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有序: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徐桂红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而于孔子本人来说, 他的一切思想学说乃至行为, 目的只有一个——建立一个稳定、和谐有序的太平盛世。
从孔子的这一终极目标出发, 才能全面而真实地理解孔子的整个学说。
(一)孔子处于春秋末年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这种变动即乱世总是伴有战争、暴力、民不聊生、道德沦丧等灾祸。
孔子对这一切深为忧虑, 他考察了历史的不同阶段并做出比较, 力图从历史的借鉴中寻求一条可行的出路。
保存在《礼记〃礼运》里的孔子回答官僚问的一段话中, 可看出孔子的态度:‚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已, 力恶其不出于其身也, 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 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 从笃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 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 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 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 以孝其信, 著有过, 刑仁进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 在势者去, 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天下有道的社会, 人伦道德皆值得赞赏, 人际关系和睦, 社会管理者唯贤是用, 而至阶级社会, 人各有私欲, 道德状况不比从前, 所以有了礼义制度。
‚礼‛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的, 用以调节人际关系, 禹、汤等帝王治理国家, 都是依礼而行的。
孔子自己虽未见到‚大同‛社会的‚大道之行‛和夏殷周王治国英才, 但却有此大志。
孔子还比较了夏殷周三代的不同社会特点。
《礼记〃表记》载:‚子曰:‘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 事鬼敬神而远之。
’‛夏代顺应规律, 依必然性而行事, 商代敬神, 而周代尊礼尚施。
周礼所遵循的是亲亲、尊尊, 以仁义为其内容‚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 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
‛(《礼记〃中庸》)周人否定殷人的尊神, 改为尊礼尚事, 强调人事, 这一点为孔子所称道。
孔子说:‚殷固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矣;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矣;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为政》) 周礼通过对夏礼和殷礼的保留与修改, 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内容与形式, 从而被孔子选择, 用以改变‚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
在孔子的心目中, 周礼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及其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秩序规定和道德伦理规范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也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手段。
所以, 他赋予自己的使命是‚克己复礼‛。
他教导人们要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
孔子对周礼所怀的敬意与追求,实质上是对周代道不拾遗、民风淳朴、遵守礼节的安定局面的憧憬, 他所谓的‚从周‛和‚尚礼‛实质上是追求太平、和睦的社会局面,反对暴力和动乱。
孔子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为‚天下无道‛。
无道的最明显特征是大量‚僭越‛现象的出现。
孟子形容当时的状况:‚世衰道微, 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 子弑父者有之。
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 仅《春秋》记载,国君被弑者就有三十六人。
孔子是站在周天子立场上修订《春秋》, 进行拨乱反正的。
可见, 孔子恢复周礼的根本原因, 并不是为维护已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也非主张社会倒退, 而是知识人士忧国忧民的一份良知。
在这份良知的驱使之下,他确立了自己追求和平理想社会的目标。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很注重现实。
一方面, 从他主张对‚周礼‛可以有所‚损益‛, 可见他并非食古不化。
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孔子对‚礼‛的前景没有估错。
而且, 与老子不同的是,孔子虽然也对现实不满, 也崇尚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 但他并不主张退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中去, 而是抱着‚君子从时‛的态度, 顺应历史潮流; 另一方面, 孔子没有超前于时代,去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国家, 而是参照历史, 尊重现实, 力图寻求一条‚复礼‛的途径, 将乱世所带来的灾祸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这个角度讲,司马公所言孔子‚居乱世而志在太平世‛是准确的。
随着战乱的结束与和平的到来, 孔子思想的作用逐渐显示出来, 因而能够被历代统治者接纳、改造和利用。
