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操作程序
文件编号:页号:1/6
释放度测定标准操作程序版本号:
生效日期:
文件内容: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简介 (2)
4、仪器装置 (2)
5、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2)
6、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4)
7、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6)
8、更改信息 (6)
颁发部门:
分发清单:
编写人审核人审核人审核人批准人部门质量部QC 质量部QC 质量部QC 质量部QA 质量副总姓名
签名
日期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释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判定,使其规范化、标准化,并描述了更改信息。
本程序适用于释放度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释放度测定法”、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释放度测定法”。
范2010年版P
276
3 简介
释放度测定法系指测定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条件下释放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质量的一个指标,是模拟体内消化道条件,用规定的仪器,在规定的温度、介质、搅拌速率等条件下,对制剂进行药物释放速率试验,用以监测产品的生产工艺,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凡检查释放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4 仪器装置
4.1第一法与第二法均采用溶出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项下所示的仪器装置。
4.2用于透皮贴剂的第三法,其搅拌桨与溶出杯按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C第二法),并与网碟组成其桨碟装置。
,分上层和下层网碟,其形状和尺寸见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Ⅹ D项下所示附图。
,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水平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
5 第一法用于缓释制剂或控释制剂
5.1测定法
照各品种中“释放度”项下方法测定,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立即经不大于0.8μm微孔滤膜滤过,自取样和滤过应在30秒内完成,并及时补充相同温度相同
体积的释放介质,按照各品种项的规定的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释放量和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
5.2结果判定
,符合下述条件之一者,可判为符合规定:
(1)6片(粒)中,每片(粒)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均不超出规定范围.
(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10%,且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如有1~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其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如有1~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其中仅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但未超出规定范围20%,且平均释放量未超出规定范围;
,判为不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
(1)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1片超出规定范围20%;
(2)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
(3)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3片(粒)超出规定范围;
(4)6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1个时间点超出规定范围;
(5)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4片(粒)超出规定范围。
(6)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2片(粒)超出规定范围10%。
(7)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有1片(粒)超出规定范围20%。
(8)初、复试的12片(粒)中,每个时间点测得的平均释放量有1个时间点超出规定范围。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超出规定范围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其中超出规定范围10%是指各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不低于低限的10%(Q -10%),或不超
过高限的10%(Q+10%);各时间点测得的释放量应包括最终时间测得的释放量。
5.3注意事项
操作注意点同溶出度测定法。
6 第二法用于肠溶制剂
6.1该方法又分为(一)法和(二)法,应按各品种正文项下的规定选择。
6.2测定法
除另有规定外,介质为0.1mol/L盐酸溶液750ml,注入每个溶出杯,实际两取得体积与规定体积的偏差应不超过±%,待溶出介质温度恒定在37℃±0.5℃后,取供试品6片(个),如为篮法,分别投入6个干燥的转篮中,将转篮降入溶出杯中;如为浆法,分别投入6个溶出杯内(当在正文项下规定需要使用沉降篮或其他沉降装置时,可将片剂或胶囊剂先装入规定的沉降装置内。
),注意供试品不得有气泡,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转速,启动仪器,2小时后在规定取样点吸取溶液适量,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应在30秒钟内完成,按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酸中释放量。
于上述酸液中加入0.2mol/L磷酸钠溶液250ml(必要时用2mol/L盐酸溶液或2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 6.8±0.05),继续运转45分钟或按各药品项下规定的时间,在规定取样时间点吸取溶液适量,滤过,自取样至滤过在30秒内完成,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测定,计算出每片(粒)的缓冲液中释放量。
除另有规定外,在每个容器中注入0.1mol/L盐酸液900 ml,照
除另有规定外,将,并立即加入磷酸缓冲液(pH6.8)900ml,或将每片(粒)转移入另一盛有磷酸缓冲液(pH6.8)900ml的溶出杯中,照
磷酸缓冲液(pH6.8)的配制取0.1mol/L盐酸溶液和0.2mol/L磷酸钠溶液,按3:1混合均匀,必要时用2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8±0.05。
6.3结果判定
除另有规定外,判为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
酸中释放量
(1)6片(粒)中的每片(粒)释放量不大于标示量的10%;
(2)6片(粒)中有1~2片(粒)释放量大于10%,但其平均释放量不大于10%;
缓冲液中释放量
(1)6片(粒)中的每片(粒)释放量按标示量计算应不低于规定限度(Q),除另有规定外,限度(Q)应为标示量的70%;
(2)6片(粒)中的仅有1~2片(粒)低于规定限度,但不低于Q-10%,且平均释放量不低于规定限度;
(3)6片(粒)中的如有1~2片(粒)低于规定限度Q,其中仅有1片(粒)低于Q-10%,但不低于Q-20%,且平均释放量不低于规定限度Q时,应另取6片(粒)复试;初、复试的12片(粒)中,如有1-3片(粒)低于规定限度Q,其中仅有1片(粒)低于Q-10%,但不低于低于Q-20%,且其平均释放量不低于规定限度。
除另有规定外,判为不符合规定者,举例如下:
酸中释放量
(1)6片(粒)中有3片(粒)大于10%;
(2)6片(粒)中平均释放量大于10%;
缓冲液中释放量
(1)6片(粒)中有1片(粒) 低于Q-20%;
(2)6片(粒)中有2片(粒) 低于Q-10%;
(3)6片(粒)中有3片(粒) 低于规定限度;
(4)6片(粒)的平均释放量低于规定限度;
(5)初、复试中有12片(粒)中有4片(粒)低于规定限度;
(6)初、复试中有12片(粒)中有2片(粒)低于Q-10%;
(7)初、复试中有12片(粒)中有1片(粒)低于Q-20%;
(8)初复试中有12片(粒) 平均释放量低于规定限度。
以上结果判断中所示的10%、20%是指相对于标示量的百分率(%)。
6.4注意事项
,应注意介质pH值的准确性,必须按规定调节至6.8±0.05。
,在更换溶剂时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避免时间过长而使样品表面干燥而影响在缓冲液中的释放。
7 第三法用于透皮贴剂
7.1测定法
将释放介质加入溶出杯内,加温至32℃±0.5℃,使搅拌桨的下端距上层网碟的距离为25mm±2mm,将透皮贴剂固定于两层碟片的中央,释放面向上,再将网碟置于溶出杯下部,并使贴剂与桨叶底部平行,开始搅拌并记时,取样位置在介质液面与桨
叶上端之间的正中,离杯内壁不得少于10mm。
取样后应立即补充同温度同体积的空白释放介质。
7.2结果判断除另有规定外,同5.2项。
7.3注意事项同5.3项。
8 更改信息
修订号生效日期变更原因、依据及详细变更内容
无新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