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
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县教育局,各先导区教育行政部门,局属各相关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修订)>的通知》(辽教发〔2016〕91号),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面深化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推进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人成才,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二、主要目标
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积极适应课程改革新变化,落实新要求,聚焦课程改革关键领域,着力推进和突破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强化课程管理,改进课程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评价改革。
充分发挥课程综合育人功能,强化德育和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时安排灵活性,扩大学校课程
建设、实施的自主权,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课程建设 1.统筹整合三级课程。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完善校本课程。
加强课程之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提炼课程主题,促进学段衔接、学科整合和资源统筹,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2.开齐开足国家课程。
配足、配齐各学科教师,不随意增减学科和课时数,确保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鼓励根据校情、教情和学情,因地制宜,实施基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实现国家课程实施的最优化。
3.开好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的实施要以主题课、综合课、实践活动等形式承载教学任务,防止“学科化”倾向。
地方课程在落实省情教育和专题教育内容和课时安排的前提下,可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课时统筹使用,课时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
地方课程中体现区域特色的部分由我市统一编制和实施,在地方课程课时中安排。
地方课程教学任务计入教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和晋级的重要内容。
4.完善校本课程。
按照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发展特色、统筹整合的原则,依据育人目标、办学特色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突出校本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5.科学编制学校课程规
划方案。
课程规划方案应体现学校对所有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是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规划方案的编制要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学生需求和教育资源等进行整体建构,对课程设置和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解释说明,具体规定学校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以及课时分配等,并对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做出全面安排。
(二)改进课程实施 6.强化德育课程。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学习、生活习惯。
把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各类专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核心作用,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
7.强化实践活动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其中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可单独开设,每周各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既可分散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增加学科实践活动,在不增加学科总课时的前提下,各学科应保证以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
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
学科实践活动由市、区(市、县)指导,学校具体统筹安排。
可把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和各学科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主题教育等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拓展训练、科技普及、公益性劳动等活动。
学校可统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根据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活动,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
8.增强课时安排的灵活性。
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品德、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