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地铁考察报告 - 周运斌

欧洲地铁考察报告 - 周运斌

欧洲地铁考察报告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周运斌2010年3月6日至3月20日,由深圳市地铁三号线投资有限公司组织,以工程部经理孙波为团长,由中铁二院(设计总体总包单位)、深圳市交通管理局、铁科院(管理公司)、中铁城业(3104监理)、汕头达濠(3104承包商)、中铁一局(3109承包商)、中铁十六局(3152承包商)等单位一行11人赴法国、西班牙、德国等国考察当地的地铁建设情况,考察组成员在巴黎实地感受了便捷的地铁服务,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主持西班牙地铁系统设备升级的承包商—庞巴迪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在德国参观了全球领先的盾构机制造商海瑞克公司总部并进行了技术交流,取得了一定的考察成果。

现将此行取得的主要考察成果报告如下:一、巴黎的地下铁道(一)巴黎地铁线路路网介绍巴黎交通线路路网如下图所示:图1 巴黎轨道交通路网图一般所说的巴黎地铁是指主要在市区内运行的用“M”标识的14条线路(即M1~M14),设站距离小,服务覆盖好,据说在小巴黎(环城路以内)任何一个点步行不超过500米就都能找到地铁口;另外还有开到郊区的郊区线,用“RER”标识,有A、B、C、D、E 共5条线路,市区内设站距离较大,与地铁站有车站可以换乘;除了这两种路线以外,从地图上还可以看到以“T”为标记的轨道交通线,设于城市外围,有T1、T2、T3共三条线,估计是起到外围联络线的作用,如位于南面的T3号线就分别和地铁8、12、13、4、7号线及市郊线C、B线均有换乘关系。

(二)地铁乘坐体验1、到达地铁站我们在巴黎住的宾馆位于巴黎北偏西一条叫BOULEVARD JEAN JAURES 的大街旁,环城路以外不到300米,穿过绕城路约200米左右即有一个叫Porte de Clichy 的M13号线地铁站,该站同时也是地铁M13号线与市郊线C线的换乘站。

在酒店前台有免费提供的地图,通过与前台接待员用简单英语加手势的交流,搞清楚了我们在地图上所在的方位后,晚上九点,我和同事一道两人就开始了我们在巴黎地铁的“冒险”之旅。

根据酒店前台指引的方向前进,我们看到了下面的地铁出入口标志牌,第一步目标达到。

图2 地铁出入口标志 2、购票图3 巴黎地铁检票口进到通道里面,我们没有看到欢迎的面孔,首先看到的是——检票口。

我们并没有票给它检,只好去找。

先看到一个应该是自动充值机的东东,又在通道里东穿西穿找到了一个设在另一个检票口外的人工售票点,每票1.3欧元。

我们身上都只有最小50欧元的钞票,售票员找不开,于是又奔到地面上去换零钞,没想到换的10欧元的售票点依然找不开,由于语言问题沟通无果,最后我想到可能是买两张票需要找0.4元的硬币不够,如果买3张票就只要找0.1元的硬币给我们就可以了,于是给售票员要求买3张票,成交!3、进站图4 Porte de Clichy车站站台进了站后我们才知道,这个站开往两个方向的站台和线路都是完全分开的,我们所进的站台只能前往进城的一个方向(终点站Chatillon),幸好我们不是在第一个遇到的检票口进的站,否则要么就出城,要么还得出去重新买一次票(从前面的检票口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墙上有开行方向的标志,只是我们当时还没注意到)。

在站台等车的时候,我们很幸运遇到一位浙江去的华人,看我们不识路的样子和我们搭讪,跟我们说了M13号线在北边有两条支线,我们在其中的一条支线上,需要正确的选择到开往我们这个方向(终点站Asnieres Gennevilliers)的列车才能返回出发点,我们心里也就多了这根弦。

站台上的标牌标明了本站台所乘列车的方向(终点站Chatillon)和即将到站的两列车的等候时间,可以看出两个时间差为9分钟,这说明在我们所在的这条支线的列车行车间隔时间为9分钟,与此对应的主线行车间隔时间应该是4.5分钟。

4、换乘我们的计划是在市区通过换乘不同地铁线绕一圈回到起点,由于换乘交叉点非常多,可以有很多选择,最后我们选定的路线根据临时情况又有调整,最终我们实际的乘坐路线为:Porte de Clichy→M13→Saint Lazare→M14→Châtelet→M4→Gare De l'Est→M4→Gare du Nord→M5→Stalingrad→M2→Place de Clichy→M13→Porte de Clichy。

(1)Saint Lazare第一个换乘站Saint Lazare,是地铁3、9、12、13、14号线、市郊线E线的综合换乘枢纽站。

回来后仔细研究地图和照片,再加上上网查找资料,发现还是一个火车站,翻译过来叫圣拉扎尔站,主要搭乘前往法国西部地区的乘客。

我们经过了一些复杂的换乘通道、楼扶梯,不过在人行通道里随着一个又一个下面这样的指示牌还是顺利找到了14号地铁的站台。

图5 Saint Lazare车站换乘厅一图6 Saint Lazare车站换乘厅二图7 换乘指引路标一 (2)Châtelet第二个换乘站Châtelet,是地铁1、4、7、11、14号线、市郊线A、B、D线的综合换乘枢纽站,是巴黎最大的地铁及市郊线换乘中心,位于巴黎市的中心地区。

我们并没有走到像Saint Lazare车站那样的换乘大厅,只是随着路标找到了4号线对应的站台。

图8 换乘指引路标二(3)Gare De l'Est、Gare du Nord第三个换乘站Gare De l'Est的中文名应该叫火车东站,是地铁4、5、7号线的换乘站,也是乘火车前往法国东部的火车站。

