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甚大,依据其刺激——反应理论,该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控制与强化。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式,其中斯金纳(B.F.Skinner 1904-)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1)关于教学目标:该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突出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2)关于教学过程: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因此,该理论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等的系统安排与控制,即强调形成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3)关于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小步子呈现学习材料;对学习者的任何反应立即予以反馈;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
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和家涅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1)学习不是刺激与反映的联结,而是知识的重新组织;
2)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是顿悟和理解的过程,而不是依靠试误实现的;
3)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在没有外界强化条件下也会出现学习。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
1)用直观的形式向学习者显示学科内容结构,应该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2)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这里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3)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和可迁移;
4)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
虽然行为主义者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反馈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5)学习者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促动因素;
6)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绎序列提供;
(7)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