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基坑土石方施工方案

深基坑土石方施工方案

深基坑土方开挖及边坡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基坑土石方施工方案工程名称:******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病房综合楼工程地点:海珠区盈丰路33号中山二院南院北侧施工单位:******编制单位:******编制人:项目经理:总工室:审批日期: 2010 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 (1)1.1编制依据 (1)1.2工程概况 (1)1.3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2)1.3.1 岩土分层描述 (2)1.3.2 地下水 (4)第二章现场布置 (6)2.1临时道路布置 (6)2.2洗车槽 (6)2.3基坑施工布置 (7)2.4地面排水 (7)2.5基坑照明系统 (8)2.6基坑施工斜梯 (8)2.7基坑防护 (9)第三章施工准备 (10)第四章资源计划 (12)4.1管理组织构架 (12)4.2劳动力计划 (13)4.3机械设备计划 (13)4.3.1 挖土机数量计算: (13)4.3.2 自卸汽车数量计算 (14)第五章进度计划 (16)第六章基坑土方施工 (19)6.1挖土施工顺序 (19)6.2操作要点 (19)6.2.1 土方开挖 (19)6.2.2 基坑排水 (22)6.3基坑土方工程质量要求 (23)6.3.1 土方开挖工程质量要求 (23)6.3.2 土方回填工程质量要求 (24)6.4文物保护 (24)第七章开挖质量保证措施 (25)第八章安全保证措施 (26)8.1土方开挖安全技术措施 (26)8.1.1 安全目标 (26)8.1.2 安全保证体系 (26)8.1.3 安全管理制度及处理方案 (27)8.1.4 基坑支护结构和坑外地面、建筑物发生变形时 (29)8.2用电安全措施 (30)8.3事故应急救援方法 (31)8.3.1 深基坑坍塌应急救援方法 (31)8.3.2 中毒应急救援方法 (31)8.3.3 触电应急救援方法 (32)8.3.4 灭火应急救援方法 (32)8.3.5 其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法 (33)第九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34)9.1文明施工 (34)9.1.1 文明施工目标 (34)9.1.2 文明施工措施 (34)9.2施工环保措施 (35)9.2.1 防水排水措施 (35)9.2.2 防冲刷与淤积措施 (35)9.2.3 废料废土的处理措施 (35)9.2.4 防止水污染措施 (36)9.2.5 防止粉尘、废气污染措施 (36)第十章附图 (37)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工程概况1.1 编制依据1)广东省建工设计院设计的《******基坑支护工程》图纸(2009年04月设计)。

2)图纸中所指定采用的有关规范、规定和标准。

2)广州市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标准和有关法令性文件。

3)建设部施工现场安全用电管理标准及安全防护管理标准。

4)我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和《施工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办法》。

5)施工现场实际踏勘情况。

1.2 工程概况1)本工程位于海珠区盈丰路33号,现******附属第二医院南院区北侧,近邻2010年10月建成的南洲北路,场地较为平坦、开阔。

2)规划建筑用地面积约13373m³,设计基坑开挖深度为22.6m。

3)±0.00相当于绝对标高8.65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22.6m。

4)在-1.00m、-5.70m、-9.58m、-14.60m共设四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本标高为内支撑梁底标高)。

5)基坑四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φ1200@1350灌注桩)、φ600@400深层搅拌桩、φ600@1350三重管旋喷桩已施工完。

5)地质情况为:拟开挖的基坑地表以下约15m为人工填土层、冲击土层、残积土层,15m~22.6m为强、中、微风岩层。

6)该工程开挖深度大、地质结构多样、复杂,需使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和多样的施工措施方可完成施工。

1.3 水文地质条件概述1.3.1 岩土分层描述根据钻探资料,场地岩土层按成因类型可分为填土层(Qml)(图中编号为<1>)、冲积成因的淤泥(淤泥质土)、粉、细、中砂及粘性土(Q4al)(图中编号为<2>~<5>),残积成因粘土、粉质粘土(Qel)(图中编号为<6>),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广钢段(k1b)的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图中编号为<7>)。

自上而下综合描述如下:(一)人工填土层(Qml)第<1>层杂填土杂色,主要由多量碎石、砖块、砼块、粘性土等组成;层厚2.2~5.00米;场地分布普遍,所有钻孔均有揭露。

(二)冲击土层(Q4al)第<2-1>层淤泥(淤泥质土)灰黑色,流塑,局部软塑,含少量粉细砂。

层顶埋深2.20~4.50米,层厚0.60~3.90米。

场地分布普遍。

第<2-2>层粉、细砂灰黑色,松散,饱和,颗粒均匀,含淤泥;层顶埋深3.50~7.20米,层厚0.70~7.60米,场地分布普遍,所有钻孔均有揭露。

第<3>层粉质粘土(粘土)灰黄、黄色、灰色,含粉细砂,为冲击成因,按其稠度可分为两个亚层:<3-1>层:软塑层顶埋深5.10~10.40米,层厚0.50~3.90米;场地仅在局部钻孔有揭露;<3-2>层:可塑层顶埋深6.50~9.70米,层厚0.50~4.10米;场地分布比较普遍。

第<4-1>层淤泥(淤泥质土)灰黑色,流塑,局部软塑,含少量粉细砂。

层顶埋深7.20~10.90米,层厚0.50~3.90米;场地分布较普遍。

第<4-2>层粉、细砂灰黑、灰色,局部为中砂,松散,饱和,颗粒均匀,含淤泥。

层顶埋深6.80~16.20米,层厚0.50~4.65米;场地仅在局部钻孔有揭露。

第<5>层粉质粘土(粘土),局部为粉土灰白、灰黄、深灰色;含粉细砂,为冲积成因,按其稠度可分为三个亚层:<5-1>层:软塑(松散)层顶埋深9.20~12.60米,层厚0.90~3.00米;场地仅在部分钻孔有揭露;<5-2>层:可塑(稍密)层顶埋深7.80~14.00米。

