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用制度的构建专业:国际金融学生:张喜银指导老师:李茂盛内容摘要本文的写作背景是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用体系亟待建立。
由于历史的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信用现状远远落后于市场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信用体系中的个人信用部分的建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个人信用;制度构建;构建原则;AbstractWith the quick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credit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ket economy is to be established. For kinds of reasons , china’s credit system is not suitable for or far behind th 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d on the personal credit from following parts: study of other country’s successful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 , principle to be followed and some idea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personal credit.Keywords:Individual credit; System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rinciple目录第一章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现状 1一.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 1二. 初步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 个人联合征信开始起步 2三. 个人资信评估工作逐步开展, 开始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参考 2第二章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一. 个人征信系统的运作不够规范 3二. 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 3 第三章国外成功经验--- 美国的做法 4一.政府的大力推动 4二.完备的法律体系 4三.严密的个人信用制度 5四.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5 第四章对我国开展个人征信业的启示 7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7二.采取会员制方式,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7三.仿效美国模式,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7四.其他方面 8 第五章我国个人信用制度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10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 10二.统一征信标准的原则 10三.先易后难的原则 10 第六章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初步框架设想 11一.加强征信法制建设 11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增加信用市场的透明度 11三.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 规范市场信息传递机制 11四.依法对征信市场进行监管 11五.加强征信行业标准化建设工作 12六.银行必须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建立科学的审贷程序 12第一章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现状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现代市场经济所必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已初露端倪,但社会上还是充斥着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合同欺诈、欠贷逃债等丑陋的失信行为,这些行为加重了商业银行资金的管理成本,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信用是维系一切正常社会关系的纽带,而个人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我国自1986年发行国内第一张银行信用卡以来,业务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平均年发卡量增长64%,交易量每年增长76%,特约商户年增长51%;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都已开办了银行信用卡业务。
1999年我国某地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零,但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从2000年起,不良贷款开始抬头,到2000年底不良贷款率达0.2%,至2003年末,不良贷款率又上升为0.5%。
虽然只上升0.3个百分点,这里面却隐含着极大的潜在风险。
由于个人信用客户为数多、基数大、期限长,风险要素多而不易控制,随着我国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我国的国民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机构应日渐重视个人信用风险。
而对于国家来说,了解个人资信情况是制定政策的前提,可使社会保障政策、税收政策等更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对于社会流通领域来说,改革结算工具、推广电子化产品、发展个人支票、促进消费信贷、进行金融业务创新等同样离不开个人信用风险控制体系的完善,而这些又是当代社会流通领域的发展趋势;此外,无论是从预防金融犯罪,还是从资金安全乃至个人安全的角度来说,不断完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强化个人信用风险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虽然起步晚, 但短短几年已取得了明显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有比较好的政策环境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3月颁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了“逐步建立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中介制度”,“信用制度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条件”等建议。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建立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个人收入申报制和储蓄存款实名制”等个人收入管理制度。
2000年4月1日, 我国正式颁布实行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 该制度的推行成为建立我国个人基本账户和个人信用资料库的基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市信息办于2000年2月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办法》, 这是国内第一部联合征信的政策性管理办法, 为联合征信拟定了初步的法律框架。
这一系列文件规定的颁布对促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初步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 个人联合征信开始起步我国已有一些信用中介机构从事个人信用调查、评估业务, 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华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等。
2000年7月1日, 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业性个人信用中介机构- - 上海资信有限公司, 并正式开通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 首批100万上海市民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已进入服务系统的数据库。
所谓个人信用联合征信, 是指由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将分散在各商业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的个人信用和信誉信息汇集起来, 进行加工和存储, 形成个人信用档案信息数据库,为银行和社会有关方面系统了解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
同年10月, 大连、广州等市也相继建立了当地的个人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这些资信公司通过有偿采集个人资信信息、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自收自支模式的运作, 基本形成了联合征信的框架。
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目前实现了银行、通讯、公用事业等部门的联合征信, 为我国建设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和健全个人信用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 协助商业银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 提高放贷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 个人资信评估工作逐步开展, 开始为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参考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所掌握的个人资信资料开展个人信用评级, 把个人信用能力引入到信贷管理中来。
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市分行出台了《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将借款申请人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入和家庭资产等信息资料汇集起来形成十大指标体系, 对不同的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进行量化处理, 从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资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将个人信用分为A、B、C、D 四个等级, 作为贷款的决策依据。
另外, 各信用中介机构也都根据自己的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自己的评级标准。
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人信用评级方案,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性, 为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提供了可行的选择。
第二章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离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目标还很远, 人信用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与难点。
一. 个人征信系统的运作不够规范个人征信系统的规范化运作, 是个人信用制度重要的微观基础。
虽然我国相继建立了几家个人信用中介机构, 但无论从影响还是规模上, 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这些机构运作的外部关系尚未彻底理顺, 个人联合征信缺乏制度保障。
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初期, 业务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央行和各家商业银行的支持与配合, 但从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考虑, 这种联系仍需加以明确,明确规定各机构在征信运作中的分工和职责, 以保证信用中介机构独立、透明、公正的性质。
其次,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个人资信公司在征信业务的运作中, 对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尚未引起重视。
目前, 上海资信公司采集个人可透支信用卡信息及贷款信息是直接从有关银行的信用部门登录的, 但根据现行规定, 个人信用档案暂不对个人开放。
个人不能查阅自己的信用档案,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本人无法获知, 作为这些信用活动的一方当事人, 个人对这些信用信息的知情权没有得到有效确认。
除此之外, 对有关部门及资信公司提供的个人资信信息失真等问题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个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尚待加强。
再次, 信用中介机构对征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
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还仅处于信用报告的初级水平,信息查询品种单一, 真正的信用评级业务并没有开展, 各家机构还不能出具独立的、供市场普遍接受的信用评估结论及建议; 个人资信信息整合、使用、修正的各项流程尚未建立,信用中介机构对征信市场的细分和优化还没有通过产品开发付诸实践。
二. 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在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中, 个人征信数据源的内容、个人信用报告的格式、个人资质认证、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以及征信数据库建设、信用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都涉及标准化问题。
在我国, 个人信用评估虽已逐步开展起来, 但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一方面, 各家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的评估自成体系, 重复操作, 相互之间难以衡量, 各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结果大相径庭, 可比性不强, 不利于个人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也不利于与国际同行业接轨。
另一方面, 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分行的《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 个人的基本情况占将近1ö3 的权重, 基本上没有个人资产和收支方面的指标, 甚至没有个人信用状况的指标, 这样做出的评估结果很难反映个人的信用状况。
另外, 现行的个人资信评估存在严重的歧视倾向, 如中国建设银行济南分行出台的《个人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在“性别”这一指标中, 女性信用的评分是2分, 而男性评分是1分, 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