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音史

中音史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一共包含8首,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

其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

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但它又成为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族部的乐舞,歌曲,由鞮鞻氏掌教。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钟镛钲饶铎、磬.鸣球、埙,缶、鼓,建鼓, 鼗,鼙,拊、琴,五弦琴,瑟,筑、柷,椌)●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单为六阳律/阴吕)●乐府:是秦代创立的宫廷音乐机构,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充。

乐府的职责主要是采集、改编民间音乐,创作新作品并进行表演。

乐府对民歌的采集已超出《诗经》,遍及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兴旺发达时期在西汉武帝时。

●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

●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期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

属于以文字记录弹奏手法的文字谱式。

该谱所以称碣石调是指它的曲调形式。

其溯源,而退至汉代相和歌和歌瑟调曲。

“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之。

它强调的微和缓嗾使为了更深刻的表达其幽怨压抑的情绪。

●燕乐:又称宴乐,䜩乐,即宴饮之乐。

●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九部乐:废除礼毕,贞观十四年,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九部乐。

◀十部乐:贞观十六年一月,将高昌乐专立乐部,形成十部乐:䜩,西凉,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康国,疏勒,高昌乐。

九十和坐立部伎的联系和区别。

坐立是晚于多部伎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

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记。

◀联系:强盛统一的隋唐帝国需要有与之相称的宫廷音乐规模,均为宴宾客所用音乐。

◀区别:1、形成时期不同;2、前者以国名、地名命名;而后者是以演出形式进行命名;3、前者包括了汉族传统乐舞、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外来的各种乐舞,而后者以龟兹乐为主。

●歌舞大曲:一种中和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代表着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大曲的结构较复杂: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为之大遍。

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乐器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器乐演奏)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闹气氛中结束)●法曲: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又称法乐,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变文: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散乐: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隋唐时期宫调理论成果体现在隋唐八十四调和唐代燕乐二十八调体系的建立。

它们的特点在于按七声音节旋宫。

84:由五旦七调发展。

28是唐代宫廷燕乐宫调体系,也称燕乐28,按照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分类。

●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但是有管色谱和旋索谱。

●太常寺:我国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唐代太常寺下面,隶属大乐署和鼓吹署两个机构。

大乐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管理严格,鼓吹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乃是卤薄与军乐的官署。

●教坊和梨园则是适应唐代宫廷燕乐所设立的音乐机构。

教坊独立是宫廷中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由皇帝直接委派内监任领导。

梨园以丝竹之戏的器乐演奏为主,专习法曲专稿器乐的组织。

●唱赚:按照一定曲式结构原则连缀而成的套曲形式●诸宫调:大型说唱音乐的新形式●书会和社会:由于市民音乐的繁荣发展,自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很多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

书会:指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

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职业艺人的行会组织。

●宋代曲子的题材形式主要有令,慢,引,近,序,歌头●宋代曲子根据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体裁的不同各有其名称。

手执拍板击拍而唱慢曲的曲牌称为“小唱”。

专门演唱根据民间各种歌吟和卖物之声创作的曲子叫“吟叫”击鼓演唱令曲且加变奏的叫“嘌唱”“减字”是减少原词字数“偷声”是添加原词字数“摊破”是在原曲牌的基础上增添乐句“犯调”转调●姜燮(姜白石):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

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著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扬州慢:宋代歌曲,姜白石作。

全曲曲调平稳,委婉凄凉,抒发了作者故国不堪回首的惆怅哀思之情。

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白石作。

歌词音节协宛,精工细琢,音乐哀婉悲凉,真切地描绘出了作者愁思绵延的情怀。

●散曲的体制分为小令、带过曲和散套。

小令又名叶儿,属只曲结构短小精悍。

带过曲由两个或三个只曲连缀而成前无引子后无尾声。

散套又名套数或套曲由两个以上同宫调只曲连缀而成的组歌,有尾声。

●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诸宫调的音乐来自唐宋以来的大曲曲子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

伴奏乐器:鼓拍板笛(宋),锣界方拍板笛(金)有时候也用琵琶等弦乐。

●宋杂剧表演结构通常有三部分组成: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日常生活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杂扮一种滑稽表演)●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可增加楔子。

表演由三部分组成:曲宾白科。

元杂剧是以唱为主的一种戏剧所用音乐称作北曲。

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刚健豪放,主要伴奏乐器:鼓笛拍板锣。

元杂剧作家代表性: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常与其成为元曲六大家。

●南戏: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唱南曲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起源于浙江温州,初名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吸收了词调唱赚诸宫调大曲杂居等艺术形式成为了南宋时期影响较大的一种戏曲形式。

