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这里的社会需求
是指人的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
弗洛伊德曾提出无意识的概念,指由于家庭、社会的权威或戒律,造 成个人被压抑的本能不能进入意识层次。 弗洛姆提出社会无意识概念,指以 “占有”为生存方式的社会中,体 现自然人性的意识被压抑,被阻止进入主流的社会意识层次。 在这种社会中,统治集团不仅用暴力压制和威胁无特权的人,而且用 社会意识形态压制人们的心智和情感,使他们满足于命运、安于现状。 统治集团还通过文化及社会禁忌等“过滤器”,阻止对社会的真实认 识及体现人性的真理进入社会意识,将它们压抑在无意识深处,使人们安 于生活在幻想的锁链之中。 正是这些被压抑的无意识才真正体现人的精神和人类的未来。因此, 必须研究社会无意识,批判虚假的意识形态,进行体现人性的思想变革。 这样,才能使人从异化的社会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从不自由的梦幻者变 为觉醒的、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
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 ,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 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我的行为;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 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五)拉康的“语言维度的精神分析”
雅克· 拉康(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 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是把主体心理分为三个层面,即: 实在界:无语言境界。混沌状态,基本的需求满足。人一 直想回却回不去的状态。 想象界:前语言阶段。镜像阶段。知“他”不知“我”, 实则通过“他”建构“我”; 象征界:语言阶段。真正进入文化领域。屈服于语言的规 则(父的法)才能表达“我”,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在 象征秩序中实现“我”的完满。(然而这种完满却不可能达成 。)
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 原因。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论
意识:意识是人的心理状态中的最高形式,是诸心理因素 的统帅者,它面向外部世界,完成着感知的作用。 前意识:指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前意 识扮演“稽查者”身份,防止潜意识本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潜意识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 ,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和欲望,尤其是性的欲望。这种本能服从
和精神分析专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她所创造的一个最基本概念是“基本的焦虑”。她认为人 不是受快乐原则统治,而是受安全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生来的 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这种不安全感又直接
导致了焦虑。解除焦虑就成了人主要的无意识冲动,成了人行
为的主要内驱力。 她强调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双亲在对人格形成中
大众传播心理学
主讲教师:赵剑
第四章 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一、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主张 二、新弗洛伊德主义 三、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一、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主张
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 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
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
一个人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需要经验的帮助,只要
处于与祖先相似的环境,就会出现与祖先相似的行为。
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 意识的造化。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 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集体无意识)造就了歌德一样。
荣格的“原型”
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 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即原型),原始 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原模型,其它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
(七)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所提出,对婴儿而言,客体
指满足需求的事物(人)。重要假设:“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
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後的人际关系”。 1.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在于“寻求关系
的建立”。
2.个体在早期与重要他人的互动经验(尤其是与照顾者之 间的互动经验)是个人的自我概念、对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绪 发展与亲密关系发展的基础。 3.语言发展前的幼儿,其生命经验并不是空白的:凡经历
(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阶段论
①口欲期(0-1岁,口腔成为快感中心。 ) 口腔攻击型人格:婴儿期口腔未获得满足;悲观、敌意和攻击性
口腔滞留型人格:幼儿克制排便;守秩序、爱清洁、固执、吝啬。 ②肛门期(2-3岁,肛门成为快感中心。) 口腔攻击型人格:幼儿报复排便:冷酷、龌龊、破坏性。 口腔依赖型人格:婴儿期口腔被过度满足;不寻常的乐观和依赖
儿童到3岁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的性心理眷恋。 ③性器期(4-5岁,性器官成为快感中心。) 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 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
④潜伏期(6-12岁,力比多处于休眠状态。)
⑤生殖期(青春起开始) 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格实际上在人生的第五年就已经形成
他通过详尽考察潜意识而归纳出其主要特点,即原始性、
主动性、非逻辑性、非语言性和非道德性。 【注】本讲稿中约定 “潜意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
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
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
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的东西,不能把它看成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
3. “俄狄浦斯情结”是道德和宗教的最终根源 在史前的原始部落中,俄狄浦斯情结驱使儿子们杀死父亲 ——统治全部落的最高权威,并且分而食之。在这过程中,在 满足妒恨父亲的感觉的同时,却又产生了对父亲的敬仰。这种 犯罪感驱使他们搞起了图腾崇拜。在第一个禁忌(保护图腾动
也表现于其它活动。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一个形象的比喻:“高出水面的一些小海岛代表一些人的 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海滩 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小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 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一种超个人的种族经验,是由人类祖先世代 遗传和积累的经验所组成,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探究)对内疚(被动接受)的冲突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学习)对自卑(失败)的冲突 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我是谁!)和角色混乱(我是谁? )的冲突 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敢于交往)对孤独(怯于交往)的冲突 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促进发展)对停滞(阻滞发展)的冲突 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调整接纳)与绝望期(悲观绝望)的 冲突
的作用。认为人格结构是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的组合。
(四)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 最重要的理论家。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片面性在于把人性片 面地归结为饿、渴、性等生物需求,而实际上人性中还包含着 属于社会过程的产物的需求。
过必留下记忆。
Mahler 的【心理的诞生】发展阶段与特征
阶段 1.正常的自闭 2.正常的共生 时期 出生至 3,4 周 4,5 周至 4,5 月 特征 婴儿在母亲的照顾下,满足各样的需 要,自我陶醉时期 共生表现在婴儿和母亲相互的情绪依 赖。客体关系尚未建立。全能的一体感 的发展 5 月至 婴儿对母亲微笑表明是与特定的另一个 7,10 月 人联系 7,10 至 小孩易于分辨自己的和母亲的身体,和 15,16 月 母亲建立一个特定的联结 16 至 小孩会与母亲分享每个新能力的获得和 25 月 每个新经验,更知道分离,尝试各种方 法取回曾经与母亲有过的联结(既独立 又依赖) 3岁 小孩必须发展一个母亲一致的內在表 征,可以忍受与母亲分离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 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他反对弗洛伊德对性欲的过分倚重,吸取了柏格森生命冲 动的思想,不同意把力比多看做一种单纯的性力,主张把它看 做一种生命力。他强调要在比弗洛伊德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力
比多概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它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
3.分离-个体 分化 化 练习 回复
客体的恒常
三、精神分析与大众传播
(一)潜意识与广告说服 (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与大众传播的对象性 (三)集体无意识与节目内容的区域性、民族性和人类共性
(四)无意识审美与信息传播:美和真的捆绑传播
(五)漫画心理防御机制
(一)潜意识与广告说服 1.潜意识广告(效果有争议) 派克瑞(1950)实验:电影放映过程中,每隔5秒便以
二、新弗洛伊德主义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三)霍妮的“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
(四)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
(五)拉康的“语言维度的精神分析” (六)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七)客体关系理论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精神病
物不受伤害针对着杀害父亲的罪恶)的基础上萌发了宗教,而
第二个禁忌(禁止与相同图腾的妇女发生性关系)则是人类道 德观念的起源。
(五)弗洛伊德学说具有两个明显的局限性
一是它的泛性欲主义 倾向;
二是它片面地强调了
人作为生物所具有的本能 和欲望,忽视了社会因素 对人的作用。
精神分析与影视广告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使人产生“性幻想”或创造与性有 关的形象、符号推动力的就是“性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