(二)孔子说: ‚天下有道, 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自诸候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 在孔子看来,要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 必须先从‚正名‛入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论语〃子路》)正名的最终目的, 是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等级化, 各就各位, 各守名份, 各司其职, 从而使混乱的社会稳定下来, 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所以正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以国为重, 是调节好君臣关系; 以家为重, 是调节好父子关系, 家国稳定, 天下太平, 就不可能再出现‚僭越‛现象。
孔子清楚, ‚正名‛只是一个策略, 能否实施和如何实施才是关键。
这就不能不对君、臣、父、子各有要求和约束。
在这个问题上, 表现出孔子不是复古倒退到西周奴隶制的上尊下卑的各守名份, 而是在对等关系下的‚正名‛。
他强调君、父对臣、子也要恪守名份, 尽好职责, 更要做好表率。
《论语〃颜渊》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 正是孔子利用语源上的关系, 说明正名的实质。
正者, 以正正不正, 要求在位者做好表率。
在他看来, 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 是在位者不守本份, 没有起到榜样的作用。
所以他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四书集注》第143页)。
为人君者, 只有‚修己以治人, 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才能治理好天下。
如果人君好为不义, 则‚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孔子注重贤人政治, 所以他对君主责备最殷, 把社稷的安危、人民的幸福, 都寄托在君主身上, 因而对君主不能不有所要求。
只有‚君事臣以礼‛, 才会有‚臣事君以忠。
‛以此相推, 父慈则子孝, 兄友则弟恭。
孔子的正名思想,意味着他既反对臣民犯上作乱,又反对君主欺凌臣下; 既反对‚乱臣贼子‛又反对无道的昏君。
其正名学说, 蕴含着一定的平等意识。
在恪守名份上, 君臣父子谁都没有任何特权。
但是, 孔子忽视了一点,那就是: 臣若不安分守己,君可以利用其特权加以制裁,而对最高位者君, 靠什么来约束和监督其行为呢?君一旦不守名份, 不尽其责, 臣除了冒死进谏, 别无他法。
因此, 君臣父子关系在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实施过程中, 往往成了臣事君、子孝父的单方义务。
这就是精英治国、独裁统治所有产生的重要原因。
正名,只是孔子实现其社会理想的基本策略。
他对君主治理国家的手段也提出了设想, 主张‚德礼之治‛, 即以礼治国, 以宽治国, 其好处在于‚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如果用法制禁令去指导人民, 用刑罚去制裁他们的‚越轨‛行为, 则民虽由于畏惧而千方百计地逃避刑罚, 却失去廉耻之心, 失去了道德的自觉性。
相反地, 如果用道德去诱导、教化他们, 并使他们自觉地用‚礼‛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则人民就会油然产生道德的自觉, 培养廉耻之心, 自然向善, 步入正道。
‚德礼之治‛的方法就是施惠于民。
他说:‚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就是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使民以时‛即不违农时, 以利于发展生产。
只有养民以惠, 才谈得上教化民心, 民才不致犯上作乱。
所以, 以德服民, 以礼教民, 以宽取信于民, 国家就会不治而治, 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孔子从不谈军事, 因为他反对武力, 反对战争, 他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纵使外交上也采取以德服人的方法, 由此可见孔子所代表的‚士‛阶层在政治上的善良与天真。
从理论上看,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从实践上看,既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又不成熟。
因孔子过于着眼于伦理道德和思想教育的作用,而颠倒了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况且他注重人治轻视法制,也不足为取。
孔子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手段与目的都是反暴力的, 这使他的思想和实践脱节。
尽管如此, 这些思想追求影响了历代知识分子的治国观念。
古有孟子将之继承并提出贤君仁政,近有胡适等人主张的‚好人‛政治, 至今仍有许多知识分子沉缅其中, 不倦追求。
但纵现历史, 从未见任何一个朝代靠‚德政‛而建立并繁荣的。
(三)因孔子只规定怎样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没有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结合, 也就是说没有看到社会的力量, 只承认个人的力量, 主张个人万能, 伦理万能。
因而, 社会理想的实现, 最终建立在从君主到百姓每一个人的‚仁‛之道德修养与实践上。
‚仁‛是孔子所有思想的核心, 是‚礼‛的根本内容。
从《论语》看,‚仁‛的内容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
可见‚仁‛是孔子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而‚仁‛的主要内容则是‚仁者爱人。
‛‚仁‛并非高不可攀, 孔子提出: ‚为仁由己‛,就是靠端正内心, 自觉追求便可得。
他还提出许多具体的‚仁‛的内容和方法, 如‚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巧言令色, 鲜矣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等等。
总之, 孔子讲‚仁‛就是以加强内在的道德修养协调好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最终达到太平盛世。
孔子希望实现这样的社会理想, 人人有德行、重修养、讲仁义、和睦相处。
在这个社会中, 君爱臣、臣忠君, 父爱子、子孝父,家宁国太平。
(作者: 陕西教育学院讲师徐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