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且号召
“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奋斗”。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所体现的“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特征,无
一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所规定的本质要求。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都显现着社会和谐的
特征,实现着社会和谐的要求。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
展的必然规律,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是充满和谐的美好的社会。马克思、恩
格斯认为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
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我们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
同时强调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这样才能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的最高目标不断前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党是在
总结新的实践基础上提出这个科学论断的,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内涵,也为我
们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反
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从而推动社会主
义社会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
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不是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经历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后,
我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提出的最基
本要求仍然是发展。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
过发展逐步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二者密切联系,
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
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
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体现“社会
更加和谐”的特征。十六大以来,提出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重要执政
任务,要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相处的社会”。并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作出
具体概括和具体规定。 十六届六中全会还强调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并
且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实际上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以及我们
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追求出发,对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根本原则和要求。我们党领导全
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
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和目标。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要将这一科学论
断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通过牢牢把握这一科学论断,更加全面
深刻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谁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这些基本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
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用和谐发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鲜明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我们已经具备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但还缺乏充分条
件和优势。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只能是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
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去克服前进道
路上的困难。总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有利于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51508A19 秦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