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市容市貌篇(上)-------------------------------------------------------------------------------- 四川在线( 2009-4-23 9:34:27 ) 来源:眉山日报市容整洁需要“六归一进”抓环境就是推动发展,就是营造民生。

通过多年来的精心建设,特别是“城市大变样”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千载诗书城越来越美丽。

要永葆这份美丽,必须构建城市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而这种长效机制的基石是让文明生活成为一种市民习惯,让净化、绿化、美化和爱护环境成为一种都市生活方式。

最近,记者就市民应当掌握的这些文明习惯和有关的城管法规,采访了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

记者:什么是“六归一进”,店铺、商家应做到什么?城管:六归一进是指“摊点归区、座商归店、广告归栏、农贸归市、停车归点、建筑归线、炉灶进店”。

店铺、商家应做到店内经营,物品不能齐门或在店外摆放。

记者:临街空调外机该怎样放置?城管:临街空调外机应距离地面2.5米高,且空调机排出的废水应妥善处理,不影响行人。

记者:申请占道经营该怎么办?下岗工人、困难家庭需要占道经营有何优惠政策?城管:申请占道经营,当事人应向城管部门递交书面申请并附相关证件,由城管人员按城区占道经营规划要求到现场勘查、定点,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经调查属实的特困户,免收占道费用;困难户、下岗工人、失地农民凭证件,在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减免10%。

记者:批准的占道经营摊主对摊区内卫生、秩序有什么义务?城管:经批准的占道经营摊主要自备垃圾装置,保持摊区范围卫生整洁,占道经营要在城管人员划定界线内经营。

记者:摊主在摆摊过程中应该亮挂什么证件?城管:应到城管部门办理和在摊位醒目位置亮挂《占道经营许可证》。

记者:哪些路段可以设置跨街彩虹门?城管:除环湖路、红星路、诗书路、南北干道、106线以外都可以设置跨街彩虹门。

记者:为什么不能跨街拉横幅广告?城管:因为跨街横幅广告,设置在路灯杆上,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且横幅广告经日晒雨淋后严重影响市容市貌。

记者:店主可以在自己门市外放置移动广告牌或悬挂设置布标广告吗?城管:不能放置移动广告牌。

设置布标广告须向城管部门申请,经许可后方可按规定悬挂。

记者:申请设置灯箱、喷绘等户外广告需要审批吗?城管:需要。

根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设置灯箱、喷绘等户外广告须向城管部门申请,经审批后方可设置。

记者:在什么地方可以张贴小广告?乱贴小广告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城管:在城区规定的广告栏内可以张贴小广告,比如:丁字口、为民巷广告栏等。

对违规张贴小广告的行为,每处可处以50元以下罚款。

记者:街上哪些地方可以停放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停放标准是什么?城管:街上设置的非机动车停放点内可以停放非机动车,停放标准是顺街而停,停放有序。

在城区划有临时停车泊位的地方可以停放机动车,停放标准是:在停车泊位内规范并顺向停放。

记者:城区公共区域停放机动车收费标准和依据是什么?城管:城区公共区域停放机动车实施收费,为了聘用专人,规范停车秩序,其收费依据是《眉山市中心城区临时停放泊位管理暂行办法》及眉价函2008[33]号文件,收费标准是:每辆每次2元(十五分钟内不收费)。

记者:商铺店家及员工的车辆(含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停放到哪里?城管:应停放在商铺内及商铺自己的停车场内,确有停放不下的应停放在城管部门规范设置的非机动车停放点内,顺街而停,停放有序,自行看管。

记者:为什么不能在自己门市外晾晒衣物?城管:根据《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不得堆放、吊挂影响市容的物品。

因此,不能在自己门市外晾晒衣物。

2004年,闸北区市容局(简称区市容局)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开展中小道路市容综合整治的工作目标,开展以加强执政能力为主题的"高兴、放心"活动,抓重点、建制度、强管理、重监督,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环卫事业及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按照市容环境示范区域"平面整洁、立面统一空间美观"的创建标准,建成临汾路街道市容环境示范区域。

完成40条中小道路市容综合整治任务(包括和田路、恒丰路、共和路、汉中路4条景观路段,32条示范路段和4条专项整治路段)。

完成天目(东、中、西)路、共和新路、中山北路、恒丰路、西藏北路、河南北路、宝山路和沪太路等10条交通主干道的整治任务,整治总评比得分列全市第七名。

基本攻克历次整治都未能解决的拆除违法建筑、清理"摊亭棚"和整治"居改非"等三大顽症,全年拆除违法建筑23万余平方米,拆除“摊亭棚”432个,对共和新路、西藏北路等交通主干道两侧115处破墙开店"居改非"予以恢复原样。

环卫业务工作以"便民利民"为抓手,整改成效显著。

成立环卫质监相投诉中心,向全区公开投诉电话,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新建6座生活垃圾小型压缩收集站,超额完成市政府实事项目。

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实施环卫"管理与作业分开"改革。

政风行风建设在巩固中不断提高,获市市容环卫系统政风行风建设鼓励奖。

全区市容面貌较上年有较大改观。

(屠宝迪)市环卫处系市建设局下属全额事业单位,负责执行各级政府颁布的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法规,行使一级环卫管理职能,组织实施一级环卫的清扫保洁和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粪便的运输和处理工作,兼管城市公厕。

