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师德标兵事迹材料六篇【篇一】**,是四子王旗红格尔蒙校一名平凡的教师,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但在他身上却有着让人感动的执着精神和奉献情怀。
他热爱教育事业,七年如一日,扎根于条件艰苦的基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用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和教育着一批又一批学生。
**多次被评为旗级优秀教师、**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手;多次获得**市教师教学微课大赛一等奖、**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
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在轻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表现形式,因材施教,让学生形成自己不同的学习风格。
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他充分利用红格尔的地理环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作为班主任,**明白只有严爱相济,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所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严格要求学生,制定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并设立“卫生星”、“守纪星”、“文明星”等方式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既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班级也呈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
由于红格尔蒙校地处偏僻,造成很多孩子不得不住校,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对住校的学生格外关注,时常去学生的宿舍找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状况,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老师浓浓的爱。
**所带班级的一名女学生,她的父母外出打工基本很少回家,年幼的她和姥姥一起生活,由于过度思念父母,孩子越来越内向,在班级里也不怎么和同学说话,做事小心翼翼。
了解这些情况后,**主动找她谈话,让她担任班干部,渐渐地,这个孩子变得爱说爱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后来,孩子的姥姥专门去学校感谢**,感谢他的辛苦付出。
为了能安心的教书育人,**克服了诸多困难,不能回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不能回牧区看望年迈的父母。
**愧疚地说:“看着父母头上越来越多的白头发,越来越瘦弱的身体,心里总是一阵阵的刺痛。
”但**却不后悔,他说:“当老师就要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把学校当成第二个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尽你所能地付出你的爱心和耐心。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丝毫没有懈怠,也不敢懈怠,他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
他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
【篇二】从教二十九年,**明白三尺讲台虽不宽,但紧连着学生们广阔的思想;教室的黑板虽不大,却能够播撒智慧的种子。
在**市直属蒙古族小学任教以来,**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用平凡朴实的行动与崇高的爱意,谱写出了优美动人的园丁曲。
她先后被评为全市首批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全市优秀教师、全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自治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自治区优秀教师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断学习新理论,探索新知识、新技能,研究新的教育教学规律。
课前,她会围绕课改理念,深刻领会课标内涵,认真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中,她会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整体把握、突出重点;课后,她会认真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她的课因学生个性的张扬而美丽,因教学理念的前卫而精彩。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德育教育至关重要,因为‘有德’与‘无德’直接关系到祖国下一代人才建设的质量问题。
”**说,为此,她着力把学生的德育教育贯穿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在不同的年级选择不同的有关国土、民族、资源、景观、国防、党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引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文娱活动和绘画大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
从踏上教师岗位的那天起,**就觉得自己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她说:“每天和这么多学生在一起,辅导他们的功课,照顾他们的生活,在我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在这么美好的世界里生活,我觉得很幸福。
”学生珠兰,因病休学了近一年的时间,怕她跟不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便每天自愿去家中给她补课,就这样风雨无阻的坚持了一年,后来珠兰如愿考上了心目中的学校,对于**的辛苦付出,珠兰的父母感激地说:“太谢谢白老师了,要不是白老师我们家孩子就得留级。
”她的学生每每说起**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都十分感动。
做为班主任,**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有思想包袱的学生交心谈心,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帮助,对学困生孜孜教诲,不厌其烦地讲解知识,直到他们懂了为止。
班级管理是门艺术,为了使班主任工作更加有成效,**还经常看一些教育理论刊物,从中汲取新的教育理论,并寻找适合新时期青少年的教育方法。
**所带过的学生,很多都把她当作心中的偶像,立志长大后也要当像她这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的老师。
每逢教师节,**总能收到学生们写满祝福语的自制简笔画礼物,这些祝福对**来说,是最珍贵的,激励着她要把工作做到更好。
