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初探
———以“与大师对话”主题活动课为例
密山市裴德中学李政军
随着前几年的课改声浪,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做得轰轰烈烈,但大家很快就发现: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课堂热闹非凡,而学生实际收效甚微.我一直在琢磨,这一理念本身应该是非常好的,是我们教学设计或者过程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与大师对话”名著阅读专题尝试性教学。
一.教学设计
依据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的阅读作如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
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依据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作如下建议:“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有
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和研究的过程。
”
依据三: 初二,学生进入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也正在形成。
他们渴望有更多的关注——既希望关注外界,又希望得到外界的关注,由于其视野的狭窄,他们往往只注重自己的
内心世界,自我意识膨胀导致逆反心理加重,进而影响对外界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综上所述,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了“与大师对话”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欣赏
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了解大师品格性情,洞察社会百态,从而达到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
们的语文素养,内化心灵,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
(二).目标: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的阅读思维。
(见“依据一”).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见“依据二”)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人格,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阶段设计:
活动分为上、下两期,从初三上学期开始,至初三下学期结束。
“上期”——与中国大师对话:苏轼、鲁迅、余秋雨。
理由:
苏轼:代表古代文人、古典文学,以诗词著称;
鲁迅:代表现代志士、现代文学,以小说和杂文著称;
余秋雨:代表当代文人,关注古今中外文化,思索文化,传承文化,以散文著称。
“下期”——与外国大师对话:莎士比亚、巴尔扎克
理由:
莎士比亚:代表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戏剧著称;
巴尔扎克:代表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以小说著称。
(四).方式及过程:
依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
用。
因此,在选题中,必须把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有学生来决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研究的专题。
只有这样,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每学期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选定一位作家,由此分成三组或两组,选定组长,由
组长组织本组人员开展活动:
.明确主题,理清思路,设计方案。
.根据组内成员不同的特长和爱好、水平能力的差异,实行分工:强强组合、男女组合、
多风格组合。
、学生用足够的时间查找该作家的个人简历包括逸闻趣事,阅读其作品、了解其思想。
、小组内充分交流讨论,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对初步的成果提出修改意见,解决疑难
问题,完善方案和内容。
、由组长组织成员设计成果展示活动方案,各组员认真准备。
、课堂上展示。
、总结:小组内集体口头总结,个人书面总结,教师总结。
三.过程简录(见附录)
四.总结反思
这次为期两个学期的“与大师对话”综合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留给了我们许多的思
考: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的亮点,也表现出不少的斑点。
简略总结如下:
.学生的阅读和参与活动的兴趣得到较大提高。
活动中,可以说同学们都十分投入,从首
先确定自己喜欢哪一位开始,到周末回家收集相关资料(没使用多媒体)仔细阅读,再到活
动前的演排,最后的上场,每一个同学都紧张而兴奋,每一个同学都积极而努力,尤其是组
长和主持人,更是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都使出来了。
.阅读视野得到拓展。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和古今中外的大师有“对话”,他们和同学有对话,和老师有对话,和自己有对话,和社会有对话。
他们不仅对这几位大师的文学作
品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好一部分同学还对文学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生发了探求兴趣。
.阅读欣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组内的同学对
自己选定的作家作品都认真阅读,认真思考,认真地观看、听讲、参与,活动课结束后还要
写一则随笔,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合作精神、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地提高。
.自身的性格得到完善。
由于视野的拓展和充分的对话,他们逐渐把眼光从自己身上放眼
到外界,从自己的感官享受放眼到人生的意义和德行修养上。
对每个问题的思索和热烈的讨
论至少在同学的心灵中也能“雁过留声”。
也许在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某个特定的时间和情景里,曾经“对”过“话”的“大师”会突然“出现”在面前,给他们灵感,告诉他们
眼下的路该怎么走呢!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有少部分同学参与度还不够,对作品的解读有的还停留在
较浅的层次,思考还不够深入,“对话”均体现得不够。
总之: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形式不拘,而目标不变:在这个动态的课堂上帮助学生
感受学习的乐趣、获取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
值观是根本。
我们应“因地制宜”,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课型和内容方式。
以期达到目的。
附录:
(一)丰厚的人生旷达的苏轼
与苏轼的对话
实况简录:
主持人:他是一代文坛盟主,建树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唐宋古
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开有一代诗歌的崭新风貌;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豪放
词风。
他才华横溢,涉猎广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与文同、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