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兰亭集序一、基础巩固层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及,至。
B .列坐其次.次:周围。
C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致。
D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临:面对。
B [B 项,“次”应解释为“水边”。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吾其.还也 B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A [A 项,“其”为语气副词,表婉商;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B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C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D [A 项,“由”通“犹”,如、像;B 项,“趣”通“取”,取向;C 项,“倍”通“背”,背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90852076】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当其欣于.所遇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C.⎩⎨⎧已为.陈迹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引以.为流觞曲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A 项,介词,在/介词,对;C 项,动词,成为/动词,是;D 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谈及的“人之相与”的两种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从与会者的角度表现集会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作者描写兰亭的“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兰亭的“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兰亭集序》中,表达作者生死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2)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3)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6.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
(只填字母)《兰亭集序》(见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
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①________。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②_______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
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③_______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④________。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选用句式,兼及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作答题目时,涉及语境、句意、句式、图画中的书法等方面。
①和④两处的区分,主要是从文段表述上与所给出的图画书法上来进行,文段中有“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①是描述章法方面内容的,从图画中可以看出有潇洒飘逸之美,自然也就是填D了;而④是属于用笔方面内容的,自然与B项“运笔使锋”相关联。
结合语境,可以知②可填C,因为上文语境中有“不求……”,那么要填入横线上四句中句式上与之协调一致的有C项的“强调……”。
从句意上思考,可以知③应填A,前面的语境中有“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的内容,显然是将其比喻成人的特点,那么与之协调一致的就只有A项。
再者B、D两项赞美的内容一个是“运笔”,一个是“天然潇洒飘逸之美”,句意上显然与③前面的内容不搭配。
【答案】①D②C③A④B7.根据上联,联系课文或所学,对出下联。
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示例二)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示例三)草堂一间,感怀天下苍生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6月30日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首轮播出电视纪录片《书圣——王羲之》。
该纪录片让世人在全面了解书圣的传奇经历、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的同时,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正能量,有力地推动了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
请为该纪录片写一段推介词,要求: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在拟写推介词时,首先要注意把书法或王羲之作为主体来写;然后注意用语要准确、鲜明、生动,突出推介词的特点。
【答案】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王羲之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
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冽之风,草如龙凤舞动。
让我们跟随《书圣——王羲之》的镜头,一睹书圣王羲之的风采,了解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
【导学号:90852077】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少。
时太尉..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B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C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D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C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句意的理解,进而排除错误选项。
本句中“服食养性”结构相同,不宜断开,可排除A、D两项。
最后一句的主语为“谢安”,排除B项,故选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隶书,起源于汉朝,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
B.太尉始于秦朝时期。
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
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
C.《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D.“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东汉各代沿置后,有时加‘大’,可称“骠骑大将军”。
A[A项,隶书,起源于秦朝。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D[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王羲之曾和一些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2)当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和。
【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
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而阮裕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