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音史 第一讲

中音史 第一讲

教学内容:绪论、远古、夏、商音乐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这门课;2、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1、中国音乐的大致发展脉络2、传说时代的乐舞与乐器,夏、商乐舞和出土乐器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中国音乐史发展脉络(从教材的目录来看,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大致讲述一下。

)二、远古、夏、商的音乐概貌1、远古时期的音乐1)特点: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

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原始乐舞亦可称之为氏族乐舞,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

在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

这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

因此,原始人敬畏神灵鬼怪。

他们认为这种承载歌、舞、乐三位一体形式的乐舞具有通天达地的魔力,能与天宫神仙、地府鬼怪交谈说话,能搭起人与鬼神之间的桥梁。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人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野兽竞相起舞的时候,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会一体。

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会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2)具体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始乐舞,其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文献中记述的原始乐舞,主要是神话和传说。

对于这类资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代代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掺杂进后人的想象成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神话和传说视为无稽之谈,因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和音乐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依稀可辨的历史轮廓。

二是考古发掘所得资料,主要是原始岩画和部分出土实物中的乐舞图像;三是近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

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疆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

日常生活中诸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婴儿出生、医治疾病、农耕收割、祭祖典礼等场合都有歌舞相伴。

相对来说,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某些乐舞的形态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只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的礼乐歌舞、古规礼俗,反而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保存完好。

先秦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述相当丰富,这些乐舞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同自然界的斗争,也有宗教、祭祀、战争、图腾等其他内容。

下面我们就看看古籍记述中提到的几部乐舞:1)、朱襄氏之乐大意是说:在远古氏族朱襄氏的时候,分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萎散落,结不成果实。

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弦的瑟,用以求雨,来安定人民的生活。

音乐在这里似乎有着巫术般的功能。

2)、葛天氏之乐传说中有个叫葛天氏的部落。

这个部落的乐舞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八阕。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旺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是歌颂天帝功德,希望天帝保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们提供吃用不尽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愿望和意识,勾画出一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3)、弹歌大意是:砍断竹子,作成弯弓,弹出泥丸,追逐野兽。

这是一首反映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

4)、黄帝时的《云门》传说中的黄帝氏族是以云为图腾的。

图腾,是原始社会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植物或动物或者无生命的物质有着特殊关系,此物乃该氏族的保护者或象征,因此常举行崇拜仪式,亦即图腾崇拜。

《云门》就是一种崇拜云图腾的乐舞。

5)、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人们祭祀它,也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

6)、舜时的《箫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它有编管乐器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成为《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所以又叫《九辩》。

乐舞的高潮是第九段,演唱或奏到这里,连神鸟凤凰也自天而降(由人扮演的)。

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韶》表演后,赞扬它是空前绝后的作品,他认为《箫韶》这部乐舞完善到了极点,像天一样包罗万象,像地一样无所不有,欣赏了这样的乐舞,实在是到了顶点了。

后来,空子到了齐国看到“韶”乐也是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认为没有想到音乐能够达到如此令人如痴如醉的地步,并给予了“尽善尽美”的高度评价。

2、夏代的音乐(历史上称为“侈乐”)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在我国,对古代音乐的研究,采用的是文化遗存的实物,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骨笛等等,但是目前出土的明确的夏代的实物实在少的可怜,所以对于夏代音乐文化存在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后世的文献竟是那样可信地记载了夏代私有制的社会形式,夏代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的阶级烙印。

《吕氏春秋》中记述了夏代乐舞《大夏》的产生过程:禹立帝后,在天下各地勤劳,日日夜夜不懈怠,疏通大河,开掘壅塞,凿开龙门,采取流通河水的办法使它进入黄河。

又疏通三江五湖,使它注入东海,为百姓消灾,于是皋陶制作《夏籥》来宣扬他的功绩。

《夏籥》又名《大夏》,据说是一部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在编管乐器“籥”的伴奏下,由64人跳舞表演,表演者头戴皮帽,下着白裙,光着脊梁,是一种盛大的群舞场面,音乐规模也相当可观。

它的目的是用来宣扬夏禹的治水功绩,在这里,音乐已成为帝王领袖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工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这种现象在夏代以前是没有的。

《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禹的儿子启到天帝那里作客,观赏到一部乐舞,这部乐舞就是《九辩》又叫《九歌》,而后把它偷到人间来享用。

这个神话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分化后,奴隶主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声色之欲,便假托上帝的意志把原始社会只有在祭祀时方能使用的乐舞用于平时的享乐,一方面利用音乐加强神权统治、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又满足了他们享乐的要求。

