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歌吟咏爱、自由、美的生命信仰——徐志摩姓名:卢曦班级:汉文一班学号:1327010116初闻徐志摩是读到他的诗《再别康桥》,他凭诗舒卷的浪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他的爱情故事又将我拉进了他的世界。
本以为徐志摩也只是为附和五四时代“以爱情的名义向旧时代挑战,追求现代意义上的爱情”的大潮流而写作了大量的爱情诗,但是走近他才发现,他追寻的是“从性灵深处来的诗句”[1],并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胡适在《追悼志摩》的一段文字中,对徐志摩概括是“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2]。
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的个性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的统一,形成了徐诗特有的飞动飘逸[3]。
爱爱情在别人笔下都是泛滥的文字,而于志摩,却是他性灵里最美的奇葩。
徐志摩对爱的追求,在我看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他的爱情诗,另一方面体现在他的爱情三部曲,即在生命中遭遇的三个女子。
徐志摩的一生写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至今仍以其深情婉约,真挚蕴藉的爱情底蕴打动读者。
中国古代也不乏大量吟咏爱情的诗歌,大都表现出对不可实现的恋情的深沉情感,这里有对美好往事怅惘回顾如《静女》,也有对可望不可即的精神恋爱的执着如《将仲子》,这种恋情如镜中月,水中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而也造成一种永恒的美感,在作品中营造一个低徊、沉痛、哀婉、执着、无怨无悔的世界。
徐志摩的《落叶小唱》[4]就类似于这一格调,通过一场梦境来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婉转的、绵长的、深沉的爱情故事。
《落叶小唱》写了“我”与情人的梦中幽会,表达了“我”对她的即爱且恨,情人间不能割舍却又互相伤害的矛盾心理与举止。
“一阵声响转上阶沿/(我正挨近着梦乡边)/这回准是她的脚步了,我想——/在这深夜!”“我”初入梦乡,听到了熟悉的声响,是她“嗒嗒”的脚步声,心想她来了。
“一声剥啄在我的窗上/(我正紧靠着睡乡旁)/这准是她来闹着玩——你看/我偏不张望!”我心想这准是两个发生了口角的小情侣,“她”来找“我”和解,“我”却拉不下脸面,依旧静默的等着一种希望的到来,试想如果当“她”真走了,我又是怎样的一种落寞呢。
李商隐的《燕台诗》道出了其中的奥秘:“终日相思却相怨,欲让相思花寄远。
”“一个声息贴近我的床/我说(一半是睡梦,一半是迷惘)—/‘你总是不能明白我,你又何苦/多叫我心伤!’/一个谓息在我的枕边/(我已在梦乡里留恋)/‘我负了你’你说——你的热泪/烫着我的脸!”一个声息贴近“我”的床边,“我”对她充满怨艾,“她”用眼泪向我道歉,“我”也不由得百感交集。
这份爱太深沉,因而醒来后才会痛的更深。
在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写到:“这音响脑着我的梦魂/(落叶在庭前舞,一阵,又一阵)/梦完了,呵,回复清醒;恼人的——/却只是秋声!”醒来后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一种无助的空虚感萦绕在心头。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韦庄《女冠子》)徐志摩大胆的描写自己的相思之苦,读起来更加真实感人。
徐志摩的爱还在那一封封爱意绵绵的信中,左一声爱眉,又一声龙龙,声声呼唤着心爱的人,曾有人说:“看一个人如何评价某一个对象,不是看他如何议论对象的价值,而是看他为了得到对象,并使其保持完整而付出多大的努力。
”徐志摩为了陆小曼可以“跳入油锅,上火焰山”[5],他说:“即使眉你有一天心换了样,停止了爱我,那时我的心就像莲蓬似的栽满了窟窿,我所有热血都从这些窟窿里流走——即使有那样悲惨的一天,我想我还是不敢怨的,因为你我的心曾经一度灵通,那是不可灭的。
”[6]徐志摩的爱,有如夸父逐日,至死不渝,他对陆小曼的爱渗透在每一块肌肤上,每一根发丝上,使陆小曼芳心颤动。
自由为爱不顾一切的徐志摩渴望自由,他既追求个人的身心自由,同时也为那些不得自由的人表现出极度的同情。
他的理想生活模式是挟美人兮隐山林,灵感来时有诗篇。
他所羡慕的神仙似的生活,就是“在山林清幽处与一如意友人共处”,“保全一个诗人性灵”[7]。
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首次在沪杭道上看见黄熟的稻田与错落的村舍在一碧无际的天空下静着,不由得思想上感着一种解放:何妨赤了足,做个乡下人去,我自己想......我家后面那园,现在糟的不堪,我想去收拾它,好在有老高和家麟帮忙,每天花它至少两个钟头,不是自己动手就督促他们弄干净那块地,爱种什么就种什么,明年春天可看自己手种的花,明年秋天也许可以吃到自己手植的果,那不有意思?”[8]他还想拾掇自家后花园,从中不难看到英国湖畔诗人以及中国隐逸诗人对他的影响。
陶渊明、谢灵运等笔下的田园山水,仿佛神仙洞府,令他神往。
联系他所处的时代,五四时期的中国,正是一个各种新思潮在中国传播,思想得到极大解放的时期,那个时期人们普遍地追求民主和自由。
《为要寻一颗明星》[9]是作者追求理想的宣言,他表示,即使付出“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的代价,也要“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寻一颗明星!为了实现自由的理想,为了寻找闪亮的明星,诗人义无反顾,勇猛前进。
徐志摩虽然出身于上流社会,衣食无忧,但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对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于他们的苦难,也会产生恻隐之心。
他怀着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写下了《庐山石工歌》,用石工粗犷悲凉的号子,唱出了他对劳工的深切同情,高度赞美了他们的精神。
