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智能式传感器)分解

常用传感器工作原理(智能式传感器)分解


(2) 敏感元件设计 利用集成电路工艺,根据圆形平膜片上各点应力分 布,在半导体圆形基片上扩散出四个电阻,同时生成 两个温敏二极管。
(3) 传感器工 艺设计 (4)软件设计 主要构成的智能 压力传感器软件 有控制程序、数 据处理程序及辅 助程序。
微型传感器
微型传感器
MEMS技术与微型传感器
与一般传感器比较,微传感器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占有率小。 (2)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 (3)便于集成化和多功能化。 (4)可靠性提高。 (5)消耗电力小,节省资源和能量。 (6)价格低廉。
无线传感器网络
WSN是一种无基础设施的网络,它由一组传感器节点协 同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并对 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获得详尽准确的信息,处理后的信息通 过无线方式发送,并以自动组网、多跳的网络方式传送给观 察者。
(2) 固体图像传感器
固体图像传感器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电荷耦合器件(CCD) ;第二 种是 MOS 图像传感器,又称为自扫描光电二极管阵列 (SSPA) ;第三种 是电荷注入器件(CID) 图 为这种三维结构智能化传感器的一种形式。
图为一由多个智能图像传感器组成的图像识别系统。这个系 统由光学透镜系统、多个智能图像传感器和一个主计算机组 成。
IUT提出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4、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感知设备 安全通信 智能处理
4.1 感知设备
传感器 RFID 全球定位(GPS/北斗/伽利略) 条形码、二维码 视频
4.2 安全通信
互联网是将机器和人连接起来,而物联网将 机器、人、设备等所有东西都连接起。
4.3 智能处理
无线传感器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整体构架
WSN简介
传感器节点
微型的嵌入式系统;处理能力、存储能力、通信能力较 弱;电池供电;监测终端、路由器双重功能。
WSN简介
汇聚节点
又称网关节点,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相对较 强;连接传感器网络与Internet、GPRS等外部网络;将节点 传递过来的数据转发到外部网络,同时能发布用户的监测任 务至各个节点。
IBM的智慧地球
2008年11月6日,IBM CEO彭明盛(Sam Palmisano)在纽约市外交关系委员会做了一次重要 的演讲,题目是“智慧地球:下一代的领导议 程”(A Smarter Planet: The Next Leadership Agenda)。 “将智能技术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应用到各 系统和程序之中,以便货物能被顺利地研发,制造 购买,人们能享受各种服务,万物(包括人,货币, 石油,水电等)可以顺畅流通,人们可以安居乐 业。”
应用相关性
数据为中心
WSN所涉及的问题
WSN所涉及的问题
WSN应用案例
英特尔研究实验室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2002年)
WSN应用于监视大鸭岛海鸟的栖息情况。使用了包括光、 湿度、气压计、红外传感器、摄像头在内的近10种传感器类 型数百个节点,系统通过自组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到300 英尺外的基站计算机内,再由此经卫星传输至加州的服务器。
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通常称微机电系统,在欧洲和日本 又常称微系统(Micro System)和微机械 (Micro Machine),是当今高科技发展的 热点之一。1994年原联邦德国教研部 (BMBF)给出了微系统的定义,即:若将 传感器、信号处理器和执行器以微型化的结 构形式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该系统具有 “敏感”、“决定”和“反应”的能力。
WSN应用案例
2005年,澳洲的科学家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探测北澳大 利亚蟾蜍的分布情况。由于蟾蜍的叫声响亮而独特,因此利用 声音作为检测特征非常有效。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信号在节点 上就地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少量结果数据发回给控制中心。 通过处理,就可以大致了解蟾蜍的分布、栖息情况。
WSN应用案例
中国政府的重视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金融危机正在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 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 端制造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 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3、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架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 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主要是识别物体, 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 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 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结 合实现行业智能化,这类似于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 社会。
(2)非集成化实现
非集成化智能传感器是将传统传感器(采用非集成化工艺制 作的传感器,仅具有获取信号的功能)、信号调理电路、带 数字总线接口的微处理器组合为一整体而构成的一个智能传 感器系统。其框图如图所示。
(3)混合实现
混合实现是指根据需要与可能,将系统各个集成化环节,如 敏感单元、信号调理电路、微处理器单元、数字总线接口等, 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集成在两块或三块芯片上,并装在一个外 壳里为混合实现的几种方式。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 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的讲话。 他指出,“未来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 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 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 机’”。 温家宝此次讲话,清晰地点明未来将着力发展物联 网的相关技术与应用。
4 智能传感器的设计思路
下面以智能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为例介绍一下智能传感器的设 计思路: (1)智能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智能压力传感器由半导体力敏元件(制作力敏元件时,同时制 作两只温敏二极管)、放大器、转换开关、双积分A/D转 换器、单片机、接口电路、IEEE-488标准接口、存储器和部 分外围电路组成
中国政府的重视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中科院无 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曾表示,至 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 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 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 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中国政府的重视
智能式传感器
1 2 3 4 智能传感器的特点 智能传感器的实现 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智能传感器的设计思想
智能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传感器发展起来。 它是基于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实现的具 有分析、判断,量程自动转换,漂移、非线 性和频率响应等自动补偿,对环境影响量的 自适应,自学习以及超限报警、故障诊断等 功能的传感器。
WSN简介
终端用户
用户通过终端的管理和分析软件来观测网络的运行状况, 并能对网络中的各个节点进行管理和监控。
无线传感器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整体构架
WSN运作演示
WSN的特点
传感器节点的特点
节点能量有限
通信能力有限
计算和存储能力有限
WSN的特点
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大规模网络
自组织网络
多跳路由
动态性网络
微机电系统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的特性: (1)微型化零件; (2)由于受制造工艺和方法的限制,结构零 件大部分为两维的、扁平零件; (3)系统所用材料基本上为半导体材料,但 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塑料材料; (4)机械和电子被集成为相应独立的子系统, 如传感器、执行器和处理器等。

2、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在 1999 年建立的自动识别中心( Auto- ID Labs)提 出的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把所有物品通 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实 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005 年 ITU (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举行的信 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 并随后发布了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介绍了物联网的特征相关的技 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市场机遇。
物联网通过信息感知设备得到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 经过通信网络送到数据中心,如何将这些数据变成信 息,是物联网应用的一个关键层,必须通过信息处理 的相关技术,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高效、智能处理, 并由所处理的结果来影响、规范、优化现实个体行为, 实现一个智慧、低碳的世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I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 次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并 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该战略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 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 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 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 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
集成化敏感单元包括弹性敏感元件及变换器;信号调理电路 包括多路开关、仪用放大器、基准、A/D转换器等;微处理 器单元包括数字存储(EPROM、ROM、RAM)、I/O接口、微 处理器、D/A转换器等。
3 智能传感器的应用
(1) ST-3000系列智能压力传感器
图示为ST-3000系列智能压力传感器图,它是由检测和变送 两部分组成。
智能传感器就是一个最小的微机系统,其中 作为控制核心的微处理器通常采用单片机, 其基本结构框图如图示。
1 智能传感器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