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论文)

论文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第一章引言1.1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青年价值观研究历来是青年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亚群体,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

在中国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是社会中最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从国内环境来看,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保守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导致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出现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及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政治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使西方价值观念在全球蔓延。

受这些因素影响,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理想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等方面出现空前的困惑与迷惘,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化、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因而研究进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就成为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1.1.2研究意义当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与转变影响深远,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教育加强针对性研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形成与社会变革要求相适应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

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培养一批又一批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武装今日中国的大学生。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先辈们开第一章引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一代一代地推向前进。

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念,自然成为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国家和社会也将是极具重大意义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视并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大学生价值困惑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教育和引导当前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价值观是人们个性心理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是人的自我观念和行为的决定因素,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是大学生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

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是抽象价值观和具体价值观的统一。

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对其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同时与社会的稳定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

大学生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家庭、学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处于同一时代的大学生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会形成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社会行为模式。

综合运用各种学科方法,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大学生价值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1国外对价值观的研究在价值观的分类方面,西方学者Spranger (1928)将价值观分为经济的、理论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六种。

Rokeach (1973)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和终结性价值观。

Schwartz等(1990)从动机角度把价值观区分为享乐型、安全型、成就型、独立型、亲社会型、顺从型、成熟型、权利型等;1992年Schwartz等对上述分类进行了修改,去掉了成熟型,增添了刺激型,把亲社会型分为慈爱型和博爱型而形成十种价值观类型。

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学者对价值观研究多以问卷研究为主,论文A1lport,Vernon&Lindzey(1931, 1951,1960)编制的Study of Values, Morris(1956)编制的Ways of Live Questionnaire,Rokeach(1973)编制的Values Survey, Super(1970)编制的Work Values Inventory成为价值观研究的常用工具。

在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方面,美国教育委员会(ACE)和美国研究计划协调机构(CRP)曾在1998-2006年两个时期对来自300所大学近20万各个民族的大学新生进行了美国迄今为止有关大学生的一项最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着重调查大学生的参与行为、入学动机、职业选择、人生目标以及对社会与政治问题的态度等等。

美国学者皮尔斯曼等(2003)对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的大学生进行了人生价值观的研究。

1.2.2国内对价值观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我国学者王诚(2001)、肖小琴(2003)等对西方的问卷量表进行过修订,编制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研究问卷(需要结构、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年及大学生的价值观,如黄希庭《当前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2000)、单光鼎《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2);杨德广等运用定位、采样、归纳、定性以及多种具体研究办法,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如杨德广《中国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研究》(2000)。

黄志坚《世纪之交论青年》(2004)、刘玉莲《价值观教育研究》(2003)、刘忠世《当前青年道德价值观》(2000)、李志等《研究生政治价值观的调查研究》(200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研究》(2005 ),《重庆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研究》(2000)、刘世忠《当前青年道德价值观》(2001)、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2000)分别就当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或价值观的某方面进行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中国青年大透视:关于一代人的价值观演变研究》(2003),郑仓元《转型时期价值观的变革与构建》(2005 ),詹万生《时代的脉搏: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演变轨迹》(2002)等还对青年或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探讨,教育部社政司从1999年起到2005年6年间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研究,使我国学术界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成果。

从国内外价值观研究可以发现:其一,对价值观的定义不同的社会学科意见不一致,在表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对价值观的定义看,往往忽视了价值观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欲求、需要、兴趣、态度、信仰等关系的密切联系;其二,不同的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成果相互借鉴力不强,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较多采取定量研究方法,但研究较多注意客观描述,忽视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环境的综合影响,因而考虑教育的措施不全面,教育的针对性不够,在实际第一章引言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而我国的德育工作者对价值观研究则较多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单从政治、伦理等方面研究价值观,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的规律,导致单纯的进行理论灌输和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性不强、层次性不高,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其三,价值观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的描述或理论层次,而如何把价值观研究紧密结合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实际不够,导致教育对策比较分散不统一,不能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全面的又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效果不明显;其四,对不同类型大学生价值观的系统研究较少,对价值观的研究着重从某一层次价值观的某个类型或者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比较零星、分散或“对症下药”式的个别问题的研究;其五,价值观受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明显,不同类型的犬学生价值观将存在一定差异,而对不同类型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上,至今还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

1.3对现有研究的反思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目前的大学生价值观研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存在需要改进之处,笔者试图通过本次研究,着重从学习观、婚恋观、婚姻家庭观三个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

本研究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一方面定量地分析大学生价值观的实然状态,分析大学生价值观在变量关系上存在的差异,通过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找出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价值观的对比分析,力图从社会学研究视角挖掘当前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并积极探索大学生价值观的合理构建之路。

论文第二章本文的研究框架与思路2.1研究的理论依据2.1.1社会化理论社会化是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郑杭生,2003)。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处于青春时期的大学生,适逢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的身心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必须提高扮演新的角色、获得社会地位的能力,因此他们在社会化之路上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

社会学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三种不同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这三个角度也适合研究大学生价值观。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被看作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其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在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中,大学生的学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就是从文化这个角度出发;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的本质被看作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郑杭生,2003)。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的有关理论与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密切关系。

社会化的社会主体是指涉及到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有影响者。

这些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等(郑杭生,2003)。

对于正常的大学生来说,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赖于它所处环境中是否具备所必需的这些条件。

在以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为内容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社会主体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家庭耳濡目染地为大学生灌输符合家庭伦理的价值观;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文化知识,向大学生灌输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标准;大众传媒则为大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资讯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