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超级育儿师有感

读超级育儿师有感

读超级育儿师有感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读《超级育儿师》有感
再读兰海的《超级育儿师》依然有很多感触例如,兰海老师提到很多父母都会说这句习惯句式这个不着急,等他长大就会了。

那么六岁以前有什么是不能错过的这不能错过的成长内容肯定不是识字数学或英语,而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却能影响终生的内容。

她讲到了一个实例,不到三岁的丢丢属于不会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他用尖叫用激烈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需要学习情绪表达的关键时期,家庭转换生活地点,三岁多的孩子还没有适应新环境就去了幼儿园。

由于语言不通,丢丢只能用尖叫让老师和别的小朋友明白他在害怕,他在拒绝,他在难过和愤怒。

接下来的一年,妹妹出生了,父母注意力又转到了妹妹身上。

父母没有时间教丢丢应该怎么做,所以,丢丢只会有尖叫来表达自己,因为周围的人能听懂。

不过兰海老师说丢丢的问题不是没人教,而是有一个不合格的示范对象不会控制情绪的妈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

也许父母没有意识在教,但是行为已经被孩子看在眼里。

孩子们语言、行为方式都是在模仿身边的成年人。

成人自以为是的态度,以及他们那些错误的、不恰当的行为,其实都被孩子看在眼里。

这些潜在的矛盾,总有一天会引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现实冲突。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两种:纠正孩子的不当言行,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对错。

然而,父母很少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他们采取的方法大多是以道德上的劝说和口头上的训诫为主的。

一旦这些做法都无效,他们就要采用鞭打和责骂的方法了。

但是,父母在拥有体罚孩子的权利的同时,也背负上了双重的责任:一是父母要在没有抵抗力的孩子面前,表现出绝对的权威和说一不二的威严;二是父母必须在行为举止方面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如同一句谚语所说:推动者摇篮的那双手,掌握了整个世界的未来。

然而,一位母亲,即使她在童年时只靠耐心和练习便顺利学会了最简单的工作,她也不会将这套方法用在自己孩子的教育上。

而一位少年得志的父亲,可能也会因为懒得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人格,而不去用心观察孩子。

结果,很多父母都放弃了自己的重大责任。

当一个纯真的孩子降生到一个家庭时,原本孩子互相指责对方缺点的父母,现在突然一下子要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突然要面对一项新的责任完美无缺。

教育孩子,指导孩子改正缺点,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导孩子。

学会做人,再做父母。

你是这样的吗
扪心自问,谁没有说过谎即使已经为人父母,这种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我们一边教育孩子要诚实,另一边却谎称生病,跟领导请假。

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彻底瓦解了,孩子会对成人的社交产生疑惑。

父母费尽心思才让孩子形成诚实的意识,而我们自己却从未反省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说谎行为。

那些费尽心思想鼓励孩子养成诚实品德的成人,其实常常让孩子被谎言所包围。

作为父母,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

自从孩子成为我们家庭中的一员,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的任务就是协助、引导孩子。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心理冲动,并寻求帮助他们的方法。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有三项原则。

第一,尊重孩子所有正在进行的合理活动,并努力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

内在潜力是促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进行努力的动力。

但我们却常常漠视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潜能。

当谈到孩子的活动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只有孩子曾经被我们观察到的某些特定行为。

事实上,孩子活动的真正征兆并不是非常明显的。

还记得我们的孩子小时候,经常把手里拿的东西反复的扔到地上吗我们并不明白他的真正目的,或许他是想听各种声音,再或许他是在研究自己的小手能做各种不同的动作呢!发现新事物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请不要剥夺孩子寻找快乐的权利。

如果你在孩子不断扔东西的时候干脆把东西拿开,你就是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机会。

第二,我们必须全力支持孩子活动的愿望,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从一个孩子能持续做多少次同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意志力如何。

诚然,孩子能够自然而然的成长,但这句话只有在孩子获得了充分练习的情况下,才能称得上完全正确。

第三,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与孩子的相处方法。

因为孩子的情感,尤其是对来自外界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细腻敏感。

如果我们在分辨孩子生活中流露出的细腻情感时,既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爱心;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那么很可能只有在孩子出现激烈反应的时候,我们才能察觉到孩子的异常。

这就为时已晚了。

当孩子感到不快乐时,成人对孩子说没关系,
不要紧,容易使孩子与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样不但能鼓励孩子面对情绪体验,同时还能引导孩子自己排解情绪。

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但每一个孩子个性迥异。

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模式是通用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

本书中的教育理论肯定不是适用于每一个孩子,那么,我们就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从中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理念。

孩子对父母来说是唯一的,我们并不希望他的未来多么辉煌,但我真真希望他的身心是最健康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