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学练考导航》文言基础知识实词一、古今异义有些古汉语词,字形和现代汉语词一样,但意义和用法发生了变化。
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原指长江;“河”,原指黄河。
现在都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如“臭”,原指气味,现在指坏气味。
又如:俯仰、区区、谢、奄奄、窈窕、窃。
3.词义转移。
指同一字形的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情况。
如“去”,古义为“距离”“离开”。
现在通用的意义是到某个地方去。
又如“牺牲”,古义为祭祀用的牲畜,现在表示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又如:几何、赔偿、情话、形容、丈夫、颜色、慷慨、工巧、婚姻、下流、卑鄙,等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汉语中是中性词,“卑”指社会地位低;“鄙”指见识短浅。
现在“卑鄙”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
又如:逢迎、放纵、猖狂、爪牙。
5.单音节词多音化。
要防止把文言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中的一个双音节词。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夫:<代>那个。
在现代汉语中“夫人”是“妻子”之意。
二、一词多义这一部分是文言文词汇学习的重点。
首先要弄清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引申义。
如“兵”的本义是兵器,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
2.比喻义。
如“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中“爪牙”用的是本义,后比喻武士(中性)或得力的帮凶(贬)。
如“谋臣与爪牙(武士)之士”(《勾践灭吴》)。
3.假借义。
如“畔”的本义是田界,引申为路边、旁边。
和“叛”同音,所以又被借用为“背叛”之意。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就是“畔”的假借义。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一个词的各个义项联系起来思考,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三、通假字指文言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互相通用或借用的现象。
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积累常用通假字,注意体会通假的规律。
通假分三类:读音相同(如:反──返);声母相同(如:亡──无);韵母相同(如:见──现)。
要读被通假的字的音。
四、词类活用指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的灵活用法,学习中应重视规律,减少死记硬背。
(1)作动词(nv)。
是名词的动词化。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刑:用刑)(《鸿门宴》)。
(2)作状语(n状)。
名词放在动词前,起修饰动词的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态度、方式、工具、处所、趋向等。
如“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傍晚)(《烛之武退秦师》);“函.封之”(函:用匣子)(《荆轲刺秦王》);“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兄长一样)(《鸿门宴》)。
2.动词的活用。
作名词(vn)。
即动词在句中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士兵)(《过秦论》)。
3.形容词的活用。
(1)作名词(an)。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
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远:远方的土地)(《烛之武退秦师》)(2)作一般动词(av)。
形容词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
如“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鸿门宴》)。
4.数词活用。
一般活用为动词、形容词。
如“一”:专一<形>:用心一.也(《劝学》)统一<动>: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视为一致<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全体,整体<名>: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5.使动、意动、对动、为动用法。
(1)使动用法(S)。
①动词使动用法。
动词作谓语时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
意为“使(让)……做什么”。
翻译时采用兼语形式。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归之:使之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使宾语具有这个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③名词使动用法。
名词后带宾语,有“使宾语……”之意。
如“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境。
“封”本是名词,“边境”的意思)(《烛(2)意动用法(Y)。
①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宾语,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太子迟.之”(迟:认为……迟)(《荆轲刺秦王》);“则耻.师焉”(耻:以……为耻)(《师说》)。
②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后带宾语,有“以……为”“认为……怎么样”“把……看作”的意义。
如“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劝学》);“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襟。
带:以……为带)(《滕王阁序》)。
(3)为动用法。
谓语动词的行为是主语为宾语作出的。
意为“主语为宾语……”,如“死.国可乎?”(死:为……而死)(《陈涉世家》);“且勇者不必死.节”(死:为……而死)(《报任安书》)。
(4)对动用法。
动词作谓语时,动作是对着宾语作出的。
如“誓.天不相负”(誓天:对天发誓)(《孔雀东南飞》)。
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
数量比实词少得多。
虚词有以下特点: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发展中变化比实词大。
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阅读中领会其意义和功能,重视在语境中进行推断训练。
不要死记硬背。
2.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实词虚化而来的,因此有些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如“因”,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意为“经,由”,是介词。
在“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中意为“因缘,机会”,是名词。
3.辨明用法。
要根据语言环境来确定。
4.通晓古今。
与白话比较,了解变化和联系。
变化主要有四种:(1)少数沿用下来。
比如“然后”。
(2)完全消失。
比如发语词“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等。
(3)用法发生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中表示因果、条件、工具、手段、动作行为的情状等,现在只表示结果。
(4)改用别的词。
如介词“于”,现在分别由“在、向、到、从、同、给、比、被、对”等分工代替。
5.注意特殊。
(1)兼词。
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比如“诸”,放在句中等于“之于”;放在句末等于“之乎”。
“焉”相当于“于此”“于彼”“于之”。
(2)虚词连用。
作用是加强语气,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
(3)双音和单音。
文言文中有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一样的语言现象,须认真区分。
如“因为长句”(《琵是动词。
还有“无论”“可以”“其实”“从而”“虽然”等。
文言文常见句式指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1.“……者,……也”。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2.“……也”。
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3.“者”“也”连用。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4.用“乃”“为”“即”“亦”“则”等表示。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时候)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死生亦.大矣”(亦:也是)(《兰亭集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是”表示。
如“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6.省略判断词。
如“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臣”后省略判断词“乃”。
二、省略句1.省略主语。
或承前省,或蒙后省,或对话与自述中省。
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省略谓语。
如“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顿”后省略“知”或“觉”)(《促织》)。
3.省略宾语。
或省动词宾语,或省介词宾语。
如“急击(之)勿失(机)”;“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4.省略兼语。
主要是祈使动词后的省略。
如“求人可使(之)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是祈使动词,其兼语“之”被省略。
5.省略介词“于”“以”。
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师说》)。
三、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
主要形式有:1.用“于”表示。
如“不拘于时”(于)(《师说》)。
2.用“见”“见……于……”表示。
如“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为所……”“为……所……”表示。
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苏武传》)。
4.用“被”表示。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5.没有被动词,用动词的被动用法。
如“李广难封”(封:被封侯)(《滕王阁序》);“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许:被允许)(《陈情表》);“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辟)(《张衡传》)。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自”作“信”的宾语)(《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
(2)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何”作“操”的宾语)(《鸿门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安)(《赤壁赋》)。
(3)名词作宾语时,用“之”“是”提宾。
如“何罪之有”“唯命是从”。
2.定语后置。
指把定语移到中心词后,一般用“者”煞尾。
如“客有吹洞箫者”(“吹洞箫”,定语后置:有吹洞箫之客)(《赤壁赋》)。
3.状语后置。
(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于赵”是“加兵”的状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是文言书面语中的常态。
(2)一般状语后置。
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蜉蝣”是“寄”的状语,后置:“像蜉蝣一样”。
“沧海之一粟”是“渺”的状语,后置:“像沧海里的一粒米”)。
4.主谓倒装。
如“渺渺兮予怀”(主语是“予怀”,谓语是“渺渺”)(《赤壁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谓语是“宜”(百姓之谓我爱宜也)(《齐桓晋文之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哉?”“安在”是谓语(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附录三古诗词鉴赏备考指南重要技能一、把握形象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
诗歌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二、掌握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式和表现角度)、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