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的认识”教材结构解读研读教材首先要通读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从宏观上了解教材,才能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只有理解了教材的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弄去脉,才能更好把握新教材。

我想老师们首先要对“全册书的教材知识体系”有个总体的认识: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几部分知识。

而关于“数与代数”又有以下相关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

2、数的运算:运算内容、运算方法、算用结合。

3、式与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简单方程及其运用。

4、常见的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质量、时间单位等的意义和改写。

5、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其运用。

6、数学思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幻灯插入:全册教材知识结构电子表格)通过看以上的教材知识结构图,我想老师们应该在脑海中建立这么一个知识网络: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把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一、“数的认识”教材单元标题的整理我们首先以人教版1—6年级十二册教材目录为线索,对数与代数领域的“数的认识”内容的单元标题做一个整理。

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数的种类有: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

(2)内容变化:①明确规定了0是自然数。

过去教材把“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的数,叫做自然数”、“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

”而现在则是:正整数和0统称自然数。

②增加了认识负整数的教学内容,从而在小学阶段完成了对整数的认识。

(3)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材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将数概念的教学划分为若干阶段。

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认识,再系统教学。

初步认识安排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安排在四、五年级。

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

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

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与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先教学小数。

二、“数的认识”教材具体例题的整理“数的认识”教材结构表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数的认识”结构表中“整数认识”部分,在知识目标的组织顺序与结构方面有这样的特点:从具体实物——生活情境——再抽象出数的模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低到高年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目标(一年级是告知、二三年级是自主归纳、四年级是引导迁移),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下面结合教材结构表谈谈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三、“整数的认识"教材解读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的概念是认数教学的任务。

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理解意义、培养数感”。

(一)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包括:数的含义。

如: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探索各种数之间的联系。

计数技能。

如:能认、读、写数。

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如:会比较小数、分数、百分数大小。

数学交流。

如: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数学活动。

如:能找出l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小于100的所有倍数。

1、让学生在生动其体的情境中认识数。

数概念的教学应该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

如:结合情境认识10以内的数,是认数的开始,这阶段的教学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重要。

有的老师认为,许多学生入学前都已经会数数,现在只要写好数就行了。

其实不然,教学lO以内数的认识应注意:①物体个数与数一一对应,不能允许口中按顺序数数,却不能与物体个数对应。

②物体个数与数字一一对应.每个不同的数量与不同的数学符号对应。

③注意选择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如3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3个的物体,而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质量等状态无关。

④知道数的作用不但可以用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表示顺序。

如3可以表示有3个物体,也可以表示第3个物体。

2、理解数的意义要与数的读写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正确理解数的意义是读好数、写好数的基础,可使学生在读数、写数时事半功倍。

例如:在认识整百数时,可让学生经历以下过程:①让学生数小棒、小方块或其他各种不同的物体,亲身经历数数的过程,真实感受100有多少,发展学生的数感。

②亲自动手把10根小棒捆成1小捆,再把10捆(100根)捆成1大捆,经历100个一到1个一百的过程,建立以“百”做计数单位的概念。

③经历1个一百到几个一百的过程。

把各自的一百放到一起,就是几个一百,通过合作得到几百。

由于有前面数数的经历,容易使学生明白:几个一百是几百,几百就是几百个l。

④借助计数器上的算珠与实物的对比,体会一个算珠放在不同的位置上,可以表示1个、10个、100个,实现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飞跃。

⑤实物、算珠与写数、读数的对比。

如用含有300根小棒的3大捆小棒,与计数器百位上的3个算珠,和写法300对照起来,最终完成对几百的认识。

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初步渗透位值制思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数的读写的目的。

反之,熟练地读数、写数,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读写教学中要注意:在低年级,对数的分解和组成,要作为基本的技能来训练;在高年级,要在读写中体会数的分解与组成。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

(二)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数的意义有重要作用。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计数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

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1、认识10是关键。

学生从认识1,2,3…起,老师就应帮助学生体会,数字是用来表示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数量的,每一个不同的数量,都用一个不同的符号(数字)来表示。

当数量从9增加1到了10,按理应该用一个新的符号来表示,但这样一来,如果每一个不同的数量,都用一个不同的符号(数字)来表示,就需要有无限多的符号。

前人在9的后面用“10”来表示,没有创造使用新符号,而是创造了一个数位。

十位上的“l”就代表10,这样就方便多了,一个10和几个1是十几,就有了11,12,13…,这就是位值制的基础。

这样,0到9十个数字就可以表出生活中无限多的物体的个数。

这个创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与符号性的好处。

所以,教学中建立好10的概念非常重要。

2、按单位数数。

为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可以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

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就要明确地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

学习比万大的数,可以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

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

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3、不断扩展数位顺序表。

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应不断扩充完善数位顺序表。

从认识10—20的数起,就让学生了解个位和十位。

认识百以内数时,及时补充认识百位。

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第一次出现了数位顺序表。

在认识整数的最后一个单元里,学生将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以及比亿更大的数。

数位顺序表可以分两次扩展,先扩展到万级,再扩展到亿级,表里的内容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

学生必须通过填写,清楚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关系。

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还应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十进制计数法。

(三)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形成数感。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和各种各样的数字打交道,并有意识地把一些现象与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

例如:“瞧!你家的客厅真大啊,有30平方米吧”,“今天的天气太热了,有37度了”,“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概有500米”等等。

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用进行具体的运算,但为何会把这些现象与相关的数字联系起来呢?这实际上是数感在起作用,当人们把一些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

每个人都有这种数感,它其实就像人们平常所说的“语感”、“乐感”、“方向感”一样,是一种对于事物或现象、属性方面的敏感性,而数感就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使人的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人们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新课程标准》是这样描述数感的:“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感,使得当我们遇到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怎样建立数感?1、在观察中启蒙数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例如:认识“0”时,启发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表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直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在温度表上、方向图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日历上表示日期,在电话、车牌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

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样,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2、在体验中建立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