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呼唤教材的创新朱正威李红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已于2001年8月正式出版并开始在全国7个实验区实验。
该教材是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时期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要紧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提倡和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出新的教科书。
1 努力构建新的教材体系新课程标准综合考虑学生进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进展3个方面,选取了10个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和“健康的生活”。
这是构建新的教材体系的差不多依据,但不是教材体系本身。
因此,符合课程标准内容框架,又符合学生需求,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体系仍有待创建。
在内容标准的10个主题中,涉及的学习面专门宽广,要求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也是多维度的。
若以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为核心,则各个主题都有可能在那个核心的统率下作不同程度的展开和深入,使教材体系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而且,当代生物科学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分别朝着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方向进展。
分子生物学揭示的是生命的本质,是纵深的研究,学生需要有相当的生物学基础以及相应的物理学、化学基础才能领会,适宜作为高中时期的要紧学习内容。
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及物种灭绝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差不多威逼到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为解决全球环境与进展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经济建设,走可连续进展之路,人类才会有美好的改日。
生态学正在成为指导以后全球经济可连续进展、调整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经济关系的准则和科学依据。
作为21世纪的公民,学生应该从个人、国家和全球的角度认识自己在爱护生物囵中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学习初中生物学课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进展的观念,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参与有关的决策。
因此,将初中生物学教学放在人与生物圈的大背景中进行,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以致用。
鉴于以上考虑,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围绕人与生物圈,设计了8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爱护”、“生物圈中生命的连续和进展”和“健康的生活”。
此外,把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有关内容,分散于8个单元中,既便于学生学习,也使各单元更富有时代气息。
教科书的开始有“致同学们”,结尾有“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和展望”。
这一教材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且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及“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3个单元。
教科书把“生物和生物圈”作为第1单元,要紧出于以下考虑:①所有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和进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②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阻碍越来越大,生物目的变化也极大地阻碍着人类的生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需要了解生物圈;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从宏观而不是微观的角度开始生物学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起学生的爱好;④在全套教材的开始先让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把人和其他生物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介绍,便于后续内容的学习。
本单元第1章是“认识生物”,让学生通过观看、调查、讨论等活动,熟悉周围的生物,了解关于生物特点的差不多知识。
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作为“家”的含义,生物圈是如何样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差不多条件的,生物圈中有哪些“成员”,这些“成员”与生活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阻碍的,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的学习。
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个地点发生的环境问题,有可能产生全球性的阻碍。
本章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圈那个“家”的情感。
然而这种教育不是空泛的说教,而是以生态学的内容关心学生达到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
生物(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开宗明义,先入为主。
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所起的教育作用,正是当今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然而在往常的教材中,有关生态学知识的介绍,一样差不多上放在全套教科书的最后。
即使在英、美等国的教科书中,把生物圈观点的教育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也是不多见的。
第2单元是“生物和细胞”,如此安排的目的,是考虑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差不多单位,要深入了解生物体,认识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没有一些关于细胞的基础知识是不够的。
而且随着生命科学的进展,细胞的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一般公民所应具备的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
本单元除了保留原有教材中关于细胞结构、功能、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等差不多知识的介绍外,还充实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胞学内容,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并指出“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另外从生物圈的背景动身,还增加了“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使生物和细胞的学习内容更宽广而全面。
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上完全不同于以往教材。
传统的教材系统介绍植物的形状结构、生理和分类,繁、难、偏及旧比较突出,而爱绿护绿的情感教育甚微。
本单元在第1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为主线,扼要地介绍绿色植物的类群、形状、生理、分布,删简了不必要的形状结构等经历性知识。
第2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以绿色植物中最高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被子植物为例,介绍绿色植物的一生。
仅限于介绍“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清晰而简略,并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然后用3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稳”,引导学生从绿色植物关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重点明白得植物对水分的吸取和利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从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要位置,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树立绿化家园、绿化祖国的观念,并参与“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绿化校园的设计”等实践活动。
2 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强调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的训练,对科学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教育观念差不多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能适应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探究性学习”,把“科学探究”列在第1个主题。
初中时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领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想观念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猎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明白得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进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通过设置较多的、符合学生进展水平的、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教科书中安排了6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及“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6个探究活动由易到难,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形成纵向递进的梯度。
第1个探究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样过程,后续的探究引导学生实践探究过程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最后一个探究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全过程,难度较大。
每个探究活动在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上,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样过程,了解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时应把握的两个关键——操纵变量和设置对比。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侧重训练用不同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侧重训练如何通过查阅资料,为提出假设找寻理论依据,以及设计探究方案应抓住的关键问题。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侧重训练抽样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技能。
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侧重训练理清探究思路,记录数据。
探究“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是对本学期学过的科学方法和技能的综合考查。
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有些侧重点是相同的,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教材将同一方法或技能训练的难度逐步提高。
例如,实验的方法在“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及“二氧化碳确实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都要用到,然而每次对学生的要求都有所提高。
第1次用到实验法时,教材不仅给出了实验方案,而且关心学生分析在该实验中如何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比;第2次由于实验过程比较复杂,教材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实验方案,同时用摸索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设计实验方案的关键环节;第3次用到实验法时,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只给出必要的背景资料。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学,教材在探究活动指导的写法上,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力求有利于学生的摸索和实践。
在有的探究中,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阻碍”,教材没有把要探究的问题直截了当写出来,而是用一段文字出现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教材设计的情境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发觉问题。
有的探究考虑到学生缺乏作假设的体会基础,提示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为作假设提供依据,同时给出学生可能用到的相关资料,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有的探究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摸索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提示学生在实施方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处理数据可能用到的几种方法,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阻碍”。
那个地点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为例,介绍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改革、创新的地点。
传统教材一样把测定作为实验,在实验指导中列出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等,学生被动地依照实验指导做实验,就像“照方抓药”,做之前没想过什么缘故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做的过程中也不考虑什么缘故应该如此来测定,只关注最后的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培养的能力也要紧是差不多的实验室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