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含答案+详解)班级姓名号数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寄同学们声明: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100分,每道题2分)1、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效率高,三省长官之间互相牵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间接加强了皇权。
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其中“三省”中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的机构和“六部”中负责军事、军政事务的机构分别是:()A、尚书省、兵部B、门下省、吏部C、中书省、刑部D、尚书省、工部答案:A解析: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
①、三省职责: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职责: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财政、国库等。
礼部:负责科举、祭祀、典礼、学校等。
兵部:负责军事、军政事务。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
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负责。
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会审。
工部:负责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2、“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提出,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其中《四书》是指:()A、《诗经》、《尚书》、《周易》、《春秋》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C、《国语》、《左传》、《礼记》、《春秋》D、《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答案:B解析:《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四库”是指:()A、仁、义、礼、智B、礼、乐、书、数C、诗、书、礼、易D、经、史、子、集答案:D解析:“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集部”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
4、“六艺”指哪六个:()A、礼、乐、射、御、书、数B、礼、乐、书、数、诗、射C、诗、书、礼、易、春、秋D、诗、书、经、史、子、集答案:A解析:“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合称“六艺”。
礼:礼节(即今德育);乐:音乐;射:射箭技术(锻炼体格,品格修养);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现在来说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答案:C解析:“及笄jī之年”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之年”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之年”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岁。
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
6、“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由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
“五行”中分别代表“生长的物质”、“散发热能的物质”、“大自然本身”、“循环流动的物质”、“坚固的物质”的物质元素是:()A、金、木、水、火、土B、火、土、水、金、木C、木、火、土、水、金D、土、水、金、木、火答案:C解析: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
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答案:B。
解析: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答案:A。
解析: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B。
解析: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答案:A。
解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C、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
其中“三教”通常是指:儒教、基督教、佛教。
D、“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其它意为“死”的词还有:崩、薨等。
答案:C。
解析:“三教”通常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三教”的说法起自三国时代,指的是儒教、释教、道教三种教派;世界三大宗教指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也称回教)以及佛教;基督教包含基督教三大教派,即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
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奴隶制五刑”:从夏代开始逐步确立,是一种野蛮的、不人道的、故意损伤受刑人肌体的刑罚。
有(1)、秦以前为:墨(刺字并涂墨)、劓(yì割鼻)、剕(fèi ,也写作“刖”yuè,砍脚)、宫(毁坏生殖)、大辟(pì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黥(qíng刺字并涂墨)、劓、斩趾(左右脚趾)、枭首(xiāo砍头示众)、菹(zū剁成肉酱)。
“封建制五刑”:隋唐以后“封建制五刑”是指(1)、笞刑:小荆条抽打臀部,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十到五十下;(2)、杖刑:粗荆条抽搭背、臀、腿,以十为一等,分五等,即从六十到一百下;(3)、徒刑:强制犯人劳役,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4)、流刑:流放到边远地区,不准回乡,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5)、死刑:分绞和斩二等。
宋后加凌迟,明清加枭首。
封建五刑之外还有磔(zhé俗称凌迟)、髡(kūn 即剃发)、髌(bìn也作膑,割膝骨)、炮格(也作炮烙)、刵(èr 割耳朵)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黜:指罢免官职。
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免、去、废等。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答案:C。
解析:“除”,任命官职。
13、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校尉,官名。
校,军事编制单位。
尉,军官。
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西汉,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
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B、游徼,乡官之一。
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
秦末始为官名。
汉沿设。
掌巡察缉捕之事。
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C、世券,又称铁券。
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
形制如瓦,其大小依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
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
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