从《大夏》由64人表演的事实来看,夏代的音乐规模是相当巨大的,历史上称为“侈乐”。

所谓“侈乐”实际上是指不同于以往的新音乐,这种音乐超出人们习惯的听觉范围,扩大了音域的各种乐器也开始出现,这种奇异瑰丽的音乐色彩和大大扩展了的表现力,使夏代音乐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夏代的音乐色彩显然要比远古时期丰富得多,《吕氏春秋》中记载了禹妻侍女所唱的歌曲“候人兮猗”。

这首歌只有四个字,后两个字是感叹字,可以想象音乐中包含的感情色彩是非常强烈的,声音可以拉得很长,在声调上也有相当的变化。

在古文献中还记载了夏代中原各族和边缘部落发生音乐文化交流的史实。

以上都是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音乐的记载,自然,随着田野考古对夏代文化探索的进一步展开,相信对夏代音乐文化概貌轮廓性的认识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3、商代的音乐商代开始步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时代,精美的铜铸乐器的出现,无疑使商代音乐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归纳起来,商代的音乐主要有“巫乐”和“淫乐”。

1)巫乐商代人非常讲迷信。

在商人的宗教观念中,至高无上的神就是“上帝”,自然,实质上它不过是商王的影子而已。

同时,商人还崇尚鬼,死去的祖先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商王朝的巫风炽烈。

在商代,巫师用龟甲和兽骨进行占卜活动,占卜的凶吉体现着神和祖先的意志,因此,巫师的地位相当高,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

巫师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本身能歌善舞,是职业的音乐舞蹈家。

商代的祭祀活动异常频繁,因此形成了商代“巫乐”的特色。

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

这种祭祀歌舞,常常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进行。

有时商王还亲自参加祭祀活动,亲自跳求雨的舞蹈。

巫乐的另一个特点是华丽多资、热闹非凡的。

商族祭祀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征战的、狩猎的、疾病的等等,凡是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都有。

巫乐不仅娱神,同时也娱人。

人们不舍昼夜地跳舞,酣畅淋漓地歌唱,也是出于娱乐的需要。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商代巫乐的风格是华丽动人的,是多姿多彩的,在我国古代音乐中,商代的巫乐应该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的歌舞音乐。

2)淫乐商代统治者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纵情享受声色之娱。

帝王常命令乐师创作华丽放荡的音调,观赏不堪入目的歌舞,做通宵达旦的狂欢。

商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不仅限于生前,他们幻想在死后也能寻欢作乐。

在河南安阳武官村一座阴墟前期贵族奴隶主大墓中,我们看到了惨绝人寰的情景:被迫为奴隶主殉葬的奴隶和姬妾共80多人,墓南的殉葬坑里还有150多人被夺取生命。

在墓室的四侧,还有24具女性骨架和一些表演乐舞时所用的道具,可以推想,这24人生前便是乐舞奴隶。

奴隶主生前要她们作乐享受,死后还要残酷地用她们为自己殉葬,可见商王的残暴之极。

所有一些表明,商代的“淫乐”内容是荒诞污秽的,形式是华丽奢侈的,是一种供奴隶主贵族尽情享乐的没落阶级的音乐。

总之,巫乐和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后者属于宫廷音乐体系,两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商代音乐文化的面貌。

还应提及的是商代著名传统乐舞《濩》,它歌颂了商汤伐桀的赫赫功绩,是商代初期创作的乐舞,它在周代宫廷中被郑重地列为六大乐舞之一。

三、音乐的起源音乐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并且单从考古学以及史书记载来考证也很困难;因此,音乐理论家们在对音乐的起源的看法上分成了如下几种流派: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模仿”。

他们认为人们“从燕子学会的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从芦苇的啸声里学会了吹奏,而歌唱和吹奏成了人们表达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

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传宗接代的“本能”。

他认为,动物往往争相发出动听的鸣叫声,以追求配偶,尤其是鸟类的鸣叫声已具有乐音和节奏的因素。

这声音就是语言以前的音乐。

(达尔文)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巫术。

首倡者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他们在对原始部族巫术、祭礼、宗教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原始人以为可以通过模仿和接触的巫术,能够控制自然力;或通过祈祷等宗教手段获得神灵的保佑恩赐,而音乐、舞蹈等艺术就是在巫术与宗教的活动中产生的。

(法国的音乐学家孔百流)一种认为是:音乐起源于人类的语言音调,即在“喜、怒、哀、乐”时的变化。

(吕氏春秋)影响最大的是音乐起源于劳动的说法。

代表人物是德国经济学家必歇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