第四个换乘站Gare du Nord的中文名应该叫火车北站,是地铁4、5号线和市郊线B、D、E线的换乘站,也是乘火车前往法国北部的火车站。

在Gare du Nord车站有非常宽阔的换乘大厅和非常复杂的楼、扶梯系统,不过我们已经很老练了,不费周折就找到了M7号线的站台。

图9 Gare du Nord车站换乘厅一图10 Gare du Nord车站换乘厅二(4)Stalingrad,Place de ClichyStalingrad和Place de Clichy站分别是地铁2、5、7号线和地铁2、13号线的换乘站,比起前面几个换乘枢纽大站来说,这几个站就简单多了,不过对我们而言,其实也只是按图索骥,没有什么区别。

地铁2号线是此行唯一的高架线,换乘也都是在付费区进行的(前面的换乘也都是),不需要再次购票。

5、回程在Place de Clichy站乘坐13号线往回的时候,遇到了最初说的选择哪条支线列车的问题,两条支线分别用蓝色和黄色标识,我们要乘坐的是前往Asnieres Gennevilliers方向的列车,看了下面的标识,又已经有了那根弦,我想应该不会有人再搞错了吧。

图11 Place de Clichy车站标牌一图12 Place de Clichy车站标牌二(三)巴黎地铁的几个特点通过我们有限的实际乘坐体验和小范围内的观察,大致可以对巴黎地铁得出以下一些体会:1、站台形式巴黎所有的地铁车站均为侧式站台,即两个方向的列车线路并列,站台分别设于线路两侧,在一个站台上只能乘坐一个方向的列车,而要乘坐另一个方向的列车则需要换到另外一个站台去。

与此相反,我们国内建设的地铁线路则基本上都是岛式站台,两个方向的线路分别位于站台的两侧,在同一个站台上可以选择乘坐前往不同方向的列车。

以前一直觉得岛式站台车站对乘客使用比较有利,一是站台空间可以被两个方向的乘客同时利用、相互调剂,提高使用效率,二来乘客也可避免在下站台的时候错误选择。

通过这次巴黎地铁的乘坐体验,发现其实侧式站台也没那么可怕,至少我们除了在首发点差点下错站台外,其他时候都准确无误地找到了我们需要等候上车的站台。

而且我还发现,通过车站内完整的标示导向系统,侧式站台的车站更接近于实现了现在流行的所谓“管道化运输”的理念。

此前在伊朗也坐过德黑兰的地铁,他们的地铁前期也是法国人给他们建的,也全部是侧式站台,车站采用侧式站台对区间隧道结构形式影响较大,德黑兰地铁的区间隧道就是采用的双线隧道结构形式,采用矿山法施工或盾构法施工的都有,上下行线路之间设置渡线非常方便,对土建工程基本没有影响。

国内地铁一般采用的岛式站台车站,区间一般采用盾构施工的单线隧道,但上下行线路之间的渡线设置非常麻烦,一般都是采用明挖法施工或把车站加长,把渡线部分包进车站设计,由于线路埋深一般在15米左右,轨道层上部的空间有采用覆土回填或做地下一层结构留待物业开发使用两种处理方式,由于覆土厚度一般都接近10米,结构受力较大且覆土本身工程量也较大,故一般都采用做成地下两层、地下一层留待物业开发使用的方式处理,但很多车站的地段位置地下空间开发的商业价值不大,故也经常造成业主和设计方对具体采用何种处理方式甚为纠结。

图13 巴黎地铁的典型侧式站台(无安全门)图14 巴黎地铁M14线的典型侧式站台(有安全门)图15 深圳地铁大剧院站岛式站台2、装修及屏蔽/安全门从上面的几张图片还可以看出,巴黎地铁站台和轨道之间一般是没有屏蔽门/安全门的,而现在国内建设的地铁线路则基本上都采用了屏蔽门(地下站)/安全门(高架站),这是因为屏蔽门/安全门是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技术,巴黎地铁太老了,大多没赶上这个时髦,但毕竟“时尚之都”的觉悟还是挺高的,在1998年通车的M14号线就已经用上安全门了。

对比一下上面巴黎的地铁和深圳的地铁,就可以知道跨世纪是什么意思了,巴黎地铁1号线于1900年通车,全部建成于二十世纪,而深圳地铁则建成于二十一世纪初,其装修较之于巴黎地铁,真有天上地下之感,这也算是后发优势吧,不过从地铁交通的大众属性来讲,地铁的装修主要不应讲究豪华,而应从经济、适用、耐用方面重点考虑较为合理。

3、换乘通道/楼梯、出入口换乘通道有做得比较宽大的(一般是多线综合换乘站的主换乘通道),但大多都是做得很窄的(一般是通往某一条线的一侧站台),我们甚至在一个高架站看到换乘楼梯和出站楼梯宽度只有1米左右的。

在我们看到的车站中,经常看到一侧站台就只有一个出入口,而且设在站台的端部,如果是在国内肯定是不满足消防要求的(GB50157-2003第19.1.16条规定“站台公共区的任一点,距疏散楼梯口或通道口不得大于50m”),也不知道他们的消防是怎么规定的。

还有的通道可能是漏水的原因,顶部补了好些疤。

图16 主换乘通道图17 到单侧站台的换乘通道图18 某高架站的出站楼梯(左)和换乘楼梯(右)图19 侧站台无通道出口端图20 侧站台有通道出口端图21 通道顶部的“补疤”4、车门和国内的地铁到站后全部车门都打开不同,巴黎的地铁车辆到站后大多需要乘客操控才能打开,车门内外都有开门的装置,上、下车的人都可以打得开,操作也比较简单,不过对于没坐过的人来说心里还是有点虚,好在地铁里的人多比较热情,看到有困难时是会帮忙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