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重难点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评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3.影响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三、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出现的背景①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李贽思想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④主张男女平等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4.影响: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单元巩固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 D.关注现实【答案】D【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对如何与人相处都不清楚的话、连现实生活都无法正确对待的话,又如何能够处理与虚幻的鬼神以及死亡的关系,即要求人们首先要注重现实,故A、B两项错误,D项正确;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
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三位思想家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都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
3.(2018·深圳调研)“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中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
”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B.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养性D.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答案】B【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忠”“孝”体现的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与个人修养无关,“以法为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A、C两项错误;材料竹简内容反映出秦朝为吏之道仍然强调儒家的伦理关系,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用毛笔书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
4.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答案】A【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 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6.朱熹在《白鹿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 ) A.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B.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C.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D.为学的目标是写出华丽的词章【答案】B【解析】材料虽提到圣贤,但并未说让人成为圣贤,故A项错误;根据“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可知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故B项正确;朱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而不是获取声名利禄,但并未要人们放弃声名利禄,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为词章”是朱熹所否定的,故D项错误。
7.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
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
”据此,王阳明( )A.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B.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C.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D.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阳明认为学习经书等儒家经典的目的就在于“致良知”,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故B项错误;“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实践”问题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8.明清之际有思想家认为,“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
则知势利之心,亦吾人秉赋之自然矣。
”这一思想( )A.公开挑战了君主的权威B.体现出对圣人的尊崇C.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D.全面否定了宋明理学【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予以质疑和否定,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反映,符合明清时期李贽的思想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A、B两项与材料不符;李贽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对理学观点的全面否定,D项错误。
9.蔡元培曾说:“黄梨洲(黄宗羲)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黄宗羲被称为“东方卢梭”主要是因为他( )A.批判君主专制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C.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D.认为“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卢梭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把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与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有相似之处,故A项正确;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是卢梭的主张但不是黄宗羲的主张,故B项错误;“君臣平等”和“工商皆本”是黄宗羲的思想,但皆不是与卢梭思想的相似之处,均不合题意,故C、D两项错误。
10.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