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管理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1 城市环境的概念
3.城市环境的含义
城市环境属于区域环境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城市 的地理空间内,与市民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 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 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 村等。”……
5 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5.1 城市垃圾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城市垃圾是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 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不再具有原 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
城市垃圾管理是指对固体垃圾的分类、收集、存 放、运输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3.3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制度
1.城市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排污管理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5.污染赔偿制度 6.环境监测制度 7.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8.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4 公众参与和环境管理
4.1 单中心体制问题
城市环境管理
内容
环境和环境污染的概念 外部效应及其纠正机制 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 环境保护的原则和手段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合作型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1 城市环境的概念
1.环境的含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境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 环境总是围绕着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它
目前,中国城市垃圾管理与城市现代化不相适应, 不仅存在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处理水平低、污 染环境的问题,还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方 法和手段落后等问题。
5 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5.1 城市垃圾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中国城市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市垃圾处理技术不高,二次污染严重 2.城市垃圾管理由政府包揽,服务效率低下 3.垃圾管理事业化,垃圾处置缺乏资金
2 外部效应与环境保护
2.1 外部效应的含义
3.外部效应与政府管制
管制的措施主要有: (1)行政措施 (2)经济措施 (3)法律措施
2 外部效应与环境保护
2.2 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
根据外部效应理论,城市环境污染属于具有负外 部效应的经济活动。
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 1.有利于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资源浪费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及其治理。 5.试论环境保护的外部效应。 6.城市环境管理需坚持哪些原则?主要管理手段
有哪些?
目前,中国城市环境管理正在从过去的末端整治 型模式走向预防整治型模式。
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3.2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3.综合整治型环境管理模式
综合治理环境管理模式主张,城市环境管理不仅 是政府的事务,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 包括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内的各种社会组织 都可以参与到城市环境管理中来,只有发挥多元 主体的力量,通过建立合作、协商、伙伴关系, 才能实现城市环境的“善治”和“良治”。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2 环境污染的概念
3.城市环境的含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 变化,致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在生产活 动中将各种有机化合物和固体废弃物排入环境,严 重影响了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的正常交换 的过程;二是人类在生活活动中将污水、废气、垃 圾等排入环境。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纠正外部效应。
2 外部效应与环境保护
2.1 外部效应的含义
2.外部效应与市场失败
在市场机制下,私人部门也可能采取一些措施克 服外部效应。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一体化机制 (2)界定产权 (3)良心效应 市场机制虽然存在通过上述途径纠正外部效应的
可能性,然而,实际上这些“可能性”并没有有 效地发挥作用。
单中心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政府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受
到限制 2.环境问题的信息捕获、问题发现和识别能力有
限 3.环境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不足 4.环境管理监督机制低效,环境政策执行不力
4 公众参与和环境管理
4.2 构建多元合作体制
就城市环境管理而言,需要改变以往由政府单方 面控制的单中心管理体制,建构和完善社会多元 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体制。
它只适用于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程度低、危害 程度小、污染源较少的城市环境问题。
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3.2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2.预防整治型环境管理模式
预防整治型环境管理模式在加强对现有污染源的 监控的同时,注重对新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提前制定并落实解决方案,减少各种潜在的污染 源,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几率。
4.制定城市垃圾处理的经济激励政策
关键术语
环境 城市环境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热岛效应 垃圾收集 外部效应 公众参与 末端整治 预防整治 多元治理 “三同时”制度 单中心体制 多中心体制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什么是城市环境? 2.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什么是外部效应? 4.联系实际,试分析城市管理中的外部效应现象
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3.1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改善城市生活 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 障人体健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 持续发展型城市。
3 城市环境管理体制
3.2 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模式
1.末端整治型环境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大多发端于城市环境管理的早期阶段。 它针对已经出现的污染源,由市政府环境保护机 构对污染源进行监督检查,责成污染源单位进行 整治。
2 外部效应与环境保护
2.1 外部效应的含义
2.外部效应与市场失败
不论是正外部效应还是负外部效应,都不利于实现 帕累托最优。
正外部效应由于存在利益外溢问题,会导致私人企 业对这种产品的供给不足;
负外部效应将部分成本转嫁给其他经济单位,由于 生产商忽视产品的外部成本,导致社会效益和社会 福利受到损失。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3 环境污染的表现
1.大气污染 2.水体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土壤污染 5.噪音污染 6.热岛效应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4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状况
根据2005年报告,在全国500多个参加该项评估 的城市中,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达到 44%,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占 1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仅为29%,178 个城市的生活污水没有任何集中处理设施,占 参加该项评估城市总数的35%;130个城市的生 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占参评城市总数的 26%。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 就无所谓环境。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1 城市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按照主体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生态 环境。
按照性质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自 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三类。
按照范围大小,可以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 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1 城市环境和环境污染
1.4 中国城市环境污染状况
从全国情况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环境基础设 施建设相对落后,中小城市和县级市的环境基 础设施更加滞后。由于环保投入不足,垃圾围 城、噪声扰民、机动车尾气、餐饮等城市污染 问题十分突出。
一些以工矿业为经济支柱的城市,环境污染已 然威胁着居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 公众参与和环境管理 4.4 环境治理信息公开
建构多元合作型城市环境治理体制,需要推进环境 管理信息公开,只有实行透明管理,完善信息共享 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保障公众参与。
具体地讲,环境管理信息公开主要包括:(1)环 境管理目标和质量标准信息公开;(2)环境影响 评价信息公开;(3)排污申报登记信息公开;(4)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信息公开;(5) 环境污染报告及限期治理信息公开;(6)环境保 护现场检查信息公开;(7)环境统计信息公开; (8)环境监理政务信息公开。
5 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5.2 国外城市垃圾管理的经验
发达国家城市垃圾管理的基本经验是,利用先进 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
具体来讲,发达国家城市垃圾管理的基本方法主 要有:
(1)家庭垃圾分类。 (2)可回收垃圾再利用。 (3)垃圾收费制度。 (4)食品垃圾堆肥。
5 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5.3 城市垃圾管理的处理技术
(1)填埋 (2)焚烧 (3)堆肥 (4)回收
5 城市垃圾收集与管理
5.4 城市垃圾管理的改革方向
1.改革现行事业化制度,建立企业化的城市垃圾 处理机制
2.实行垃圾收集用户付费,建立城市垃圾管理长 效机制
3.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促进垃圾处理减量化 和资源化
只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之中,相 互合作、互相监督而又互相制衡,才能维护和促 进环境公共利益,有效保护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态 环境,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政府与社会 携手,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反映民意,才能保 证城市环境的良好治理。
4 公众参与和环境管理
4.3 城市环境治理主体
1.政府机构 2.大众传媒 3.民间环保组织 4.市场 5.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