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

2009/10162 朱熹德育思想方法与启示金 乐 邓和秋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借鉴朱熹的德育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地、系统地、循序渐进地防患于未然,以达到“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之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朱熹;德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10-162-02作 者:金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邓和秋,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研究员;湖南,娄底,417000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0801001A )学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早在封建时期,德育就已经被社会所重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他一生热爱教育,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

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①。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

他的《四书集注》成了钦定的教科书和历代科举考试的标准。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德育是有借鉴的。

一 积极的教导与防治并重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好得多。

他又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悦其心。

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主,而区区于法制之未以防之,……亦必不胜乎”(《同安县谕诸职事》)。

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

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

同时,他在《蒙童须知》和《训学斋规》中,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

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二 循序渐进和积善成德朱熹对学生一贯主张教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循序渐进。

他主张学生从八岁起入学,受小学教育,从十五岁起入大学,受“大人之学”的教育。

他认为小学是基础,基础不牢固到了大学再填补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小学中要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习,并在实际练习中入手,以逐步培养其德性。

反其长大,进入大学,然后教以如何去做“致知”“穷理”的工夫,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以至于完善。

所以他特别重视小学教育的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史研究表明,在朱子以前,小学没有书籍,是朱熹把古代贤人的所谓“嘉言善行”汇集记录起来,编成《小学》,内分二篇,共三百八十五章作为小学必读之书。

此外还专为蒙童编写《蒙童须知》,内容切实可行,有助于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朱熹还主张小学以上所用教材的次序是:“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读了“四书”再读其他经书。

儒家学者把“四书”视为学者必读之书,也实始于朱熹。

可见他在对学生道理思想教育方面,十分重视贯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而上达的原则。

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整体的。

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扩充和深究。

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

既是循序渐进,又是连续一贯,这样教育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这些对我们今天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的。

三 致知和践行结合朱熹自己做学问,就在于“究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②。

所以他教学生,也是从“穷理”与“笃行”入手。

“穷理”即穷知事君,事父兄等理,因而他主张的穷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书本上来穷理;二是就书本内外一切抽象的事情穷理。

但他认为穷理仅仅只是完成了“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的功夫,知道事物的当然之理,这是不够的。

还必须进一步做躬行实践,以完成“笃行”的工夫,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谓“知而不行,则前所穷之理,无所安顿,徒费讲学之功”(《白鹿洞书院教条》)。

因此,他认为“穷理”与“笃行”二者必须相合而不可分离。

他说:“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礼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

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所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

”(《签曹无可书》),所以说:“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朱子语类辑略》)。

从这些言论中,可知他是非常重视知与行的结合、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在今天学校德育中也应有借鉴之处。

躬行实践,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以德为首、以才为辅、宁可有德无才,不可有才无德。

“无德而有才,愈是大才,愈足以济其轩,”③这就是知与行的问题。

程灏说:“未读《论语》是这样一个人,既读《论语》又是这样一个人,这个人就算不中用了。

”今天我们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

四 方法与启示1.多开展正面教育。

朱熹认为教育学生应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要注重防治消极思想的侵蚀、漫延。

这一方法告诉我们在德育中要注重正面教育和启发诱导,要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学生依靠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防治消极思想和情绪滋长。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针对此情况,学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统一起来,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他们的头脑,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当前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榜样法。

学生模仿能力强,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是表扬法。

表扬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起着强化的作用。

三是激励法。

教师要激起学生的进取心,提出品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指出学生的缺陷和弱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2.注重循序渐进。

朱熹一贯主张德育内容不但要有整体性,而且要有系统性;要注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德性,以达到完善的目的。

他认为:“小学与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应是连续整体的。

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升。

虽然程度有深浅但内容却是一贯的,循序渐进又步步提高,这样教育效果就会显著”。

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因此,教育者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改造,要逐步引导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鼓励他们精心保持自己的言行,养成好的习惯,并使其不断积累壮大,才能逐步实现完美的自我。

3.多因材施教。

朱熹认为由于受教育者自身年龄层次及其智力水平、心理状态的自然差异,各阶段的德育应该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在分阶段教育的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这一观点启发我们:思想道德教育是有内在发展规律的,分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特征可能具有阶段的共性,但我们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区别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目标。

中小学阶段以学事践行为主,主要是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去规范行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是“成人”教育;大学阶段应以“穷理”、“成智”教育为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是“理智”教育。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更要因材施教,发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既要坚持用纪律去约束,又要耐心细致地疏导;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倍加关爱。

老师只有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使每个学生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找到自己成长的道路;才能开发学生潜在的闪光点,使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4.知行合一。

朱熹强调“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必将引起现今学校德育对学生“行”的思考。

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学校德育必须走出课堂。

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收获;通过实践,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戍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必须注意:“学校德育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上,不是搞形式,也不是命令、强迫;而是在学生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引导”。

这是因为道德的本质不是他律,而是自律。

道德是发自个人良心的、自觉自愿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人的思想品质的提升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而非是一个外在灌输的过程。

因此,任何强制性的外在东西,都难以培养起真正的道德人格,都会在道德人格生成的知、情、意、行诸环节上发生阻隔。

通过学生自愿的行为帮助他们将道德规范转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通过学生的主动精神承担道德责任和践履道德义务,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5.营造良好环境。

朱熹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他曾在《论语集注》中说:“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心,而不得而知矣”。

朱熹的这一思想,说明良好的环境,给人以巨大的推动和鼓舞力量,能使个体长期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它的同化,形成良好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道德品质。

良好的校园环境,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修养;然而在当前的很多学校中,更多的是偏重物质环境建设,这些学校通过大力修建亭榭,植物造景,筑山叠石,树立雕塑等体现别致的校园美景,以期让学生在文明、优美、高雅的环境里调适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塑造自己完美的品性;却轻视或忽视人文环境的营造,结果使学校环境的育德功能大打折扣。

为此,在学校德育环境中,要注重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成为校园温暖化的主旋律。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就必须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两者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达到陶冶情操,培育良好的品德之目的。

朱熹在道德教育中,继承并创新了德育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珍贵的方法。

现代教育史专家毛礼锐认为朱熹在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上提出了复习与温故知新、适时的启发、从日常中进行教学、教人有序、教学要专一、要培养兴趣、要细立课程、教师只做个引路人”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