层厚:0.60~4.90米;场地分布较普遍;<5-3>层:硬塑层顶埋深11.50~15.60米,层厚0.60~2.60米;场地仅在局部钻孔有揭露。

(三)残积土层(Qel)第<6>)层粉质粘土(粘土),局部为粉土灰、灰白、褐、棕红色,含粉细砂,为原岩风化残积土,按其稠度分为三个亚层:<6-1>层:可塑层顶埋深12.00~17.20米,层厚0.50~3.70米;场地仅在局部钻孔有揭露。

<6-2>层:硬塑层顶埋深12.70~16.20米,层厚0.50~4.30米。

场地分布较普遍。

<6-3>层:坚硬层顶埋深14.40~16.00米,层厚1.40~1.80米;场地仅在局部钻孔有揭露。

(四)基岩为白垩系下统白鹤洞组广钢段(k1b)的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微薄层理,裂隙发育,岩体差异风化作用较强烈。

第<7>层泥岩、粉砂岩、细砂岩以泥岩为主,粉砂岩、细砂岩次之,灰色、褐色、灰褐、褐红等色,以灰色为主,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四个风化带:<7-C>层:全风化岩芯呈坚硬土状,间夹岩屑,层顶埋深14.50~17.70米,层厚0.50~2.30米,采芯率40~85%;场地仅在局部钻孔有揭露。

<7-I>层:强风化,岩芯呈块状或碎块状,局部呈半岩半土状;层顶埋深14.10~20.00米,层厚0.50~42.00米,采芯率32~100 %;场地分布普遍,所有钻孔有揭露。

<7-M>层:中等风化,岩芯破碎,呈短柱状及块状,泥钙质胶结,层理、裂隙发育;层顶埋深17.80~42.00米,层厚0.60~11.60米,采芯率50~100 %;场地分布普遍。

<7-S>层:微风化,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为主,钙质胶结,泥岩、粉砂岩层理发育;层顶埋深17.50~54.20米,揭露层厚0.60~7.70米,采芯率69~100 %;场地分布较普遍。

1.3.2 地下水按含水介质特征划分,第四系砂土层赋存孔隙水,基岩赋存裂隙水,场地内第<2-2>层粉细砂及第<4-2>层中、细砂是主要的富水层,砂层层厚比较均匀,但砂层中含粘性土,其渗透性一般,各砂层上覆有一定厚度的淤泥及粘土(粉质粘土),属弱含水层或近似隔水层,下伏残积土层近似隔水层,故<2-2>层、<4-2>层砂层孔隙水具有承压性质。

表层松散杂填土,含少量的上层滞水。

基岩裂隙水水量大小与基岩裂隙发育程度、大小、连通情况有密切关系。

基岩裂隙以层面裂隙为主,呈闭合状态,连通性差,渗透性差,裂隙水量较少。

第二章现场布置2.1 临时道路布置图纸设计A*3~4轴南面为基坑出土口,目前设在工地东南6.5m 宽的出入口距离出土口较远,而且运土车辆要通过办公区和东面狭长的临时道路才能驶入盈丰路,由于道路狭窄来回车辆会车困难,将直接影响挖土效率,对整个工程工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出土方便,保证车辆流量为目的,将原有西南大门以外路面参照东面临时道路标准进行硬化处理(挖除原有路面面层,夯填200mm厚石粉垫层,浇筑150mm厚C20混凝土,内配φ14@200双向钢筋),该处可作为车辆进口的主通道使用。

详见后附图《土方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2.2 洗车槽在西南面、东南面大门入口处设置洗车槽,洗车场地设置由混凝土浇注成宽30cm、深40cm的沟槽,并配备高压冲洗水枪,驶出车辆必须冲洗干净,以免对外界道路造成污染。

2.3 基坑施工布置根据地质报告说明,在开挖中局部存在淤泥,行走和开挖无法进行,所以开挖机械应配备15mm厚行走钢板。

基坑强分化岩以上土层土质比较松软,加之雨水浸泡土层,泥头车进入坑内拉土比较困难,因此在基坑内考虑环形铺设6~8m宽泥头车临时行车道路,坡度约为1∶10,边坡约为1∶0.5,不小于500厚砖碴或碎石垫路,每层土方开挖前铺设好。

2.4 地面排水冠梁浇筑完成后,在靠近冠梁的外侧沿基坑顶面四周做300*300排水明沟,阻止地面雨水进入坑内。

排水明沟底铺砌一皮灰砂砖,两侧砌筑120灰砂砖,沟内侧1:3水泥砂浆抹灰,沟顶铺盖条格盖板,详见排水沟大样。

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在其四周环形挖一条排水明沟,基坑四角必须各设一个集水井,并根据出水量沿纵横方向每30~50m设一个集水井,基坑水汇集到集水井后用污水泵及时抽水排到排水沟。

2.5 基坑照明系统本工程基坑土石方施工工期很紧,开挖期间在基坑四角各设两盏4千瓦大功律探照灯具,以便于夜间施工。

2.6 基坑施工斜梯1)为方便基坑土石方施工和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施工人员上下基坑,在基坑的西南角部(1轴与B轴)两道钢筋混凝土斜撑之间(斜撑净宽2.6m)用φ48*3.5钢管搭设1.25m宽斜梯2部,斜梯布置呈剪刀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