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1、使用部首检字法需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正确辨认要查字所属的部首是哪一个。找对了部首,才能查
到。为了能找对部首,就先要看一看工具书的凡例以及部首说明, 了解它共有多少个部首,有没有部首的变体等。 对于解放前编写的那些工具书,如旧《词海》、旧《词源》、《中 华大字典》、《康熙字典》等,还要知道它们没有相当于现代工具 书的检字表,要直接到正文中去查找。这些工具书,它把全书正文 分为子丑寅卯等12集,把214个部首分配到这12集中。具体分配情 况有下边28个字的口诀: 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寻; 六在未申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存。 知道了某字的部首,按歌诀的说明,到正文某集中去找要找的字。 还要掌握部首的变体以及各部工具书中部首的分合情况。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5、注音字母法:是汉语拼音方案使用以前的一种注音 方法。它是北洋政府1913年拟订、1918年公布使用的一 套汉字式的注音字母。(详见《新华字典》、《现代汉 语词典》中《汉语拼音方案》所附。)声母24个,韵母 16个。这些字母,有的是用笔画简单的古体字,如b作ㄅ, d作ㄉ,l作ㄌ,r作ㄖ;有的是把古字改动以下,如ㄐ就 是古纠字改写的。可以随着汉字横行拼写、竖行拼写。 拼法简单,一个音节最多只用三个字母。缺陷是:不是 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因素(最小的语音单位),很多情 况是一个字母表示两个音素,如ai作ㄞ,an作ㄢ等,不 便于语音分析。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使用后,即被淘汰。 80年代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为了方便两岸读者,也有作 为一种附加注音法使用的。但台湾一直使用至今。
读曰(为)某”一般是用来破假借的。这种方法产生于汉代。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3、直音法:是用一个同音字来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常用 的术语是“某音某”。例如:
《汉书高帝纪》:“隆准而龙颜”颜注:“准音拙。”
《汉书高帝纪》:“从间道遂走军。”颜注:“走音 奏。”
《诗经魏风硕鼠》:“适彼乐土。” 郑笺:“乐音乐。” 《尔雅》注:“诞音但。”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1、譬况法: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来描绘某字方法 或发音时的口形。如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西汉何休 《春秋公羊传》注:“伐人者为客,读伐常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 也。”
《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司隶校尉 部)、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氾也,其气博氾而 动物也;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风, 放也,气放散也。”
思考题
1、什么叫工具书?有何重要作用? 2、你阅读古书时曾遇到过哪些方面的障碍?
是怎样解决的?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一、字典、词典 二、类书、政书 三、书目、索引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字典是注解汉字音形义及用法的工具书。如《新 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康熙字典》、 《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等。我国最早的 字典,是成书于东汉时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是《康熙字典》。
书目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单纯的书目,只记载 书名、作者、卷数=出版时间等,如张之洞的 《书目答问》及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一 类是附有提要的书目,扼要介绍书的内容价值、 作者生平事迹、版本源流等内容。如清纪昀主编 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是指示读书门径, 提供研究线索的重要工具书。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思考题
1、文史工具书有哪些重要的类别?这些工 具书的主要用途是什么?举例说明。
2、“十通”指的是哪些书?它们是什么性 质的书籍?有什么用途?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一、一般字书的检查方法
所谓检查方法,即检字法,是工具书中汉字排列检查的 方法。其作用是把所收的字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便于人们查找。检字方法可以分为按字形检字、按字音 检字和按意义类别检字三大类。按字形检字的又可分为 部首检字法、笔画检字法、起笔顺序检字法和号码检字 法几类。按字音检字的称音序检字法,有按古声母顺序、 古韵部顺序和古声调顺序检字几类。号码检字法,常见 的有四角号码检字法,是把每个方块汉字根据其四个角 的笔画、笔形编成四位数字的一组号码,再按号码对所 收汉字进行排序编排的一种检字方法。现代编排的工具 书往往同书中就为读者提供了几种方法,很便于查找。
使用这类工具书,需要有一些古音韵知识才可。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二、一般工具书的注音方法
一般常用的字书都要用一定的方法为汉字 注音。要正确使用工具书,还得掌握一定 的注音方法。古今工具书常用的注音方法 先后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 注音字母法、汉语拼音字母标音法等。现 简单介绍如下:
类书的用途有三:1、提供辞藻典故、诗词文句 的出处;2、查考史实和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 籍。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政书是专讲历代制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沿革变化的资料汇编。 阅读古书时,遇到典章制度方面的问题,可查政书。
政书可分会通古今的与断代的两类。前者讲历朝制度的严格变化,有所谓 “三通”、“续三通”、“清三通”等。“三通”包括:
此外,还有民国时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400卷(记载乾隆至清亡 的制度变化)。 后者专讲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如南宋徐天麟的《西汉会要》《东汉会要》, 宋王溥的《唐会要》《五代会要》,《元典章》《明会典》等。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书目是图书目录的简称,它是根据书籍的性质对 其进行分类,并按一定方法进行编排,使读者了 解图书、认识其价值,从而有目的的读书的一种 工具书。
直音法较譬况、读若法注音准确;其局限如清人陈澧说: “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 则其法无用”。如现代普通话里“糗”字读“qiu”,就没 有同音字。《词海》收了个“仳”字,直音为“嚭”, 两字皆难认,等于不注。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4、反切法:是产生于东汉中后期、用两个汉字相拼切 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其原理类似于汉语拼音, 在当时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具体拼的方法是:上字取 声,下字取韵,调随韵定,上下相拼。例如:
词典是收集语词加以解释的工具书。如《现代汉 语词典》、《词源》、《词海》、《汉语成语词 典》、《汉语大词典》等。我国最早的词典是成 书于西汉时代的《尔雅》。
第二节 工具书的种类及作用
类书是辑录古书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 赋文章、丽辞骈句等,按义类或古韵部编排,以 便查找征引的资料汇编性质的工具书。如《艺文 类聚》(唐欧阳询)、《初学记》(唐徐坚)、 《太平御览》(宋李昉)、《佩文韵府》(清张 玉书)等。
教学时数:7节
教学方式:讲授
学生阅读书目: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及其使用》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 商务印书馆
《中国字典史略》 刘叶秋 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的韵书》赵诚 中华书局
第一节 工具书及其作用
工具书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用特定的编排形式和 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一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 线索,专供查考以解决某写具体问题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它具有编制特殊、内容概括、专供迅速查阅等特点。
阅读古书,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生僻的字、古今意 义不同的词、成语典故及其出处、古代的人名地名、古 代的职官、古代的制度、古代学术术语等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借助于工具书来解决。因此必须学会使用工具书。
学会使用工具书,就能迅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参考资料,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无师自通地去进行新 的学习与研究,培养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节 常用工具书的使用方法
三、义项的选择 从工具书中找到了要找的字之后,还要正确选择所查的字在具体语
境中所应该具有的意义。这项工作叫选义。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 主,单音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词。工具书里一个字头下罗列了许多 义项,到底选用哪一个呢?有时工具书可以告诉你,如《史记陈涉 世家》中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 有鱼网、用鱼网捕捉两个义项,而用鱼网捕捉的义项下,正举了该 句作为例子。但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工具书也不能直接告诉你具 体语境中该采用哪个义项。如《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 查“毕”有长柄网、星宿名、完结、结束等意义。按文意选择完结 较妥。但把“六王毕”说成六王完结,语义仍不畅通。而应从完结 的意义出发,再引申一下,理解成覆灭。这样就与上下文语义连贯。 可见怎样选择义项,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研究的问题。义项选择当否, 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研室
第1章:工具书知识
教学目的:了解常用的文史工具书,掌握其性质、用途、特点等

