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常规

散居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常规

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常规第一部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一、管理的目的通过定期连续的系统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现并矫治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各种因素,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管理对象凡长期在所辖区内居住的7岁以下儿童,无论户口是否本辖区。

三、管理内容(一)定期健康检查。

定期健康检查是儿童系统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是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

每次健康检查结果都是小儿当时健康状况的一个横剖面,定期多次检查结果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小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

(二)体弱儿管理。

体弱儿管理是儿童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才能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合理营养。

合理营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保证。

首先应鼓励母乳喂养。

母乳充足时,4个月前坚持纯母乳喂养;4个月后,需及时合理添加辅食,断奶时间可持续至小儿出生后的第二年。

对人工喂养及混合喂养者,更应指导科学喂养。

(四)加强心理行为发育检查。

心理行为发育是儿童健康的重要方面,心理行为保健内容,应有选择的进行智力测查,对测查结果全面分析,正确指导,防止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负担,甚至阻碍儿童的正常心理行为发育。

(五)计划免疫。

计划免疫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四项儿童保健措施之一。

要配合防疫部门做好此项工作,并与其结合开展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六)早期教育。

结合一日活动,根据小儿年龄特点因人而异的开展早期教育,发展小儿智力。

特别是婴儿期,要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条件反射。

(七)常见病防治及管理。

营养缺乏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病,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在儿童保健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管理,预防为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同时要逐步开展儿童眼、耳、口腔保健。

(八)健康教育。

儿童保健工作都要结合实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社会和儿童家长宣传儿童保健常识,提高群众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科学育儿水平。

(九)体格锻炼。

体格锻炼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要因地制宜地开展此项工作。

四、小儿各年龄段的保健管理(一)婴儿保健管理(1个月----不满1岁)1、建立儿童健康卡片(或手册);2、大力宣传母乳喂养,指导合理哺喂,辅食添加和断奶;3、指导家长给小儿做被动操,主动操和户外活动;4、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按时投给维生素D制剂,加强小儿营养,预防佝偻病和贫血。

5、定期(每3个月一次)进行体格测量和健康检查;并进行健康评价。

6、根据不同的月龄介绍早期教育内容;7、结合家访,指导家长努力为婴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幼儿期保健管理(1岁—不满3岁)1、进行营养膳食指导,使小儿养成断奶后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卫生习惯;2、定期(每6个月一次)健康检查,进行健康评价。

3、根据不同年龄指导早期教育,体格锻炼、安排户外活动和游戏。

4、按时完成预防接种的复种工作。

5、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幼儿的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三)学龄前儿童保健管理(3岁—不满7岁)1、坚持定期(每年1次)体格检查,并进行健康评价。

2、进行营养膳食指导,搞好体格锻炼和预防接种的复种,对此年龄小儿的常见病应积极矫治;作好防止意外伤害等工作。

3、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饮食、睡眠和卫生习惯。

4、提高家长的卫生知识水平,加强启发性教育,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部分儿童健康检查一、健康检查的次数及时间要求1、城市儿童。

1岁内每3个月检查一次,1-3岁半年检查一次,3-7岁每年检查一次,简称“四•二•一”体检。

2、农村儿童。

半岁前每3个月检查一次,0.5-3岁每半年一次,3-7岁每年一次,简称“三•二•一”体检。

具体检查时间要求可参照:1岁以内在生日前后2周,1-3岁在生日前后1月,3-7岁每年“六一”前后或生日前后1月。

二、健康检查的内容和方法(一)问诊1、问诊方法。

询问出生日期(公历),计算实足年龄:实足年龄等于检查时年、月、日减去出生年月日。

如果检查日数小于出生日数。

可向月数借一位,借数为30;如果检查月数小于出生月数可向年数借一位,借数为12。

如果不知道公历出生日期时,可按属象查附录农、公历换算表,计算实足年龄。

2、问诊重点。

询问母乳喂养情况,辅食添加情况,断奶时间,传染病史及基础免疫情况。

有无佝偻病的早期症状如多汗、夜惊、烦躁不安等,小儿会坐、爬、站、走的时间。

(二)体格发育测量1、体重测量新生儿用婴儿磅称,1-7岁小儿用儿童磅秤或杠秤,以千克为单位,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每天上下午测量前及测量中均应检查“0”点1次,被测者应在饭后1小时,饭前半小时进行,先排空大、小便,然后脱去鞋、袜、帽子和外面衣服,仅穿背心、短裤。

2、身长(高)测量3岁以下小儿应卧位测量身长、刻度读数记录到0.1cm。

测量前小儿脱去鞋、袜、帽子和外面衣服,仅穿短裤。

让小儿仰卧于量床数板中线上,固定小儿头使其接触头板,使两耳在同一水平上。

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左手握住两膝,使两下肢互相接触并贴紧底板,移动足板接触两侧足跟。

3岁以上小儿量身高,测量时被测者脱去鞋、袜、帽子和衣服,仅穿背心和短裤衩,立于木板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后收,两臂自然下垂。

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

脚跟臀部和两肩胛角间(如利用墙壁钉软尺测量,则是两臂胛角)几个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正直位置。

测量者手扶滑测板使之轻轻向下滑动,直到底板与颅顶点恰相接触,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注意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板在一个水平面上。

3.顶----臀长及坐高3岁以下小儿量顶-----臀长。

取卧位,要求同测身长。

测者左手提起小儿小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骶骨底板,大腿与底板垂直,移动足板使其压紧臀部,读刻度至0.1cm。

