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适用于四川等使用人民版教材的省份)高中历史总复习第二轮复习框架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包括夏、商、周三代,即通俗上说的先秦时期)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时才实现集中)。
1、夏代:禹死后,其子启继承其位,“家天下”制度开始。
2、商代的政治特点:1)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社会面貌及政治经济制度 2)把奴隶作为祭祀的“人牲”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宗法制始于商代,在周达到顶峰) 4)神权与王权结合密切结合 5)以占卜主宰国政3、周代:周初三大制度: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
西周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义务: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权利: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分封体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作用:①稳定政局,镇抚各族,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使西周强盛。
②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势力的增强,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致使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根源:生产力发展)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分大、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两者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宗法制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①灭六国。
前221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②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北方修直道;筑长城。
③征南越: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臵桂林郡等,统一岭南地区。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④入西南:修“五尺道”,任命官吏。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意义:实现了统一,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秦朝的制度: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的创立、“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法令出一”;地方行政制度: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皇帝制度:首创皇帝制度,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九卿不得世袭,均由皇帝任免调动。
“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但决策权在皇帝手里。
作用: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法令出一”:国家的法律、政策都由皇帝一个人决定。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属中央,郡设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监御史(掌监察)。
县(少数民族同级行政机构叫道)隶属于郡。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较其最大的差别是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正确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相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言。
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延续;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
3.“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4.汉代的制度:汉武帝时设臵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巩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中朝,察举制。
(三)汉以后历代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唐代的制度:三省六部制、御史台、科举制。
3.宋代的制度: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提点刑狱司。
4.元朝的制度:大都沿用宋制、御史台、行省制度、土司制度、宣政院。
宣政院:元代管理佛教和西藏事务的中央机构。
宣政院辖地:西藏、四川西部、青海西部。
5.明朝的制度:八股取士、废丞相、内阁制度、改土归流。
6.清朝的制度:八股取士、军机处、改土归流、理藩院。
军机处设立的直接目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运转过程:军机大臣跪奏笔录,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下达各部及地方执行,无决策权。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评价:利: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弊:①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②经济上: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③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之,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理藩院:清设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西藏(起初只管蒙古事务)。
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清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的地区,包括滇、黔、桂、川、湘、鄂6省乾隆时完成。
这样的体制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友好相处与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等;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如何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相”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吏,是皇帝的政治助手,位高权重,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秦代:设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宰相的军权和监察权。
汉代:汉武帝频繁换相;形成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与由丞相御史大夫构成的“外朝”相对应。
中朝在宫廷对重要政事先作出决策。
中朝人选地位低便于控制。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
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唐代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评价: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宰相财政权。
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行宰相职权。
“二院”: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宣政院: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明朝(1368-1662):明前期有丞相,明太祖朱元璋1380年废丞相,权分六部。
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司礼监太监在权重时也仅仅是控制内阁,并没有取代内阁。
司礼监与内阁互相制衡。
清朝(无丞相):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皇帝的权力不断加强,在雍正时达到顶峰;相权由强到弱,主要通过增加相的数量来达到消弱相权。
(五)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产生的原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感受专治的诸多弊端: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
(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汉武帝接受并实施了由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基本线索: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③西汉巩固④隋唐完善⑤北宋加强⑥元朝新发展⑦明清达到顶峰。
(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以及行省制的实行:秦朝:郡、县两级。
汉代: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末州、郡、县三级。
唐代:道、州、县三级。
宋代:路、州、县三级。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权力受中央节制,行省无权更改赋税和调动军队,有重大民政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上报枢密院,中央监察机构监督和省官互迁的方式予以控制。
元代两个单列行政区:“腹里”(元大都周围的地区,包括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南部、河南北部),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西部、青海西部地区)。
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开创)。
行省制意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仍称行省)、府、县三级。
清代:省、道、府、县四级。
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七)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世袭制(盛行于夏商周)、军功爵禄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察举制(主要是举孝廉,盛行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隋代创立,以后历代沿用)。
世官制:特点: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察举制:内容: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察举制的缺点: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了封闭的特征:权柄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魏晋察举制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由大小中正官对士人德才作出品状,分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主要还是看门第出身,发展到后来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