掌握工具书的各种编排方法及古代各种注音的方法、

锻炼检索能力,查找有关工具书解决古籍阅读中出现的

各种障碍。
重点难点:一些重要的大型工具书的性质、特点、用途

古代的注音方法,特别是反切

古声母、韵部顺序编排法
索引又称通检、引得,是把书刊的主题、书名、篇名、 文句等内容一一摘出,分类编排,注明卷数、页码、刊 名等以便检索的工具书。其特点是,只提供书名、篇名、 论文题目、作者姓名等,并不能资料本身,但可使人用 最少的时间查到所需资料。
索引可分篇目索引、语词索引、文句索引三类。篇目索 引一般提供文章的题目、作者、发表刊物、所在页码、 发表时间等。如《中国语言学论语索引》甲乙编。词语 索引,常见的是附在书后的有关词语的索引,如冯浩菲 的《中国训诂学》书后就附有《训诂学重要用语索引》 和《主要训式索引》。文句索引,是把一部书以句子为 单位进行拆分、归类编排,供人们迅速查找某句话的出 处的一种索引,如陈宏天等编的《诗经索引》,叶圣陶 编的《十三经索引》等。
《通典》200卷,唐杜佑撰。记载远古至唐代宗时各种制度。 《通志》200卷,宋郑樵撰。综合历代史料编写的通史,精华在“20略”。 《文献通考》150卷,元马端临撰。记载上古到南宋时的典章制度及其沿革。 “续三通”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三部书,包括: 《续通典》150卷,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制度沿革。 《续通志》640卷,记载唐末到明末的制度沿革。 《续文献通考》250卷,记载南宋宁宗到明末的制度及变化。 还有“清三通”,包括《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