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钒电池储能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钒电池储能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Biography:CUl Yan-hua(1 972--),female,associate researcher.
正极: V02++2 H++e=VO”+H20
V o=0.999 V(vs.NHE)
(1)
负极:V 2+一e=V”V o=一0.255 V(vs.NHE)
(2)(2】
式中:vo为氧化还原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标准电势。从
1998年,UNSW与Pinnacle矿业公司合作,并将专利权 转授予该公司。表1为UNSW主持的钒电池项目。
之后,UNSW仍然继续钒电池的基础研究并申请了胶体
表1 UNSW主持的钒电池项目 Tab.1 VEB projects established by UNSW
合作方 泰国石膏制品公司(Thai GypsumProductCo.,lad)
1989年,住友电]Z(SEI)的电站调峰用60 kw级钒电池建 成。运行5年,循环周期达1 819次。
1991年,研究钒电池溶液与碳电极之间的反应,电极材料 有GRC(graphite reinforcement carbon)和两种碳纤维(GF.20 and BW.309),研究证明BW.309最佳,并有多份关于钒电池 结构和溶液制备的专利问世[19】。
1993年,三菱化工(Mitsubishi Chemical Corp)从UNSW 获得许可,1994年,开发光伏系统用钒电池储能系统。50 kW× 50 h的(单个电堆为2 kW、10 kWh)钒电池系统建成,电流密 度为100 mA/crn2时可以1.2 kW/cna2的功率密度输出[20l。
1997年,横滨大学开展钒电池隔膜商业化的研究。离子 交换膜采用交联技术得到好的性能。钒电池电流效率达 93.5‰电压效率达87.7%,总效率达82%12”。
400℃热处理后性能大大改善,能量效率从78%上升至88% 以上。过充后电极电阻有增加,原因是石墨毡表面氧含量有变 化[8~“。
1991年,1 kw钒电池组研制成功,能量效率达90%以 上,泵损耗2%~3%;30~120 A放电时,放电容量达到理论 容量的85%:VOSO。浓度为1.5~2 mol/L,电池组循环周期 达100次…’”1。
(vm3)Technology Corp.1。2001年10月,Vanteck公司通过收 购Pinnacle公司59%的股份控股Pinnacle,从而拥有了钒电 池技术的核心专利权。2002年,Vanteck公司改名为钒电池储 能系统技术开发公司(VRB Power Systems),从事钒电池技 术的开发和转让。专利权的转让使钒电池技术得以在世界范 围内更广泛地发展。
澳大利亚国防部(Australian Defence Dept) 太平洋电力公司(Pacific Power)
配置 4kW,300套
4kW 4kW×1 h
用途 太阳能储能 潜艇备用电源 驱动高尔夫球车
建立日期 1993焦 1994焦 1995钲
电解液等专利,致力于提高电解液浓度和钒电池比能量。通过 化学再生、添加稳定剂、改变支持电解质等方法可以得到3 mol/L甚至浓度达4 mol/L的不流动胶体电解液用于钒电 池中,并为后续的商用钒电池系统提供技术指导。
1988年,全钒离子电池体系性能介绍见参考文献[4]。 1989年,钒盐溶解工艺获得专利【5]。对钒系化合物进行了 基础研究,对钒的氧化还原电对进行了动力学研究[6,7]。 双极板材料和电极材料石墨毡的性能研究表明:碳聚丙 烯复合电极,电阻率达0.21 Q·cm,电流密度为20 mA/ cm2,充放电时电压效率达91%。用聚氯乙烯(PVC)、尼龙6 (nylon 6)、尼龙11(nylon 11)、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高 密度聚乙烯(HDPE)与导电填充物制备复合电极,将石墨毡 与碳聚合物粘接制备电极,电池电压效率达88%。石墨毡在
1997年,SEI建成电站调峰用450 kW级钒电池,循环周 期达170次(1995年至今)。
4钒电池在日本的发展现状
从1985年起,日本住友电I(SEI)与日本Kansai Electric PowerPlant合作开发钒电池。由于日本是一个电力短缺的国 家,并且他们有多年的集团化开发大型化学液流电池储能系 统的经验,因此,他们着重研发固定型钒电池储能系统用于电 站调峰、风能储能及太阳能储能。
采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分别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
通过外接泵把溶液从储液槽压入电池堆体内完成电化学反
应。之后,溶液又回到储液槽,液态的活性物质不断循环流动。
其电池反应如下:
收稿日期:2005—03一18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基金资助项目
(20030325)
作者简介:崔艳华(1972一),女,重庆市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 方向为化学电源。
衡负荷,大规模光电转换、风能发电的储能电源以及作为边缘
地区储能系统,不间断电源或应急电源系统。该电池是目前最
有可能部分取代铅酸储能电池的理想电源。目前常用的钒电
池系统主要用于电网调节、太阳能、风能的蓄能等。
万方数据
v01.29 No.it
