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
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
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
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
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
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
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
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
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
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
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
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没有必要悲哀。
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
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圣人境界的潜质。
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
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
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庄子·至乐》。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4、以理化情感情可以通过理性和理解去化解, 如果人对万事万物增加理解,就可以减少由感情造成的痛苦。
《庄子-至乐》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
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
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5、内圣外王: 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
《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
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
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
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课本的解释:“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广义的人道精神为其内容;“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则属广义的外王。
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纲领,便使内圣具有了本体的地位,在理学家那里,内圣进一步压倒了外王。
6、以文载道: 文以载道是韩愈当时倡导古文运动时提出的口号,韩愈认为人只要明道(所指的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如家的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
这句话说的是,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主要是抨击骈体文的),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
出处:“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
他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
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
美则爱,爱则传焉。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
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然不贤者。
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
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
其实“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
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
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
”韩愈认为人只要明道(所指的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儒家的道),就自然能写出好文章了。
这句话说的是,文章本身的文辞并不重要(主要是抨击骈体文的),重要的是文章的思想和内涵。
用法: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
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
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家提倡诗教,企图以文学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
“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
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8、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三教的分合是贯穿近二千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
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二、简答题1、西周时确立的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它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至此形成了绵延数千年不变的家国同构的帝制社会。
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
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
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
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
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
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