1991年,全处有职工137人,临时工占46%;2005年有职工689人,临时工568人,占82%,行管人员4%。

2002年2月接收市垃圾处理厂,雇临时工89人,聘用管理人员5人。

西昌市于1992年6月和1994年5月先后施行《西昌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暂行规定》、《西昌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试行办法》。

1996年国务院颁发《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根据国家法规及西昌市前述两部规定办法的实践,2002年3月8日,市六届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通过《西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

15年间,市环卫处积极筹资增添环卫设施,并在公厕管理、街道清扫保洁、垃圾处理几方面依法采取种种措施,确保城市整洁。

一、公厕管理粪便及时清运,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公厕有偿使用,清洗保洁实行承包制,每天一次清洗,全天保洁,达到“七无,七净”:即无积沉、无蛛网、无臭味、无蝇蛆、无尿垢、无牵足泥,不乱刻乱画;墙壁净、设施净、隔板净、尿槽净、管理间净、内外环境净,基本无臭。

二、清扫保洁1991年,清扫城区主要街道29条,日清扫保洁面积17.6万平方米。

实行岗位责任制,定员定岗,人员、岗位、时间三落实。

1992年,清扫街道34条,日清扫保洁面积23.69万平方米。

每天一次大清扫(早7:30前完成),全天保洁(9:00—18:00)。

工作做到五个一样:绿化带与路面一样,快车道与慢车一样,公路交界处与街面一样,节假日与平时一样,检查与不检查一样。

1995年,日清扫街道43条,清扫保洁面积46.12万平方米。

城乡结合部新村路、四袁公路、长安西路由原来的每周两次清扫变为每日清扫。

1998年,日清扫城区主要街道47条,日清扫保洁面积47.59万平方米。

专业清扫工162人,分为16个清扫组,采取承包责任制,分片、分段包干。

根据不同路面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标准要求:洒水车日洒水3次;主要街道实现无污物、污水、果皮、纸屑、砖头瓦块、沉积泥沙。

2000年,日清扫街道53条,日清扫保洁面积101万m2,实行每天一次大清扫,全天保洁。

22个清扫组全部实行定员定职定经费的“三定”试点改革,在经过重新丈量清扫、保洁面积及道路等级的划分后,定员定额自由组合,组长自行推选产生,提高了工人积极性,保洁力度增强,做到了减员增效。

2001年,日清扫街道54条,日清扫保洁面积101.4万平方米,由原来每天一次大清扫调整为二次普扫,全天保洁。

成立二所一队(清扫一、二所和车队)、安全保卫股、环境卫生管理股,加强环卫综合管理能力。

2002年,日清扫街道58条,日清扫保洁面积104.9万平方米,实行二次普扫,全天保洁。

2004年,日清扫街道91条,日清扫保洁面积233.5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清扫保洁面积118.6万平方米,实行2次普扫,全天保洁。

2004年8月12日起,西昌市的城区绿化带卫生由环卫处统一管理。

为适应城市发展,保证城市卫生,从2004年11月起,清扫人员由以前每人每天两次出勤(即凌晨大清扫全部出来,白天分两班保洁),改为每人每天一次出勤(即早班6:00—12:30分,下午班为12:30—19:00),减少职工上下班脱节现象,又使职工有更充足的休息时间。

为解决下班后白色垃圾多的问题,从2004年12月开始,主要街道清扫、清运的三轮垃圾车人员每天延长两个小时(即19:00—21:00)工作时间。

行管人员轮流值班,采取不定时检查、督促的办法来纠正个别职工“双休日”上班懒散和迟到早退的现象。

随着城市的发展,到2005年底日清扫保洁街道94条,日清扫保洁面积252.8万平方米,实行二次普扫,全天保洁。

部分背街背巷移交二级环卫管理。

三、垃圾清运(一)、生活垃圾市环卫处负责清运城市生活垃圾,范围包括城区沿街及单位院内垃圾桶、垃圾亭、垃圾箱,实行有偿服务。

1997年接收原州清运公司遗留的垃圾清运工作,范围扩大到三岔口东路、文汇南路、健康南路、航天路、长富路、凯乐路等。

1996年,对部份不再设置垃圾桶的地段(长安路、三岔口西路)实行定时用翻斗车收运,日清运城区垃圾170吨。

1998年,日清运200多吨,做到“日产日清”,垃圾桶基本无“穿裙戴帽”现象。

2002年,车队设立袋装车,小组、集装车小组、485车小组,各小组明确自己的清运任务和清运时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清运任务和各种突击性工作,日清运垃圾300吨左右。

2004年,清运工作安排在凌晨3:00开始,7:30前结束,下午15:00安排沿街收集垃圾的垃圾车,方便市民投放垃圾。

从8月份起又增开一台夜间垃圾收集车,21:00开始,凌晨1:00结束,负责主要街道夜间垃圾的清运,保证街道卫生,避免垃圾二次污染。

日清运垃圾300多吨。

2005年,在城市综合整治中,严禁城乡结合部乱倒垃圾;许多乡镇也与环卫处签定垃圾处置合同,新增长安村、南坛村、河东、高枧、小庙等30多处垃圾清运点,垃圾量增加很多。

环卫处在环卫车辆较少的情况下,加强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使之保持良好的车况,充分发挥机器设备作用,采取人休息车辆不停的方法,保证垃圾及时清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