Nov.2005:
电源技术
综
述
2 UNSW的钒电池研究
钒电池的工作最早开始于1984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大学(UNSW)Marria Syallas.Kazacos提出将V2+/v”电对和 v”/vs+电对应用于氧化还原电池中,之后发现了5价钒离子 可稳定存在于硫酸介质中,使这一体系的实用成为可能f1]。 1986年,全钒离子电池体系获得专利I”。之后,该大学对钒电 池的相关材料,如隔膜、导电聚合物电极、石墨毡等进行了深 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
在电池下层的地下室中,不必占用太多空间。由于不存在复杂
的固相反应,因此电池寿命长,能耐受大电流充放。并且各个
单体电池的均匀性好,维护相对容易。可通过更换溶液实现电
池的“即时充电”,具备快速响应和超负荷工作能力;活性溶
液可重复循环使用,不污染环境等众多优势。
钒电池作为储能电源主要应用在电厂(电站)调峰以平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vanadium energy storage system
CUI Yan-hua,MENG Fan‘ming roma Academy ofEngineering Physics,P.0.Box 919—516,Mianyang Sichuan 621900,China)
large—scale VESS has a great demand for vanadium resources,therefore the wide spread of VRB will promote the utilization of
China abundant vanadium resources and accelerate the technology of regenerative power storage.
Abslract:The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B)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and was being successfully commercialized
since the concept of VRB was brought forward in 1984.The applications for stationa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spread widely because of its many advantages.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SS(VRB energy storage system)was reviewed.The VRB projects established by UNSW、SEI、VRB Power applied on energy storage system such as solar energy,wind turbine,load-leveling and the emergency power were particularized.The status of VRB in China was mentioned too.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术已趋成熟。在日本、南非等地用于电站调峰、太阳能储能、风
能储能的钒电池系统已接近商业化。近年来全球对储能系统
的需求快速增长,钒电池的优势及其成功范例展示了钒电池
在储能市场的广阔前景。本文将介绍钒电池的发展过程及在
储能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并对钒电池和钒资源优化利用的
关联做简要分析。
1工作原理及特性
、
1.1钒电池的工作原理
溶液化学的相关研究,对v*/vs+电对的电化学行为以 及钒溶液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研究[13~15]。
研究复合隔膜的制备方法并进行评价,对陶瓷、改性陶 瓷以及Selemion CMV、Nation 112和Selemion(type 2)、Se— lemion AMV等离子交换膜的性能及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 电池中水的迁移进行了研究,表明水透过离子交换膜的迁移 和钒溶液的充电态有关[16~18】。
UNSW的突出贡献在于发现了通过氧化钒(Ⅳ)溶液可 以使高浓度的钒(V)溶液稳定存在于硫酸介质中,从而使全 钒液流电池具有实用价值。同时他们所发明的从钒氧化物中 制备钒电池溶液的方法成本低,工艺性好,也是钒电池能够得 到推广的重要原因。
3专利情况
1993年,泰国石膏制品公司(Thai Gypsum Product Co., Ltd)第一个从UNSW获得专利许可,将钒电池技术应用于太 阳能屋。同时,三菱化工(Mitsubishi Chemicals)和鹿岛电厂 (Kashima.kita Electric Power Corporation)也得到许可在鹿岛 电厂建成200 kWx 4 h电站调峰用钒电池。1998年,UNSW 将专利权转授予澳大利亚尖峰矿业公司(Pinnacle VRB Ltd.)。 该公司于1999年将在日本和非洲大陆的专利许可分别授予 了日本住友公司(SEI)和加拿大的万泰克公司『Vant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