《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王焕》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气候南北曲合流具有重大影响。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南戏的音乐与元杂剧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有五声调式构成,风格比较流利婉转,与用七声音阶风格的杂剧大异其趣;南戏的剧本也比较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宫一折的限制,可随时转换宫调和曲牌;南戏的演唱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独唱,又可以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仅如此,凡登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演唱,与元杂剧的区别十分明显南戏到明,清时代变成传奇,为我国后来的戏曲音乐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海青拿天鹅》是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此曲生动的描述了海清捕捉天鹅时激烈搏斗的情景,表现了北方人民的狩猎生活。

全曲18段,主题鲜明结构完整,以合尾形式贯彻全曲。

沈浩初传谱,林石城整理。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乐器:三弦(弹拨乐器)云璈(云锣)火不思(西域传来弹拨四弦梨形音箱无品) 兴隆笙(西洋早期管风琴)●十八律:蔡元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十二律为正律,再算出六个变律而构成。

黄钟变黄钟大吕太簇变太簇夹钟姑洗变姑洗仲吕宾林钟变林钟夷则南吕变南吕无射应钟变应钟。

●《唱论》元雁南芝庵撰。

全书31节,不分卷。

主要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兼及歌唱格调和节奏、宫调声情等提出不少见解。

关于唱歌的咬字和声腔提出“字真句笃依腔贴”“声要圆熟腔要彻满”。

唱歌运气“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

是我国古代关于唱歌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明清时期,传统音乐中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5大类均已形成自有的体系,这是本时期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

●昆山腔:昆山地区的一种土戏,是元明时期在江苏昆山流传的南戏清唱腔调,明初已有昆山腔的称呼,他是四大声腔中流传最广留存最久的戏曲音乐。

●弋阳腔是形成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已流传到各地。

弋阳腔的音乐属曲牌体,单形式灵活,易与各地戏曲声腔民间音乐结合,能揉进各地方言,音调高亢感情奔放,弋阳腔的演唱保留了古老民间歌唱的唱和特点。

伴奏用强烈的打击乐,随腔烘托。

●昆腔系统(南昆北昆湘昆川昆)弋阳系统(青阳月平太平四平京腔)这些声腔对我国戏曲有着深远影响。

●京剧的形成清代中期北京是全国戏班荟萃的地方。

1790年乾隆诏令四大徽班进京与其他剧种艺人进行交流吸收各种艺术营养逐渐演变成京剧,并取代日渐衰落的昆曲,成为流行剧种。

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皮指湖北襄阳将陕西梆子与楚腔相结合的襄阳腔,称西皮腔。

黄指江西宜黄在弋阳影响下形成的声腔又称二黄,这两种声腔和套成为一个声腔系统,称皮黄腔。

京剧是板腔戏曲中最完整的戏曲腔调,以原版为基础,通过曲调、速度、节奏、节拍的变化,衍化出一系列不同的版式,导板回龙慢板二六流水摇板散板等。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梅巧玲谭鑫培汪桂芬汪笑侬刘鸿声●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维吾尔族《木卡姆》木卡姆是维吾尔艺人创作积累的大型器乐歌舞套曲。

木卡姆少数是六套外,一般都有十二套。

以南疆十二套为例,每套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木卡姆,是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节奏自由乐句长短不一;第二部分叫穷乃额玛,意为大曲,第三部分为达斯坦意为叙事,三四首叙事歌组成;第四部麦西莱普由3至6首舞蹈歌曲组成。

木卡姆使用的音阶调式节奏趋势结构丰富多彩,节拍一般用不常见的587898.乐器: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甫手鼓等。

歌词句式一般为四行体。

●琴派:A浙操徐门B虞山派虞山派的创始人是严澂(代表人物徐青山).●十番鼓刘兴雨江苏南部无锡苏州常熟等地的另一种民间器乐乐种,从曲牌分析来看,有一小部分源于唐宋歌舞曲牌词牌,大部分是明清南北曲。

演奏乐手一般5到10人,鼓和笛子=是主要乐器。

其中鼓的独奏部分可能与唐羯鼓、宋鼓笛曲有渊源。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形式与流行情况?1鼓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诸省的说唱艺术。

)子弟书(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短片鼓词在清闲的八旗子弟中盛行,形成了子弟书。

)3西河大鼓(代中叶,山东河北的鼓词与本地民歌、小曲相结合形成,得到清末已经多达十余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