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电影表演创作及理论考研经验分享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电影表演创作及理论考研经验分享

●第八讲表演理论名著
《诗学》
●一、问题
1、《诗学》的对象是什么?
2、《诗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诗学》对戏剧最重大的发现是什么?
4、《诗学》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1、《诗学》的对象是什么?
●毫无疑问,《诗学》的对象是戏剧。

●但为什么单单是戏剧?
●《诗学》是关于戏剧的理论,但它不仅仅是戏剧理论,它是属于整个文艺的。

●戏剧理论影响整个文艺理论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亚氏开创了戏剧的研究方向。

●2、《诗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罗念生将《诗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
第一部分(1-5),序论,提出摹仿说。

摹仿对象、摹仿方式。

第二部分(6-22),讨论悲剧。

第三部分(23-24),史诗。

第四部分(25),批评与反驳。

第五部分(26),史诗与悲剧比较。

●结论:摹仿说与悲剧论是《诗学》的主要内容。

●但这种概括会遮蔽《诗学》中许多重大发现。

●这种概括将把《诗学》局限于戏剧本质论和戏剧文本论(文学性写作)。

●悲剧论只是戏剧的文体分类,并不能概括戏剧的本质特征。

●3、《诗学》对戏剧最重大的发现是什么?
●摹仿说
●动作论
●性格论
●净化说
●二、《诗学》表演论
●1、表演论的基本框架
●根据我对表演理论的研究,表演理论的基本框架
●表演本质论
●演员论
●角色论
●观众论
●亚氏的戏剧理论中蕴含着这样的表演理论框架。

●表演本质论——摹仿说
●演员论——动作论
●角色论——性格论
●观众论——净化说
●三、《诗学》的基本概念
●1、摹仿
(1)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

P3(2)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

P3
(3)用颜色和姿态来摹仿;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摹仿;用乐器来摹仿;用语言来摹仿。

P4(4)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或好人或坏人。

P7-9
(5)假如用同样的媒介摹仿同样的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P9
(6)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P11-12
(7)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的人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

P21
(8)悲剧不可能摹仿许多正发生的事,只能摹仿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事。

P86
(9)史诗诗人应尽量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否则就不是摹仿者了。

P88
(10)摹仿一切的则是非常庸俗的艺术。

P103
●分析
1)摹仿是人的一种天性;
2)一切艺术都是摹仿;
3)摹仿的核心是人的动作;
4)摹仿必须进行选择;
5)摹仿是化身为角色。

●2、动作
(1)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

P7
(2)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P19
(3)所有的人物的成败取决于他们的行动。

P20
(4)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

P21
(5)他们不是为了表现“性格”而行动,而是在行动的时候附带表现“性格”。

P21
(6)有的演员以为不增加一些动作,观众就看不懂,因此,他们扭捏出各种姿态。

P103
●分析
1)动作是摹仿的核心;
2)动作也是摹仿的方式;
3)人的行动比品质更为重要。

这完全是从表演的角度来讨论戏剧的,但亚氏的后继者少有从他的线索来继续思考的。

●3、性格
(1)性格是人物的品质的决定因素。

P20
(2)剧中人物的品质是由他们的“性格”决定的。

P21
(3)(悲剧艺术的6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

P20-21
(4)(人物性格的塑造必须注意四点):一性格必须善良、二性格必须适合、三性格必须相似、四性格必须一致。

P47-48
(5)刻划“性格”,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

P49
●分析
1)性格是属人物的;
2)性格决定人物类型;
3)性格必须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

在人类戏剧早期,亚氏便注意到了性格,这表明了西欧戏剧理论的发达。

尽管性格在亚氏《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他并没有将性格明确地上升为角色论。

角色是演员与剧本人物的相遇。

●4、净化说
(1)悲剧是……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得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P19
(2)悲剧所摹仿的行动,不但要完整,而且要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

P31
(3)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

P38
(4)我们不应要求悲剧给我们各种快感,只应要求它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

P43(5)哪些行动是可怕的或可怜的。

(亲属、仇敌、非亲非仇之间)……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

P43-44
●分析
1)亚氏已明确具有的戏剧欣赏的要求,他的理论至少有一个观众的维度;
2)戏剧效果、观众感受成为亚氏判断戏剧的一个准则;
3)净化说是亚氏对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

亚氏还没有将净化说上升为观众论,因而看不到观众作为戏剧表演的构成性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