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解决方案
什么是生态河道
• 生态河道是指具有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对外界的变化及污染既要保持一
定的抗逆性和稳定性,同时又具有较好景观效果的河道,更加突出生态作
用。
针对各种河道水体开展相应的
色的生态河道治理技术:
生态建设,整合出适宜当地特 我们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
特色
安全性原则
防洪安全第一 生态安全兼顾
综合性原则
防洪、治污、生态 景观、旅游、兼顾
生态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
生态与防洪兼顾 人文与景观兼顾 经济与社会兼顾
护坡、驳岸、景观 绿色经济、提升景观 以绿色植物为主。 改善环境,提升地价
生态河道综合整治思路
水力调节 截污控源 底泥处理 水体净化
模型预测
造生境营
生态驳岸
景观艺术
休闲娱乐
植物配置
(一)前期诊断---模型预测支持设计
生物-生态法应用于污染河道的治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持久、工
程造价较低、运行成本低廉、可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等特点,但 其处理效果易受水文和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同时系统、有效的后续管
理维护是生物-生态法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技术
河道生态治理技术
微生物净水技术是针对特定的水污染
化学方法
主要包括化学絮凝、化学除藻和重金属固定等。 化学法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等优点。但是利用化学方法需大量投加化
学药剂,成本高,同时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对水体的整个生态环境也会有一
定影响。此外,化学法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通常不具有可持续性,并没 有解决问题的根本。
生物/生态方法改
主要包括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和生物-生态 修复技术。
引江济太工程
物理方法
包括人工曝气、底泥疏浚、调水和机械除藻等。以上几种物理方 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河道环境污染问题,但均有不足之处。 曝气法:虽然能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和提高溶解氧,但 耗能、成本较高。 底泥疏浚: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破坏河道原有的生 态系统。 调水和机械除藻:能起到比较直观的水体净化效果,但不能作为 河道治理的长久之计。
恢复沿岸带湿地植物、逐步恢复全系列水生植物与生物多样性。
河道修复技术现状
现有治理措施
富营养化治理通常采用的方式: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生态方法 藻类控制:打捞、机械除藻或化学除藻等 营养盐削减:清淤、引水稀释、植物修复、生物调控等 环境控制:河湖联通、遮光、絮凝沉淀等
植物修复水库水体
源投放微生物分解污染物质,达到削减 污染负荷并保护水体的目的。
• 常用菌种:光合细菌、芽孢杆菌、 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 • 优点:见效快,针对性强。 • 缺点:适用范围狭窄,生境条件要
求比较苛刻。
综合技术的需求
污染反复 治标不治本 二次污染 成本昂贵 破坏水生态系统
还需开发处理速度快、去除氮磷效果 好、自动化程度高、综合性效果好、兼顾 生态景观、综合性集成技术。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综合解决方案
河道修复理念
综 合 环工技术、
防洪有效
截污到位 技术生态 水质改善
生态技术实
现环境治理 和生态恢复 ,融合景观 设计,实现
理念
生物多样
景观良好
艺术独特 经济可行 社会认可
技术和艺术
的完美融合 。
河道修复目标
“四位一体”的目标:“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功能齐 全的生态河道。
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
修复解决方案
内容提要
河道功能及问题现状
河道治理与修复技术现状
河道问题综合解决方案
河道主要功能
• 河道:是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 凹地流动的水流。 • 功能:供水发电、防洪排涝、航运、生态景观、休闲娱乐。,污染负荷大:沿河大量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河道,是河
道污染的根源。造成河水浑浊乌黑、蚊蝇滋生。
(2)底泥污染严重:河道多年未疏浚,底泥较厚,河床普遍增高。长期污 染过程积累导致底泥严重污染,从而导致河水黑臭。
(3)河流不成系统:乱填、乱封城区水体,少数单位和居民在河道两侧违
章乱搭,侵占蚕食,使许多河道不再畅通,甚至断流。 (4)河岸开发不合理,河岸带生态退化:城市化建设造成河岸带区域硬化, 使得河岸带地下水位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造成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 (5)河道破坏严重,结构简单化:裁弯取直设计理念造成河道单一化、河 网主干化。片面地强调防洪排涝功能,使得河道断面出现均一化倾向。
种作用在天然水体中并存,同时发生,又相互影响。
2017/11/27
河道治理的任务
(1)控制外源污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雨污分流进度进程,提 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逐步增强缓冲区截污、纳污、消污功能。
(2)消除底泥污染:合理利用生态疏浚,底层曝气,微生物菌剂,水生植
物修复,环境友好型药剂治理,消减底泥中的污染物。 (3)改善水质,消除黑臭:通过底泥理化调理技术、生态浮床构建技术、 生态溢流坝构建技术、土著微生物消泥技术、超磁分离技术、水下森林打造技 术等作用改善水质。 (4)打造生态驳岸,提高自然化率:在满足防洪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河岸 建设,打通水陆的物质循环通道,提高生物生境多样性。 (5)加强水生态系统修复: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恢复水生动物栖息场所、
河道污染的原因:
▄ 大量污染源的排入 ▄ 不利的水动力条件
▄ 上游水源较差
▄ 水系结构不合理 ▄ 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河道污染的程度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 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
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
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松花江 、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
河道为什么会污染?
当外界污染超过河流自净能力或污染负荷承载力时,就会发生的
水污染现象。
水体自净能力 物理作用:混合、稀释、扩散、沉淀、挥发 化学作用:氧化、还原、中和、吸附、凝聚、离子交换 生物作用:生物的吸收、降解、微生物分解释放 水体的自净是水体中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