在《致刘勉已》[10]中写到:“石工们已经开始工作,浩唉的声音从邻近的山上度过来,听了别有一种悲凉的情调......这悠扬音调在山谷里震荡着格外使人感动,那是痛苦人间的呼喊,还是你听着自己灵魂里的悲声?......我只盼望将来有音乐家能利用那样天然的音籁谱出的我们汉族血赤的心声!”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穷苦人民的哀怜之情,他听到的是痛苦人间的呼喊,是对自由的神往。
美如果说“爱”是徐志摩生命的火,“自由”是徐志摩生命的“水”,那么“美”就是“燃烧”和“奔流”的最重要的助推器。
闻一多曾说徐志摩是“一道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生命水”。
正是徐志摩身上这种特有的水一般的缥缈无定,善于变换的气质,决定了它诗歌里大量出现的是缥缈无际、富有动感的诗歌意象。
如那“翩翩的在半空里飘洒”的雪花[11],如“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黄鹂[12],如那“偶尔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13],走入徐志摩的诗歌世界,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14]只是简单的五句话,一个活脱脱的娇羞的女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低头鞠躬的日本少女与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将这两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共同传达出一个温柔妩媚的少女的神韵。
我们最为熟悉的意象组合的诗歌当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似并无联系的事物,通过意象组合却给人一种无尽的悲凉之感。
类似这种意境美的诗还有徐志摩的《沪杭车中》[15],“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火车在急速的行驶之中,所看到的只有事物的轮廓,一卷,一片,一条,一支,一林...像梦境般的闪现在眼前,忽隐忽现,忽明忽暗,充满了美感。
徐志摩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自己的人生必然也追寻着一种人生美。
陶孟和说:“徐志摩是一个艺术家,他所爱的是人生的美丽。
他自己所追寻的都是阳光,暖和,甜蜜,美丽,一切人生的美......”[16]。
徐志摩将他对美的追求贯彻于他的爱情中,在给张幼仪的离婚信上他这样写到:“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17]此时的他已经别恋才貌双全、风韵绝伦的林徽因,所以他要求离婚,不愿再在爱里勉强,不愿在人生的轨迹上留下不完美。
还有他对陆小曼的追求,虽然家庭破裂,亲友责难,他却义无反顾,像飞蛾扑火般的追求着他的信仰。
徐志摩的文字“如一圆台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替,变幻炫目。
”[18]徐志摩其人也如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每一湾每一角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唯一不变的是他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这是他生命的信仰。
注释[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103页。
[2]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45页。
[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103页。
[4]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83页。
[5]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致陆小曼1925年6月26日,98页。
[6]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徐志摩日记1925年8月10日,118页。
[7]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致陆小曼1925年3月18日,60页。
[8]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徐志摩日记1926年9月19日,170页。
[9]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59页。
[10]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致刘勉已1925年3月16日,53页。
[11]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66页。
[12]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82页。
[13]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126页。
[14]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45页。
[15] 徐志摩:《徐志摩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月北京第1版,33页。
[16] 王青峰、刘海南、何爱英:《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徐志摩篇》,蓝天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苏雪林:谈徐志摩的诗,237页。
[17]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致张幼仪1922年3月,16页。
[18] 刘文会:《终日相思却相怨》,开今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年1月第1版,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