“敬业、创业、乐业,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对于自己的职业,只有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从教二十九年来的感言,她在三尺讲台上用粉笔和黑板丰富了学生的心灵,在常青园地里用赤诚和才智的甘霖浇灌着绚丽的云霞,她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全校师生、家长的齐声赞誉。
【篇三】**,现任**县第一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从教二十年来,**就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勤奋工作、教书育人,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
多年来他坚持读书看报,订阅各类教育杂志周刊,不断加强业务能力,潜心钻研教材,正是他多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才令他在教育事业上获得一次次新的突破,取得一个个优异的成绩。
2006年、2008年、2010年**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2006年被评为“全区中学语文整体改革先进个人”;2009年所带班级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2012年荣获全县“2011年度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获评首批“**市名教师”;2017年荣获**县“师德标兵”称号。
日常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默默奉献、严格自律、任劳任怨、团结同志、顾全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的坚守与执著。
他的严格自律和以身作则让学生爱戴,令同行钦佩,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他常被学生评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要求学生做到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先做到。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要求学生几点到校,他总是比学生到得早,站在教室门口迎接每一位学生的到来。
在创建“无烟校园”活动中,他带头戒烟,从一天一包到现在成功戒烟6年。
从一名普通老师,到教务副主任,到办公室主任,再到如今的党总支副书记,一步步地成长,一步步地锤炼,让**更加坚守信念理想,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影响带动着身边的人。
班级管理中,**一直主张“激扬青春,团结奋进,感恩母校,幸福一生”的班级文化。
对学生严而有度,真诚相待。
**常说:“作为老师,应教育学生先做人,后求知”。
带班18年,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都能在坚持管理原则的前提下从细微处入手,因“材”施教,给予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方式的引导与教育,既能有效帮助学生进步与成长,又能保障班集体的团结和谐。
正是因为**在班级管理上的细致、敢为、创新,多年来他所带班级整体成绩格外突出,一直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得到同事、领导的认可。
教育教学中,**认真备课、钻研业务,力求每个细节精细化。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最令**头疼的就是普通话,每次发现自己的个别发音不准确、不清楚,他就会向学生请教,此举反而赢得学生的好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多年教学中他始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影响他们,使学生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师生关系中,愉悦地接受教育。
对待“学困生”和“贫困生”**坚持“四多”原则:课堂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生活多关心,精神多鼓励。
在他精心教导和温暖关怀下,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即使成绩较差但却性格开朗,乐于助人。
在教学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相信“教学相长”,更相信“竭尽所能让每一节课都更高效”是一位老师必备的教学态度和追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作为语文老师的目标和责任。
在自己的教学信条下,**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他经常思考:语文到底要教什么?要怎么教?语文能力又该如何培养?也正是他这种勤于思考的工作态度,让他的授课内容总是新颖多变,风趣幽默。
“一路走来,虽然有汗水和付出,但更多的却是收获喜悦和幸福。
这喜悦来自学生和家长们对我的信任,这幸福来自领导和社会的肯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殷切期望与现实要求,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四有教师’。
”展望未来,**如是说。
【篇四】二十一年前,**初次接触特殊教育。
面对这些生活在残缺世界的孩子,她有些不知所措,和他们说话,他们听不到;和他们打手语,他们看不懂。
刚上班的那段时间,**因为着急、上火导致嘴角起泡,溃烂了好长时间,她感觉自己就像搁浅在沙滩上的鱼,“梦想在盐碱地里,一点点凋零”。
然而,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最终让她留了下来。
从那以后,她“一岗三职”,努力扮演起老师、妈妈和医生的角色。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她收到了一封家长来信,信中充满了感激:“我的孩子会叫爸爸了!感谢张老师,让我在有生之年听到了这渴望了多年的声音!”“特殊教育是门‘慢’艺术。
”**说,这就好比带着蜗牛去散步,需要以等待的姿态倾情投入。
在她的教育研究中,课堂的核心是“生活”,分层教学、个别化训练、打开校门推动融合,都是努力尝试的方向。
学生**患有轻度听力障碍,口齿不清,刚入校时,她十分自卑,不愿和老师、同学说话。
为此,**便专门给**制定了训练计划,一对一纠正发音,大声领读……这样的训练,每一步都很琐碎。
但对**来说,最辛苦的是语言训练——一个简简单单的音节,需要几遍、几十遍、几百遍地反复演示。
为了教会**准确发音,**用夸张的口型作示范,买来小镜子让她模仿,让她摸着自己的喉咙感受声带震动,摸着鼻子、吹着纸条,感受说话时气息的流动……耐心终于带来了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有了明显改变,口齿发音清晰,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练习发音,俨然成了**的“小助手”。
**是一名孤独症儿童。
针对她的情况,**查阅了大量资料,又加入网络社群交流研究,发现“编写社交故事”的教育方法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