人民利益原则,要求新闻评论旗帜鲜明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人民群众发言,发出强有力的声音。
一是要求新闻评论紧紧跟随新闻事实,而不是成为“马后炮”;同时还强调评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将引导的对象和需要向公众传播的内容和观众有机联系起来。
关键词:电视新闻形象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它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并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是媒介内容不可缺少的部分。
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新闻媒体除了发布新闻、提供信息服务外,同样应该及时对重要新闻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1、依托于新闻事件真实可信的形象基础之上使理性抽象与直观具象相结合,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与报纸和广播的评论相比,在提供论据、展示论据并使之为说理服务的环节上,电视具有很大的优势。
报纸评论在提供论据时,要靠作者的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
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
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其中有声语言同文字语言一样,在再现事物上具有很强的间接性,现场实况音响虽然直接再现现实,但毕竟只是现实的一部分,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
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
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2、评论和报道同步进行在动态中开展采访和评论,边展示、调查、讲述事件的经过,边进行分析与评论。
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开掘,实录调查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抓住症结,推导结论。
这种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在这种调查性的电视新闻评论中,所展示的事实和调查活动的过程是流动的、鲜活的、随机应变的,符合电视传播与时间同步的线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记者应力争通过自己的采访让过程说话。
这一过程可以是历史性的事件变化过程的顺叙,如《焦点访谈》节目《收棉时节再访黄梅》中,记者采访到棉纺厂违规收棉,村里欺骗记者曾组织农民向棉花收购点交棉、记者回来后棉纺厂继续收棉的全过程,这是最常见的;也可以是记者的采访调查过程或采用记者再现事实发展变化的倒叙方式。
在这种调查性新闻评论中,还可以采取隐性采访方式或偷拍手段获得公开采访无法得到的节目素材。
可以说,调查性新闻评论的成功,不仅需要记者的知识和良好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智慧、勇气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从而达到说服力、感染力的统一,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手段,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使观众接受评论信息。
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带来的感染力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评论对象(问题、现象、新闻事实及其形象)的确凿可信性,乃至强大的震撼力。
2.画面形象本身(如新闻场面、行为、动作、语言、环境、细节、光线、气氛等)的动情性和感染力。
3.贴近观众、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带来的亲近性和感染力,而这种亲近性使得栏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4.采访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的责任心、正义感、情感态度,乃至人格力量对观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5.当事人、责任人接受采访时的复杂心态和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观众也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4、传播者论点和受众认识高度融合吸引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论证过程,实现论证的群体性,使新闻评论的论点和结论更具交流感和客观性,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电视新闻评论的论证过程也是一个依托新闻事实(论据)进行归纳、推理从而形成论点的过程。
只不过这个过程的进行,不是由传播主体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传播者组织有代表性的各阶层人物共同参与完成的。
受众参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提问、交谈来实现。
在记者就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调查采访的过程中,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各阶层人士,包括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相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热心观众从提供事实依据、证实事实,到发表见解,从不同角度、层面和各自视点参与评论。
在这种论证过程中,各阶层人士相互交流、对话,相互支持或补充,甚至出现不同见解的冲突、碰磕。
这种论证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在较高的层面上达到了主体观点和客观认识的高度融合。
这种论证的群体性和广泛参与性,加上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形成平等、沟通的心理机制,使受众更自然、愉快地接受传者的论点。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
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
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的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
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采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节目报道中,很善于捕捉细节,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和景深的运用,以及特写镜头的使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一则揭露执法办案人员在办案中徇私枉法的节目,当记者采访当事人时,表面上看去似乎镇定自若,但镜头摇到他的手上时,观众可以看到他的手正在不停地颤抖。
这一个细节,就真实地反映出他作贼心虚的内心世界。
这一个画面抵得上许许多多的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使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了画面所表达的内涵,细节最能够体现事件的实质,揭示事件意义,也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部分。
因此,抓住细节,以小见大,是电视评论常用的手法。
这也是电视画面的优势所在。
1.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双通道地传递信息。
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
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 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 30%,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 50%。
当然记忆的持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
但耳目并用的记忆效果比之于单用耳朵或单用眼睛的效果要好,这是确定无疑的。
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定无疑的。
因此,电视评论在写作和制作中,就可以既发挥广播评论的长处,又可以运用图像语言,同时辅之以文字解释,以提高收视效率。
2.声画并茂,形象逼真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世界的窗口”。
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又可使电视评论比之于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有具体的美感。
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
当然,电视传播有它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反映的表面性。
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物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
又如它反映的不可再现性,这与广播的稍纵即逝有点类似,不少重要场景,时过境迁,电视就无法到现场拍摄,这些对于电视评论来说确实带来不利的影响。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扬长避短,弱点是慢慢可以克服的。
3.渗透力大,受众面广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
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收听之中。
电视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内容。
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
这种优势,是任何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是难望其项背的。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趋势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
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
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里的“生活时空”中报道了北京最大的家具城失火的新闻。
记者与消防车同时到达火灾现场,对火灾情况、灭火情况、灭火后现场的情况作了完整、连贯的报道。
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1、注重评论的多角度多方位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这也是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社会现象已经由过去较为简单化而逐渐向多元化转变,人们的思想也更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使得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本身就相对复杂,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更是多种多样。
而许多观点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观点的交叉融合成为重要的特征,而人民群众对社会规则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又使得这些观点的论争具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感。
由于广大群众对观点争鸣具有天生的偏好(曾经风靡一时的争鸣以及目前报刊上流行的时评言论便是证明),而这种形式可以使百姓观点得以尽情发挥,形成争论的局面,可以有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论争,由专家评说。
这种电视评论方式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媒介观点隐于节目背后,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增强了评论的客观性,更易为观众信服和接受。
而这种评论的关键是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有电视评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有专家见解,发表时评、解疑释惑。
有群众声音,发表观点,表达心声。
有主持人穿针引线,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