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资源复习题

文化资源复习题

1.小说:是一种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由于它可以采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深刻细致地刻画人物的性格,且不受时间、空间和真人真事的限制,可以更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示社会本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历史遗存:是文化资源的核心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性资源。

从广义角度看,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物迹,都属于历史遗存的范畴。

历史遗存是指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从事众多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留存下来的遗址、遗迹、遗物等。

历史遗存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筑、艺术等特点和水平的客观表现和真实反映,更是人类智慧文明和创造实践活动的结晶。

诗: 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民俗: 即民间风俗,通常是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象,是广大老百姓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

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散文。

民俗资源的教育功能:民俗资源在产生之初,总含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这便使之与教育功能联系起来了。

个人的喜好和行为不可能成为民俗,只有社会的、集体的习俗融合在一起才能成为具有教育功能的民俗资源。

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民俗资源对每个人都具有教化的功能。

人们常说社会是个大学堂,民俗正是这个学堂中一名重要的教员。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3、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4、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时代性。

4.文化艺术产品在文化生产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一文化艺术产品导致文化生产的进行。

二文化艺术产品有助于文化消费者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三文化艺术产品为文化产品的再生产增添内涵。

四文化艺术修养是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必备条件5. 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具体体现:一、保护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

世界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性格特征和精神精粹所在,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所保存的大量的文物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世界各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

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从文化遗产中广泛汲取养分。

二、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

世界上各民族发展历史不同,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据遗留下来的文物去研究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需要用文物考古来证实历史文献的正确性。

文物的证史和补史作用,是其它史料所不能替代的。

三、文化资源是科技创新和文艺创作的重要借鉴与源泉。

历史不能割断,发展需要借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才能创造出新的民族文化。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众多文物中,有不少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品,如古滇文化中的青铜文物、建水文庙、大理三塔等文物建筑,这些文物为不同行业的今人从事创造发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文化资源在扩大对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用文化资源,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是发展旅游业的特色和优势之一,是世人了解、认识某个地方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

6. 民俗变异形成的原因:1.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现象。

这种传承方式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灵活性2.民俗的变异受地域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3.民俗的变异受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影响。

4. 民俗的变异受到地域观念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补充: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同时又与历史性、地方性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的传承性不能理解为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各地照办,毫不走样,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变化。

因此,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是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基础上的传承。

变异性事移风易俗最可运用的特征,只要认真探讨变异性的科学规律,积极推动旧俗向新俗转化的工作,推陈出新,删繁就简,使民俗中许多事象逐渐从落后变为进步,从愚昧变为文明,。

继承优良传统,革除旧习陋俗。

7.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主要原则:(一)冻结保存原则:即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

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例子(二)整旧如故原则: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

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

例子(三)慎重重建原则: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

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

重建有纪念意义。

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

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例子(四)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原则: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

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例子(五)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原则: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

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六)保护历史环境原则: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

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

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

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再根据情况处理。

8. 人为因素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人为因素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建设性”破坏,在城市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不顾历史文化资源与名城保护的审批程序,擅自拆除或改建历史文化资源,破坏原有文物环境的传统风貌。

二是“保护性”破坏,由于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够,对文物修复保护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往往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好心办坏事,甚至有的建筑不按原貌修复,面目全非。

如梁实秋旧居“雅舍”的保护就是保护性破坏的一个代表。

三是“开发性”破坏,特别是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在对一些文物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某些部门目光短浅,为了适应旅游者的所谓“需要”,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遗址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甚至随心所欲地“改造”文物,名为开发,实为破坏,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

9. 文化艺术产品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文化艺术产品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二.文化艺术产品的灵活性三.文化艺术产品的渗透性四.文化艺术产品的民族性10 文化资源保护的方法:第一.观念上应强调整体地、关联地、生态性地对待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在人与自然、社会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是多样的、多态的。

不同的文化资源之间,有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文化资源的局部的损坏,将会造成整体价值的贬值。

比如历史文化名城或者街区,仅仅在其中插入一个现代的高层建筑,不仅会引起视觉风貌的变化,同时也会引起道路交通、人流、物流的变化,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进一步的道路扩张,人口增长,区域产业结构等将不得不进行调整,文化资源的本体与内在价值也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整体性保护是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文化资源概念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对单个文物到建筑古迹遗址到整个的历史街区、名城名村名镇,乃至跨地区的线性遗产和文化景观等,就是整体性观念的不断发展。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确实需要一种系统的、生态性的思维与行动。

生态系统中,每个生物体或者事物都有一个自己特定的生态位,而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就是在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与动态发展中为其存在找到合理的位置——包括价值位置与作用位置。

因此,文化遗产传承既要强调保护,也要探索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实践上应探索多元主体、多种层次和多种方法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专家、特定单位和主管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对文物本体的加固维修复原的科技与保护等,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法人、志愿者、公民,都是文化资源的利益相关方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主体。

文化资源作为公众资源和财富,大家都是其主人,因此应发挥主人翁意识与作用。

文物部门至多只是受托者,在这个过程中多发挥一些作用、多承担一些责任而已。

文化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让文化资源延年益寿,但是光有专家的理论方法技术这样的医术是不行的,文化资源主人的态度,文化资源生存的社会制度、体制、环境等,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