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2、夏商的统治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2、分封物:土地和人口3、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6、评价: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3、北宋的“强干弱枝”表现:军事上:收兵权;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财政上:设转运使,绝大部分收归中央。
结果: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过弱。
4、元朝的行省制度原因:疆域空前扩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特点:行省的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袭二、选官和用官制度1、汉代察举制:自下而上的荐举;以道德为主要标准2、六朝的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的标准3、隋开创的科举制:自上而下的取士;以才学为主要的标准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封建统治社会基础);提高关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一、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加强1、汉武帝的中朝制度2、唐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相权分散,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3、北宋相权的分割——二府三司制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4、元朝的中书省制宰相的权力又分到合,宰相权力很大,甚至危及皇权。
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建立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2、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建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建立内阁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职权的大小完全以皇帝的旨意而定。
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强化皇权的表现。
三、军机处的建立——君主专制的顶峰1、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的三足之势2、军机处的设立军机大臣品秩低下;跪受笔录和传达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得以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独特的自然环境:临海多山2、小国寡民城邦的林立:更有利于参与政治和追求民主权力。
3、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三、对雅典政治的评价积极作用: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局限性: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弊端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早期习惯法——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伤害平民的利益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作用: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1、公民法使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保障罗马公民的权利2、万民法的产生背景:罗马扩张中疆域扩大,民族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的新问题。
公民法无法应对产生:3世纪,罗马帝国内自由民内部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万民法称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得最终完成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汇编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1、维系罗马统治: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影响后世: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罗马法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4、核心内容:倡导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5、实质:罗马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根源: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领导者:资产阶级和新贵族3、过程: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二、《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1、内容特点: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利2、作用:确立了法律至上的社会原则,否定了君权神授和专制;使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国王的内阁:开始时是服务于国王的,向国王负责2、议会的内阁内阁:首相是首脑;集体负责,共进共退;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政府首脑;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首相掌握实权任命多数组阁负责内阁(首相)国王议会第八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美国的独立2、邦联制下的严峻形势 政治上:不利于统一和稳定 经济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外交上:不利于稳固独立3、结果: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政体1、宪法的产生:各州代表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2、内容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有效地防止了独裁,保障了民主民主共和的原则:国家元首和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3、评价积极性:强调了国家权力,有利于统一和稳定分权制衡的原则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总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政治的环境。
局限性: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民主的狭隘性——奴隶制的存在,人权的不平等。
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法国革命的爆发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艰难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的保守势力日益削弱,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普法战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和稳定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法国总统制共和制2、作用使共和派逐步掌握国家大权,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日益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国的统一根源:分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领导国家和主要人物:普鲁士(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俾斯麦方式: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2、统一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①确立联邦制,以普鲁士为核心,把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移植到整个帝国②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通过法律来保障君主专制的权利评价: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推动了德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发展和提高;但这种民主制度十分保守和不彻底;使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不稳定因素之一。
第十课鸦片战争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的英国和中国2、鸦片走私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走私鸦片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走私鸦片的结果:改变了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清朝统治。
3、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二、第一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加紧对外扩张以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被破坏,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创列强勒索赔款的先例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最能体现侵略者企图的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国商定——关税主权被破坏,对中国经济掠夺提供条件3、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A.《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进一步控制清统治核心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便利商品在内地倾销,威胁中国安全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文化侵略,掠取情报赔偿英法600万两白银──加重中国人民负担B.《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成为侵略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威胁北京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劳动力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更加受损;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第11课太平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起义的背景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具体原因: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洋货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巨额的战争赔款负担;自然灾害2、过程①发动起义组织方式:拜上帝教②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初建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3、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①北伐失败原因:②北伐的作用:③西征主要领导者:二、《田朝天亩制度》的颁布①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案: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案:③目的:2、评价①积极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反映了农民阶级革命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