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50分)1.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

但“熟知并非真知”,我们所讲的“文化”是A.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B.语言、文字、艺术、自然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总和C.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D.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所有精神产品2.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文化可以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B.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C.文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D.文化可以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3. 中央文明办、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先后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创建“文明网站”等活动,以促进互联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

之所以开展这些活动,是因为①文化决定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文化对人的影响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 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将于2013年11月在北京举行。

文博会举办七届以,吸引了文博行业龙头企业及国内外的众多单位参加,仅2012年北京文博会现场交易及洽谈项目成交额就达到4691万元人民币,日均突破千万。

这表明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经济以文化发展为基础C.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5.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物质财富的丰富而无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一个国家若只是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非文化强国,也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强国。

由此可见A.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基础B.文化的力量是衡量综合国力的惟一标志C.文化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D.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越重要6.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

”上述观点①承认了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②没有看到文化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③肯定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④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7.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的“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

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庆祝“厚南节”是①布朗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布朗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中华民族生存的基本特征④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9.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通过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进行文化传播。

以下对这种传播途径说法正确的是A.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B.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C.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D.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10. 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毛泽东所指出的“遗产”是指A.传统习俗的继承B.传统建筑的继承C.传统思想的继承D.传统文艺的继承11. “2013中国·土耳其文化年”3月份在北京举行。

中国和土耳其虽然距离遥远,但是历史渊却十分紧密。

中土互办文化年,有利于①中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②彻底消除中土文化的差异③促进世界文化走向繁荣④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2. 2013年5月11日—17日,德国马尔巴赫市席勒中学17名师生对铜陵市一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访问活动。

铜陵市一中给这些学生开设了汉语、中国民乐、武术、书法、剪纸、中国象棋等课程,受到德国师生的欢迎,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

这说明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②传统文化是健康有益的③文化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泉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①③13. 2013年9月27日,第五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重头戏之一的“闽台祖地,老家固始”根亲旅游推荐会在河南固始举行,众多台商到固始投资。

这体现了①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②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14.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出自岳飞的《满江红》。

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这说明文学艺术①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③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④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 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中国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

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①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②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③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④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16. “文化创新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这种观点①肯定了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②否定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泉③肯定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④否定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7.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为中国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气息和活力,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这体现了①文化在推陈出新中实现继承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可以使传统文化历久弥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8. 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

汉简以生动、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表明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远流长的见证B.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C.中华文化具有博采众长、丰富多彩的特征D.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19.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B.文化发展必须植根于外文化C.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D.中西文化相互融合,趋向统一20.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这表明A.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B.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多姿多彩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D.文化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21. 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精致淡雅,流动和开放性强;地处内陆的滇黔文化热情奔放,内敛性强。

这说明A.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B.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C.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D.不同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2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下列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有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3. 是否以“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在网上引发了争议,大多数网民认为,“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地位不能动摇。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龙马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以“龙图腾”为核心和灵魂的④龙图腾昭示了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奋进的精神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②④24. 《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矛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B.只要大力创造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C.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D.所有文化作品都凝聚和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2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

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A.加倍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B.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C.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D.发挥“主心骨”作用,发展先进文化高二政治阶段性检测试题第Ⅱ卷26.随着“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12)27、《印象西湖》是导演团队深入杭州进行调研,以西湖浓厚的历史人文和秀丽的自然风光为创作泉,挖掘当地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唯美的爱情故事以及历史传奇以片段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山水实景演出。

自专业院校或经专业培训的300多名演员,无论春夏秋冬,均在水上表演。

《印象西湖》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法再造“西湖雨”,从一个侧面反映雨中西湖和西湖之雨的自然神韵。

整场山水实景演出,通过动态演绎、实景再现,将杭州城市内涵和自然山水浓缩成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受到各界追捧与广泛好评。

《印象西湖》的创作成功,对文化创新有何启示?(15)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