3岁以上量坐高。

被测者坐高计的坐边或有一定高度的矮凳上,先使身躯前倾,骶部紧靠墙壁或量板,然后坐直,两大腿伸直后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大腿与凳面完全接触,并相互靠拢,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两脚平放在地面上(可用木板放在脚下,调整高低),头及肩部位置同测身长的要求。

令被测者挺身、移下头板与头顶接触,读刻度至0.1厘米。

注意凳高度要合适,过高过低均会影响读数。

4.头围测量要求用布质涂漆软尺。

小儿取立位或坐位,测量者立或坐于小儿前方或右方,用右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再回至0.1c m。

读至0.1cm。

测量女孩时应将长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软尺每测500人左右即用标准尺校正1次。

5.胸围测量所用软尺与头围同,3岁以下小儿取卧位或立位,应处于平静状态,两手自然下垂或平放(卧位时),两眼平视。

测量者立于其前方或右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小儿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绕经右侧后背两肩胛角下缘,经一侧回至零点。

取平静呼气和吸气时的中间读数至0.1cm。

测量时软尺各处轻轻接触皮肤,1岁以下小儿皮下脂肪松厚,宜稍紧。

6.上臂围被测者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两手自然平放或下垂,测量者立于小儿之前或左方,取左上臂自肩峰至鹰嘴联线之中点为测量点,以臂围尺绕该点水平的上臂1周,轻轻接触皮肤进行测量,读至0.1cm.(三)全身体格检查1、一般状态观察小儿发育营养状况,精神状态,面部表情,语言及动作发育情况等。

2、皮肤观察皮肤黏膜有无苍白、黄染、紫绀、皮疹、瘀点、脱屑、色素沉着等。

扪诊时注意皮肤弹性、皮下脂肪的厚度及充实度等。

3、淋巴结全身或局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应注意部位(颈部、枕部、耳后、腋窝、腹股沟等),数目、大小、硬度、活动度及压痛等。

4、头部小婴儿应触摸有无颅骨软化、枕秃、外形有无方颅、马鞍头,婴幼儿应注意检查囟门是否闭合,一般于生后12-18个月闭合,如未闭合应测量大小(以顶、额骨对边线距离),注意是否膨隆或凹陷。

眼:眼睑有无肿胀,结膜有无充血、渗出液、黄染、滤泡、眼球是否突出、活动、震颤、斜视、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

必要时作视力测定。

耳:外耳有无畸形或变形,耳道有无耵聍、脓液或疖肿,必要时作听力测定。

鼻:鼻黏膜有无充血、水肿、鼻息肉。

口腔:检查口唇颜色(红润、苍白或青紫),有无唇裂、牙齿数、龋齿、牙龈及口腔粘膜有无炎症、出血、溃疡,地图舌、溃烂、颤动,有无腭裂,扁桃体大小(肿大分Ⅲ度,I度在咽腭弓内;Ⅱ度超出咽腭弓,未达咽中线;Ⅲ度达到咽中线),有无渗出或白膜,并注意咽部充血程度。

5、颈部检查颈部有无肿物,甲状腺是否肿大。

6、胸部检查时注意胸部形状,是否对称,有无鸡胸、漏斗胸、哈氏沟及肋串珠,心前区有无突出。

心脏检查:望诊心搏区域,搏动是否弥散;触诊心脏搏动的位置强弱及范围,有无震颤;叩诊心脏的左右浊音界;听诊心音强弱及杂音性质,是否为病理性。

杂音在Ⅱ级以下,不传导,变换体位时可减轻或消失,多见于4-12岁儿童;杂音在Ⅱ级以上,声音粗糙、响亮,向外传导,不受体位改变影响,心脏杂音可在收缩期或舒张期听到,亦可呈连续性杂音。

可为病理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肺脏检查:望诊观察胸部扩张是否均匀;触诊有无摩擦或支气管震颤感,叩诊有无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的性质,有无干、湿性罗音、捻发音及支气管哮鸣音。

7、腹部注意腹部形状,脐部有无突出、渗出物、脓液、血液。

腹部检查重点是触诊肝脾大小。

3岁以下小儿多可触到肝脏,一般不超过右锁骨中线上肋缘下2cm,质软,表面光滑,无压痛,1岁以下婴儿可触到脾脏,在肋下1cm以内,其它年龄不应触及。

8、外生殖器注意有无疝气及隐睾等。

9、四肢检查有无手镯、足镯、“0”型腿或“X”型腿。

10、脊柱检查立位时状态,活动情况,脊柱有无弯曲(前凸、侧凸或驼背),脊柱长度与四肢比例。

11、神经系统应检查有无麻痹、膝腱反射、病理反射等。

12、辅助检查有条件地区,对3岁以下小儿作血红蛋白测定,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X线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四)体格发育与健康评价儿童健康检查后,应对每一个受检儿童进行体格发育评价和健康评价。

1、体格发育评价方法为了对个体或集体儿童的发育给以适当的评价,对每次体检测得的体格检查数字与该年(月)龄小儿的正常标准进行比较,动态地观察小儿的发育情况。

(1)离差法即以标准差和平均值为基础值划出等级。

表1-1 体格发育六级评价表实足年龄年月日上≥2SD中上ISD 中+M-ISD 中-M~-SD 中下-1SD 下≤-2SD体重(公斤)身长(公分)(2)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推荐的儿童营养状况的判断方法,认为应用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及按身高的体重三项指标全面评价较为合适。

它即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变化,又同时反映出远期营养状况。

2、健康评价标准健康:指体格发育、智力发育、运动机能发育正常,且无疾病或仅有缺点(例如:唇裂、沙眼、斜颈、口角炎等),而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